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此文8000字,有大量資料和曆史圖片,閱讀大約得花30分鍾,喜歡中國與東南亞近現代史和移民史的朋友不妨讀一讀。2020年9月4日晨,新加坡一代船王張允中(Chang Yun Chung)在睡夢中離世,享年102歲。(金門縣長楊鎮浯發唁電致哀)張允中曾是世上年齡最大的富豪。2019年3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出爐,時年101歲的張允中再次入選,坐擁21億美元身家,位居新加坡富豪第12位,是年齡最大的億萬富豪。他創辦的太平船務,是世界上第10大集裝箱航運公司。▲福布斯官網截圖張允中的一生,充滿傳奇。一切都要從三件曆史大事說起。如果沒有這三件曆史大事,張允中傳奇可能需要改寫。第一件曆史大事:1819年新加坡開埠在大航海時代,歐洲海事強國——荷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崛起。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控制印度、爪哇和馬六甲海峽這一地區的海上貿易。18世紀,英國開始在馬來群島建立殖民地。1818年末,駐跸加爾各答的英屬印度總督哈斯丁授權史丹福·萊佛士到馬來半島尋找合適的港口,以抗衡荷蘭的東南亞海上霸權。1819年1月底,萊佛士在考察附近島嶼後登陸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萊佛士與天猛公簽約,准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新加坡設立自由港。此爲新加坡之開埠。新加坡開埠後,萊佛士采取發展商業與貿易的政策,新加坡發展甚快,吸引了大批移民湧入。1826年,東印度公司把新加坡、槟榔嶼和馬六甲組成海峽殖民地,亦稱叻嶼呷或三州府。海峽殖民地首府初時設于槟城,1832年遷往新加坡。此舉進一步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社會發展。(1850年前後的新加坡河河口。圖源: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當時許多移民前來新加坡從事錫礦開采、橡膠園開辟、煙草種植、香料栽培,還進行城市、碼頭、港口、道路等大量建設。除了華人,當時來到新加坡的還有來自印度、阿拉伯、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各色人等,形成了新加坡社會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雛形。如果沒有1819年萊佛士開埠,不會有後來的新加坡。第二件曆史大事:1860年《北京條約》十四世紀,中國造船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所造船舶可以航行到日本、東南亞。洪武四年(1371年)年末,爲了防止沿海反叛勢力私通倭寇,明廷頒布禁海令,嚴禁瀕海居民私自出海。有明一代,是中國曆史一海禁最嚴的朝代,除了特定時期,如朝廷主持的鄭和下西洋和“隆慶開關”時期,大部分時間實施海禁。到了清朝,比起明朝是寬松許多,但大部分時間仍是實施海禁的。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後,大清分別與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俄羅斯帝國各自簽訂的戰敗條約。其中,跟英國簽署的《中英北京條約》允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苦力。(《中英北京條約》簽約會場)(《北京條約》,複制自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本,圖源:香港特區政府)華工出洋由此合法化。落番此後一百年,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到軍閥混戰,到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天災人禍不斷。