新加坡的華人大多數都有華文名字。但是對于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來說,不管“聽說”還是“讀寫”都是非常困擾的。大部分時候,看著新加坡人的英文拼寫名字,你是猜不出中文的,常常要把名片翻到背面,才恍然大悟。當然同理可證,大部分新加坡人看到我們的名字英文拼寫,第一個反應就是:您是從中國來的吧……
舉幾個例子看看。
最讓我頭痛、不理解、無法發音的就是“Ng”,偏偏這又是一個大姓,十人裏面倒有兩三個Mr/Ms Ng。一開始我不知道如何叫,只能說“Mr. N.G”,害得對方也瞪著眼睛看著我,渾然不解的樣子。後來才知道,這個姓就發成“恩”,而起對應的中文字居然是“黃”。
其次是“Neo”。這個姓看上去還挺像英文的姓,我的牙科醫生就是Dr. Neo。翻過他的名片,暈倒!居然是鄭**醫生。這鄭怎麽變成了Neo呢?
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新加坡籍的講師介紹自己時在白板上寫了Macus Teo, 對應的中文是“張”。 這位先生家裏老中青爺孫三代明明都姓張,身份證上注冊的姓氏竟然都不一樣,分別是 Mr Chong(老師爸爸))、Mr Teo(老師自己) 和 Mr Zhang(老師兒子) 。不要說我那些澳洲同學打死不相信他們是爺孫三,連我這個受中華文化熏陶長大的“五百年前的家人”也只得學人擺手聳肩了。
這在新加坡可不是什麽新鮮事。當我回家把它當作奇聞告訴新加坡籍的姐夫時, 他竟然也給我丟了一顆煙霧彈過來:“這有什麽好奇怪的,我媽媽(八十多歲)姓“黃”,可是她和兄弟五人,身份證上的姓氏全都不一樣。我媽的是‘Wang’;二舅的是‘Wee ’;三舅的是‘Ng ’;四舅的是‘Wong’;五舅的是‘Ooi’。”
用一句流行語來說就是:“夠牛B 吧。”下面來解釋原因,其實很簡單,也就是一個曆史原因,一個文化原因。新加坡在1960 年左右,得到英殖民政府的支持進行人口注冊,辦居民證。大家都知道,早期的新加坡華人大多是從福建廣東一帶賣豬崽過去的,主要有閩南人、客家人(潮汕)、廣東人、和海南人,文化水平不高,會寫的就更少了。而當時官方語言只有英文,注冊官們都是英文學校畢業的,英文和馬來話講的得呱呱叫,中國方言在家裏也有講,華語基本上是不會的。所以,你姓啥就得看你講什麽方言,注冊時碰上哪一個注冊官,他是講什麽方言的,又如何把讀音轉化成相近的英文讀音。
按照我姐夫解釋的來說,他媽媽是海南人,把“黃”說成“汪”,所以好心的注冊官就按音把它譯成了“Wang”( * 注:那時還沒有漢語拼音哦。);三舅遇到的注冊官是福建人,聽說三舅兒姓黃,就用注冊官自己的方言翻譯成了“ Ng”(讀嗯);我猜四舅碰碰上的注冊官一定是廣東人了,她就譯成了“Wong”。至于翻譯“Ooi ”和“Wee”的注冊官是何方神聖,你就給我九個頭,我也鬧不清楚。
再說Mr Teo爺孫三人的名字,則反映了時代和文化的發展:爺爺正是注冊居民證的初期去的,他是客家人,只會說客家話,又不會寫,于是就被譯成了“Chong”;到了Mr Teo的時候,新加坡已經初步統一了一些姓氏的標准譯法,所以和大多數姓張的人一樣,被譯成了“Teo” (應該是潮州音);而到了小小張的時候,當然是跟老爸Mr Teo的姓,可咱Mr Teo是留洋的,有見識,小小張到齡做身份證時,新加坡也已經推廣中國的漢語拼音了,爲了後代“姓福”,Mr Teo于是要求加了一個漢語拼音的寫法進去。
其實,新加坡的姓氏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 翻查資料,根據羅健明女士撰寫的題爲《新加坡華人姓氏拼寫法研究》的學士學位論文,在新加坡,把陳拼作Chen、Chan、Tan不過是根據福建話拼的三種形式,另有Chin、Teng、Tjhin三種。如果根據潮州話、海南話、廣東話、客家話和三江話拼還有13種形式,總共19種。在拼式排行榜上居于第一位的是張姓,有49種;次爲郭姓,有27種;再次爲許姓,有25種;第四是謝姓,有20種;陳、蔡、曾並列第五,各有19種。羅女士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走訪了新加坡185家宗鄉會館,收集到1萬8000個會員的姓名;又走訪了部分大學、初院和中小學,收集到1500個姓名。研究了這兩萬多個新加坡華人的姓名,才寫成這篇論文。
