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在新加坡逛超市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到新加坡超市裏的香蕉是挂著賣的?這是爲什麽呢?本文將給你答案。
在古代,北方的人要吃南方的水果,差不多是異想天開。比如荔枝,中國曆史上吃出了大名的兩個人,一個傍了當時世界最強國家的統治者,動用國防力量來運送;而另一個,得罪了皇帝被流放到蠻荒的産地,吃荔枝可以理解成因禍得福,也可以當作苦中作樂。香蕉的情形大抵如此,即使是曆史推進到30年前,在中國的許多地方也還是稀罕物,差不多是“高檔水果”的代表。
而現在,不分地域、不分時令,香蕉基本上都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在美國,它甚至是最廉價的水果。這一切,除了現代物流的發達,最根本原因就是人們掌握了香蕉成熟的密碼——要它什麽時候成熟,它就得什麽時候成熟。
香蕉等各種水果成熟的鑰匙,是一種叫做乙烯的氣體。隨著香蕉的長大,釋放的乙烯越來越多。這些乙烯啓動了香蕉的“成熟程序”,成熟過程中又會産生更多的乙烯。對人類而言幸運的地方在于,周圍的的乙烯是自己釋放的還是外界提供的,香蕉傻傻地分不清楚。只要乙烯多,它就成熟;只要乙烯少,它就休眠。
所以,控制香蕉周圍的乙烯,就可以掌控它的成熟。如果等到它們在樹上成熟,釋放的乙烯氣場已經太過強大,人類難以阻止,香蕉只能很快壞掉了。要在它們壞掉之前運到遠方,大多數人難以承擔運輸的代價。現實的做法就是,在成熟之前,把青香蕉采摘下來,爲它們創造一個不利于乙烯産生的環境進行保存。把它們運送到另一個地方,或者留到另一個季節,就可以再用乙烯喚醒它們塵封的記憶,從而啓動並且加速成熟的進程。
乙烯的産生速度跟多個因素有關,最重要而且便于人們掌控的,是采摘時的成熟程度和後續的保存溫度。越成熟,産生得越快,但是如果摘得太生,以後催熟了也不好吃。溫度越高,也産生得越快,所以需要降低溫度。不過,習慣了南國的溫暖,稍微的低溫就讓香蕉水土不服。溫度低到10度以下,它們就會可憐巴巴地被“凍傷”了。經過科學家的反複摸索,13度左右可以在“不被凍傷”和“減少乙烯釋放”之間達到最好的妥協。
即使在這個溫度下,不太成熟的香蕉,還是會緩慢産生乙烯。日積月累,越積越多,同樣會使沉睡的香蕉們蠢蠢欲動。于是,人們一方面要控制乙烯産生,一方面又用其他的東西把産生的拿走。比如高錳酸鉀,就可以把産生的乙烯“吃掉”,從而讓香蕉始終處于“乙烯荒”的狀態。人類沒有找到延緩自己青春的辦法,對香蕉青春的掌控卻是得心應手。
到了想讓香蕉成熟的時候,把沉睡的它們拿出來,放到15到20度的環境中,施以一定濃度的乙烯,只需要一兩天,香蕉就結束了青春,搖身成熟了。因爲乙烯氣體用起來不方便,現在都用一種叫做乙烯利的東西,它溶于水就可以産生乙烯。雖然乙烯利是“化學品”,不過産生的乙烯跟香蕉自己産生的完全一樣,既不會更好,也不會更壞。這本來是世界各國的農業生産中廣泛使用的常規操作,因爲中國新聞媒體的少見多怪和公衆對“化學品”“催熟”的杯弓蛇影,香蕉竟然被強加上了種種“危害”,從而引發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食品事件”。
有人說,既然青香蕉能夠自己産生乙烯,爲什麽不給它們一點時間,讓它們“自然成熟”呢?實際情況是,離開了母體的青香蕉,不僅會運行産生乙烯自我變熟的程序,同時也存在著變黑變壞、“自我毀滅”的程序。在“自然成熟”的過程中,內部逐漸變軟,表皮變黑,成熟之後已經難以引起人們的食欲。
也有科學家用阻止變壞的辦法來給它們“慢慢變老”的時間。在一個對比試驗中,不經處理的青香蕉在7天之後基本成熟,但是已經發黑發暗,形容枯槁,完全失去了吸引力。而用乳清蛋白和甘油在表面打了一層“蠟”的青香蕉,7天之後渾身上下是亮麗的黃色,光是秀色就已可餐。甚至12天之後,也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對于一般人來說,這些技術大概都用不上。很多人關心的,是買回來的、已經成熟的香蕉如何能夠多放一些時間。冷藏肯定是不行的,成熟的香蕉同樣耐不了低溫,會被“凍傷”;放在袋子裏,會把釋放的乙烯留住,“自然催熟”;用高錳酸鉀等物質來吸附産生的乙烯顯然也太麻煩。不過,把香蕉挂起來,保持良好的通風,可以讓産生的乙烯隨風而逝,從而延緩一下香蕉的衰老。在一些超市裏,就能看找專門用于挂香蕉的架子。
(文/雲無心)
關鍵詞:爲什麽在新加坡香蕉都是挂起來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