相對于中國來說,當時的南洋商業發達、治安良好、往來便利,吸引青年出洋築夢。東南沿海省份的大批中國人于是下南洋謀生。福建移民把南下南洋稱爲“過番”或“落番”。“落”者,雖指南下,但暗含自高往低之意;“番”者,化外之地;自稱“過番客”,意指到番邦只不過是暫時性的,過渡性的,非長久打算,因此自己的身份是“客”,既有“奔走各地討生活的人”的意思,也有相對于“主”的“外來或寄居的人”之意。從“落番”、“過番客”等表述,可見身在“番邦”心在漢,心理上始終以中國爲中心和歸宿。(“侵欠人債滿滿是,被人辱罵無了時”——當年的《過番歌》,唱盡南來苦力的艱辛與悲苦)這一百年間落番的百萬華人當中,有一人叫張文夏。張文夏是村長的兒子,出生于1896年。1934年,38歲的張文夏落番,來到新加坡當跌打醫師。傳說中的金門張文夏是金門沙尾鎮(今稱沙美鎮)人氏。提起金門,有些人說是“台灣金門”,其實是誤解。金門自古以來就是福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便今天的金門島上,仍存在一個“福建省政府”。(金門島上的“福建省政府”大樓,2013年12月新加坡、馬來西亞祖籍金門的青少年返鄉尋根,“省政府”還出面接待。攝影/許振義)
小科普
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撤退至台灣,政府駐地常設在台北。衆所周知,台北方面今天實際控制兩個省,一個是台灣省,另一個是“福建省”,但“福建省”實際控制的只有兩個縣——金門縣和連江縣。在1998年之後,無論“台灣省”或“福建省”皆成爲行政院的派出機關,行政院不再派任省政府主席,沒有員額,沒有預算,省政府形同裁撤,只是名義存在。
但,即便只是名義存在,金門縣仍是福建省金門縣,不是台灣金門。
另,在文化(飲食、建築、方言等)和地理上,金門與福建密不可分。
張允中落番言歸正傳。1918年,張允中在金門沙尾鎮(今稱沙美鎮)出生。秀才出身的外公家裏藏了很多古書,因此張允中從小就養成愛看書的習慣。張允中在金門和廈門大同中學完成學業之後返回金門,在私立金沙小學任教。他愛好運動,任教期間曾購置籃球架,發展籃球運動。1937年3月,他率領排球隊與乒乓球隊參加私立金門中學所舉辦的全縣運動會比賽,榮獲徑賽100米、200米、400米第一名,排球隊則榮獲亞軍,乒乓球個人組得季軍。亂世出英雄。年少的張允中報考中國空軍飛行員,立志報國于疆場,無奈報考後,軍隊遲遲沒有消息,只能作罷。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金門、廈門被日軍占領。張允中當時19歲,來到新加坡投靠當時已另娶姨太太的父親,在堂叔經營的進出口公司當學徒。母親黃玉燕後來也帶著兩名弟弟張允崇、張允伏來到新加坡。 初到新加坡,張允中在堂叔的貿易行當學徒,後來在張氏公會擔任秘書,再後來,到了馬來西亞柔佛州的一所小學,教了一年的書。
小科普
1845年至1939年,新加坡使用由海峽殖民地發行的叻幣作爲流通貨幣,1940年後,新加坡跟隨馬來亞使用馬來亞元。1942年被日軍占領後,被迫使用由日本軍政府發行俗稱“香蕉鈔”的日本軍用手票。【勿混淆“馬來亞元”與“馬幣”】
1940年,張允中第一次學做生意。當時母親給了他1500馬來亞元,讓他北上馬六甲和大舅創業,設立買賣土産的九八行,名爲培元公司。他大舅有艘機動船,經常川行于馬六甲和蘇門答臘之間,運載海産幹糧。張允中經常隨船出行,開始接觸大海,爲日後開拓航運事業奠下基礎。
小科普
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及馬來亞半島錫業和樹膠業的發達,帶動了新加坡的國際貿易,也催生了九八行,即代客戶批發土産如樹膠、胡椒,征收傭金百分之二的貿易行。大華銀行黃祖耀之父黃慶昌,就設有慶隆有限公司,以樹膠、胡椒等爲主要商品。
