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懸念的,前國會議長哈莉瑪女士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成爲第八位新加坡總統。
經過兩年公開討論,國會在執政黨的主導下通過憲法修正案,限定本屆民選總統保留給馬來族候選人。如今,“輕舟已過萬重山”,新任總統就職。這位新總統具有雙重少數族群身份:是新加坡第一位馬來族女總統。我國民選總統制的最新發展,不是當年立法諸公制定法令時所預想得到的。
由此次憲法修正案,讓我想起29年前,1988年國會大選,正是以民選總統制提案,作爲大選主要課題。執政黨和反對黨在競選期間多次交鋒後,人民行動黨接受反對黨的挑戰,就此課題,進行電視辯論。這是新加坡自有國會選舉以來,空前絕後獨一無二的一次大選電視辯論。筆者當年有幸參與此一盛事,不可不記。
1988年的大選,是開國總理李光耀最後一次以總理身份領軍。實際操盤的是第一副總理吳作棟。那年大選也是首次施行集選區制以及非選區議員制(NCMP)。大選投票日訂在9月3日。
▲李光耀(左)和吳作棟
此次競選辯論的主要課題是執政黨提出的民選總統白皮書,一改原來由國會選出(虛位)總統的舊制,改由全民投票直選出手執“第二把鑰匙”的總統,要爲人民看管好國庫,以及核定重要公職的任命。反對黨主張如此重要修憲改制,必須經由全民“複決”(Referendum)投票,不可由執政黨具絕對優勢的國會表決通過。爲此,反對黨一再挑戰執政黨應該就此課題進行電視辯論。
執政黨最初對電視辯論的建議不表支持。令人意外的是,就在投票前五天,吳作棟在8月28日宣布願意和反對黨候選人進行電視辯論。雙方同意的條件包括:專談直選總統課題;事先錄影,播放時不做修裁,全程播出;雙方參加人數人選,以及分配時間有嚴格規定;由雙方同意的主席主持全局。同時也決定以英語,華語和馬來亞語三種官方語言舉辦三場辯論,由新加坡電視台播出。
▲電視台現台標
雙方既已決定電視辯論,除了擬定規則程序之外,就是要邀請適當人選主持。
回想起來,我是在8月28日收到新加坡廣播局華文時事組負責人來電話,邀請主持華語電視辯論。據她說,我是執政黨和反對黨雙方都接受的人選。我問她有多少時間可以考慮,她說:越快越好。因爲如果我不接受的話,他們必須馬上另找適當人選。
我當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系任教,負責系務。收到電話後第一個反應是覺得能成爲雙方都接受的人選,當然是很榮幸。而且雙方願意邀請學術界人士,主持辯論,這是對學術界的尊重,也是後者應盡的任務。
另一方面,當時緊鑼密鼓競選活動中,政治氛圍趨于極端且政治化,很難期望選民(觀衆)能冷靜觀看電視機中的舌劍唇槍。由于立場不同,心有所偏,最常有的反應是怪罪主持人不公平,偏頗對方。換言之,如果處理不當,結果是兩邊不討好,不但有損個人清譽,連帶也壞了學界公正立場。
▲示意圖
經過考慮之後,終究我是接受了邀請。既然大家對一個學術工作者有如此的期望,我覺得自己應該有此擔當,接受挑戰,爲學術界建立超然地位。
華語電視辯論是在30日錄影的。代表人民行動黨的是第二副總理王鼎昌,和貿工部長李顯龍(當時還是用准將頭銜)。反對黨方面出馬的是工人黨組織秘書劉程強和民主黨主席林孝諄。辯論時間60分鍾。
電視辯論在主持人開場白,說明程序和規則之後,雙方依序先後發言,然後進行對辯。主席依規則控制時間,同時也適時提出問題,讓辯論順利進行。雙方針鋒相對的辯題是要不要舉辦公民投票才能通過修憲。執政黨認爲只要選民在此次大選支持行動黨,那就表示人民支持修憲,不必再浪費人力物力辦公投。