參考網絡資源,新加坡的主要華人姓氏有:
陳:Tan(閩、潮),Chan(粵)
林:Lim(閩潮客),Lam(粵)
張:Teo(閩潮),Cheung(粵)
黃:Ng(閩潮),Wong(粵)
曾:Chan(閩)
洪:Ang(閩潮),Hong;Hung
鄭:Tay;Tee(閩潮)
謝:Chia(閩潮),Tse(粵)
傅:Poh(閩潮)
方:Png(閩潮),Fong(粵)
沉:Sim(閩潮)
薛:See(閩潮)
吳:Goh;Go(閩潮),Ng(粵)
顏:Gan(閩)
呂:Loo(閩),Lui(粵)
王:Ong(閩),Wong(粵)
梁:Neo(閩潮),Leung;Leong(粵)
周:Chew(閩潮),Chow(粵)
蔡:Chua(閩潮),Choi(粵)
郭:Kuek(閩),Kok(客),Kwok(粵)
程:Thia(閩潮)
胡:Oh(閩)
潘:Phua(閩潮),Pun(粵)
葉:Yap(閩潮),Yip(粵)
歐:Au(閩潮粵)
劉:Low;Lau(閩潮粵)
藍:Nah(閩潮)
錢:Chee(閩潮)
羅:Loh, Law,Lau(福建,潮州)
張:Teo(閩潮),Cheung,Cheong(粵) Tiong/Diong(福州),Chong(客家)
許:Koh(閩潮),Hui(粵) Diong(福州),Hii(客家)
黃:Wong(粵)(客家)(福州),Ooi,Ng/Wee(福建),Eng,Ng(潮)
曾:Chan(閩),Tsen,Chen(客家)
洪:Ang(閩潮),Fung(客家)Hong,Hung
鄭:Tee,Tay(閩潮), Cheng(粵),Chang(客家)
謝:Cheah,Chia(閩潮),Tse(粵),Chia (客家)
傅:Poh(閩潮)
方:Hong/Png(閩潮),Fong(粵)(客家)
沉:Sim(閩潮),Shim, Sim(客家)
薛:See(閩潮)
吳:Goh;Go(閩潮),Ng(粵)(客家),Ngu(福州)
顔:Gan(閩)
呂:Loo(閩),Lui(粵),Lee (客家)
王:Ong(閩),Wong(粵)(客家), Heng(潮)
梁:Neo(閩),Leung,Leong(粵) Niun(潮),Leong, Liong(客家)
周:Chew(閩潮),Chow(粵),Chew,Chu(客家)
蔡:Chua(閩潮),Choi(粵),Chai(客家)
郭:Kuek,Kweh(閩),Kok(客),Kwok(粵) ,Kwek(潮)
程:Thia(閩潮)
胡:Oh(閩),Fu,Foo(客家)
潘:Phua(閩潮),Pun(粵),Pan (客家)
葉:Yap,Yeap(閩潮),Yip(粵),Yap, Yapp(客家)
歐:Au(閩潮粵)
劉:Low;Lau(閩潮粵),Liew, Lew(客家)
藍:Nah(閩潮),Lam(客家)
錢:Chee(閩潮)
羅:Loh, Law,Lau(福建,潮州),Lo(客家)
不僅新加坡,其實同一個性,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馬來西亞的羅馬字母拼寫都是不同的。據維基百科的顯示(僅以百家姓前10大姓爲例):
無可否認,華人姓氏的羅馬字母拼寫形式是十分複雜、十分混亂的,然而正是這種複雜與混亂,構成了華人語文生活中的一道風景:本是同根生,卻成兩家人。或問,一律用漢語拼音不就統一了、規範了嗎?是的。但是,政府並沒有作此規定,因爲這樣的規定並不是輕易作得出的,新加坡人是否都能接受漢語拼音的姓氏,受到曆史傳承、認同心理、法律法規、感情因素、使用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做出的決定。
(本文參考了Jennifer Zhang的博客和其他網絡資料,由新加坡眼獨家整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