1942年,日軍占領新加坡之後,爲報複新加坡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支援以及華僑對日軍的抵抗行動,日本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對新加坡華人執行“肅清行動”,實爲大屠殺。張文夏被列爲“愛國醫事人員”,在一次日軍“大檢證”時失蹤,後來才知道被害。張允中自己則因爲接濟馬六甲的抗日遊擊隊,被日本憲兵逮捕,關在牢裏長達9個月,直到日本投降才重獲自由。投身船務培元公司蕩然無存,張允中回到新加坡,租二舅的辦事處設立振興貿易公司。當時,印尼爭取獨立鬥爭,海上船舶往來常會受阻,貨物也因此堆積如山,讓他聯想將來船務應是一項很有前途的行業。經友人介紹,張允中買了一艘二手木制帆船,開始做起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棉蘭勿老灣的物物交換生意,用白糖和日用品換印尼的橡膠。他的船只遭遇過各種磨難——爲避開當時掌控印尼的荷蘭海軍的封鎖,兩天航程卻得用一個半月才能完成;船只觸礁,貨物損失一半;遭遇海盜,當時張允中還想與海盜拼一拼,但船長被海盜開槍射中,無奈只能眼睜睜看著海盜將貨物搶光。這次恐怖的遭遇最終迫使張允中放棄了這門生意。1948年,在好友吳必昌的推薦下,張允中加入鄭氏三兄弟的泰興源兄弟公司,擔任經理,主持公司業務。那一年他30歲。鄭氏三兄弟鄭祺福、鄭祺泰和鄭福源來自印尼巨港,泰興源原本以土産買賣起家,後來改做航運,公司也易名爲祺福船務公司。當時,航運界完全是由外國人壟斷,新加坡本地船務公司剛剛起步,大多沒有本身的船舶,因此只做些代理業務。張允中認爲,船務公司要是沒有自己的船舶,經營的基礎是不穩固的,而且發展前景也不樂觀。于是,他向老板建議購置自己的船舶,航行東南亞近海以及中東。中國批准:由新加坡船務公司經營中國往返中東航線1956年,張允中以祺福船務公司總經理身份,在中國外交部邀請下,參加新馬四大民族百人商業考察團,到中國考察訪問長達兩個月。他與中國政府就船務合作的條件進行談判。和中國交通部官員談判後,中國政府同意讓祺福船務經營中國與中東之間的貿易航線。當時,中國的港口還未正式對外開放,祺福公司的貨輪就開始定期挂靠中國各港口,從中國運輸貨物至東南亞、中東及東非等港口。此後,張允中開始同中國人打交道,促進新中雙邊交流,並于1957年在新加坡成立第一家新中合資公司。在祺福工作的18年裏,張允中從經理升爲總經理,爲公司開拓業務,擴大船隊,開辟新市場,經營新航線等,逐漸發展成當時本地船務公司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第三件曆史大事:新加坡獨立1945年9月,日本投降。英軍回到新加坡,英國開始實行軍事管治。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駐新加坡總督的權力開始被分散。1959年,新加坡自治。1963年,新馬合並,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合並後,新加坡和聯邦政府開始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間中發生不少事,包括聯邦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聯邦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而其他州屬不必;聯邦政府以中國銀行資助馬共武裝活動爲由,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分行,新加坡極力反對;後來甚至引發1964年新加坡兩次種族暴動,前後導致35人死亡,563人受傷。雙邊關系持續惡化。1965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要求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非“馬來人的馬來西亞”。8月9日,馬來西亞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同日,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李光耀爲總理。新加坡獨立之初,經濟只有貿易和輕工業,教育不普及,失業率高達12%。爲了解決失業問題,新加坡時任財政部長吳慶瑞召集船商,鼓勵他們成立船務公司,條件是船必須挂新加坡國旗、雇用一半的新加坡船員,以及有一半的修船工程必須在新加坡進行。 1961年鄭祺泰綁架案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社會動蕩不安,私會黨橫行,治安很壞。