▲示意圖
反對黨不以爲然,認爲如此重大課題,應由公民投票公決。如此辯題其實並不尖銳,辯論中雖然偶有佳句,基本上沒有火花,也沒有太重的火藥味。不過這可是破天荒第一次看到知名政治人物在電視上辯論,收視率當然不低。(那時還沒有電纜電視,本地只有三個電視頻道。)觀衆比較有興趣的可能是觀察諸位候選人的風度,邏輯,口才等等。
幾位候選人中,大家對執政黨兩位領導比較熟悉。王鼎昌副總理當年52歲,是政壇老將,溫文爾雅,風度翩翩,早有有大批粉絲。李顯龍部長年方36,還算是政壇新秀,講起話來,信心十足,火力較強。
▲1993年李顯龍
工人黨劉程強當時年僅32,首次出山,初試啼聲。在電視辯論中,雖不能說是一鳴驚人,卻是讓人眼睛一亮,已經有潮州怒漢的架勢。他在1988的大選中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在下一次1991大選進入國會。2001年開始接任工人黨秘書長,如今已是政壇老將,反對黨龍頭老大了。
林孝諄以英校生的背景,講華語難免吃力。他事後檢討,自認表現不理想,失去部分選票。結果在武吉甘柏區得票率爲45.8%,敗給了行動黨的薛愛美。不過他在1991年大選中,成功挑戰時任社會發展部代理部長的薛愛美,以51.4%多數票奪得武吉甘柏區席位,報了一箭之仇。
我身爲主持人,自認盡職,讓全場辯論順利完成。事後正反雙方以及一些觀衆都表示主持人公正不倚,也算不負諸方所托。電視台方面說,來自觀衆唯一負面評論是:這位郭博士爲什麽頭發這麽長?! 實在當初事情來得匆促,沒有時間整修,不免失禮。
除了華語電視辯論外,英語辯論是行動黨的吳作棟和李顯龍,對上工人黨惹耶勒南和新加坡民主黨的詹時中。主持人是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桑都(K. Sandhu)。當年報上評論說英語辯論像是一場”審判會“,雙方火藥味很濃;華語辯論像是一場“討論會”,雙方盡管針鋒相對,整體而言還算是君子之爭。
▲1935年出生詹時中(中穿紅色T恤),堪稱新加坡政壇元老
馬來語辯論由執政黨的李顯龍和(掌管馬來事務的)環境部長麥馬德出面。反對黨方面代表已經不記得了。李顯龍一人連續以三種語言參與三場電視辯論,當然是能者多勞,也著實辛苦。
1988年9月3日大選投票結果,執政黨以63.2%得票率勝出,在81選區獲得80席。唯一落入反對黨的選區是波東巴西,詹時中再次當選連任。反對黨老將李紹祖和原任總檢察長(也是律師公會主席)蕭添壽兩位重量級人物,在工人黨旗幟下聯袂角逐友諾士集選區,是那次大選最受矚目戰場。結果以49.1%些微之差敗給行動黨鄭永順領軍的50.9%。兩人依法受命擔任非選區議員。只是蕭氏在選後因稅務官司自我流放美國,于2016年郁郁而終。老牌反對黨李紹祖曆盡磨難,終于在離開25年後,再入國會議壇。
▲李紹祖舊照
29年時光流逝,1988之後,至今再無大選電視辯論。當年一場辯論,如過眼煙雲,竟成絕唱,成爲共和國曆史的一個注腳;也是個人生涯中唯一一次“參政”的寶貴經驗。
【後記】1988大選之後,吳作棟于1990年12 月接過李光耀的棒子,就任第二任總理。1991年1月,國會通過民選總統法案。
1991年9月,王鼎昌以58.7%多數票,勝過對手蔡錦耀(原審計長),就任共和國第一任民選總統。
(作者爲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郭振羽,新躍社科大學學術顧問,以原題“我國民選總統制的前世今生”首發于《怡和世紀》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