1961年5月,船務公司大亨、祺福船務公司董事主席鄭祺泰在他加東(Katong)的洋房外被綁架。綁匪向鄭祺泰的司機撒胡椒粉,逼他下車,之後,強行把車子和車上的鄭祺泰開走,換到另一部車上,抓到匪窟關起來,並向鄭家索要贖金。
執行這起綁架案的是當時十大通緝犯之一的盧嶽鵬和他的幾個同黨。
盧嶽鵬的一個同黨行事魯莽,在匪窟看守鄭祺泰時,與鄭發生爭執,開槍把他給殺了。鄭家不知道鄭祺泰已遭毒手,依綁匪吩咐付了13萬元的贖金,苦苦等候他回家。
數月之後,才在淡濱尼的空置的一塊草地發現埋著鄭祺泰的屍體。
關于盧嶽鵬的故事,我們以後再講。
創辦PIL太平船務
此時,49歲的張允中在航運界已累積了20年的經驗,並掌握了船務的專門知識和經營竅門。他想,即使職位再高,也不過是替別人工作,因此萌生自己創業的念頭。一些好友勸他說:“你已年近半百,還想要自己創業,已經太遲了,不如安分守己做下去吧!”由于不服輸及個性執著,並且堅持自己的創業信念,張允中于1967年2月退出祺福,與朋友及兩個弟弟合夥投資600萬新幣,在3月16日創正式創業,以“航運平安,生活太平”的寓意,取名爲“太平船務有限公司”(Pacific International Lines),開始建立自己的航運事業。(1967年,太平船務成立)太平船務以兩艘二手荷蘭輪船起家,主要經營區域性的散雜貨運輸,並買下新加坡中街48號的一棟舊大樓,作爲辦事處。(太平船務公司起家的兩艘輪船之一的“哥打辛加”號。圖源:PIL官網)1967年至1973年是航運界的全盛時期,張允中抓住黃金機會,埋頭苦幹。辛苦經營了9個月,到了1967年底,太平的船舶增加到8艘,令當時航運界人士刮目相看。張允中同時兼營船務代理的業務,並及時擴大全球航運的範圍。1973年底,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蘇伊士運河關閉,很多船跑不了;幾年後,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航運界出現全球性的船舶過剩,業務受到沉重打擊,不少規模較小或管理欠佳的船務公司紛紛倒閉。張允中小心翼翼,逐漸淘汰原有的雜貨散裝船,改換貨櫃及多用途的貨輪,並將單一區域航線,擴展至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波斯灣及東非等地方的港口。到了1983年,太平船務公司已擁有65艘船舶,包括雙甲板船、多功能半集裝箱半散雜貨船和牲畜運輸船等。太平船務公司曾在紅山工業區設有輕工業廠房,作爲室內修船及機械工程作業用途。從196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太平船務逐漸轉型,一是從散貨運輸爲主轉變爲全集裝箱化班輪運輸,一是從經營近海航線轉變爲遠洋航行。第一個獲准經營中國通往國外航線的班輪公司1967年,中國正處于特殊時期,很多外企都退避三舍。太平船務創始之初,張允中就決定要繼續以中國業務爲主要方向。張允中說,在中國做生意,關系非常重要。他早年在祺福船務公司時就與中國建立良好關系,到了太平船務公司年代,不但它成爲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船務公司之一,業務發展也順利。不論局勢如何變化,太平船務在中國的業務從未間斷,它和中國交通部的關系良好。航運界盛傳,改革開放前,中國若有運不了的貨或到不了的地方,交通部都會找太平幫忙,太平船務是第一個獲准經營中國通往國外航線的班輪公司。1995年,太平船務在北京正式注冊成立了第一家獨資公司太平船務(中國)有限公司。隨後,獨資公司陸續設立了22家分公司,分布在上海、北京、大連、天津、石家莊、青島、鄭州、煙台、杭州、南京、武漢、重慶、甯波、義烏、溫州、廈門、福州、廣州、順德、深圳、汕頭和香港。公司的船在中國多個港口挂靠,包括:天津、大連、青島、上海、甯波、福洲、廈門、汕頭、煙台、南沙、黃浦、豐城、蛇口港。太平集團的業務主要分爲三個部分:航運、集裝箱制造以及經營堆場和碼頭。太平船務使用的集裝箱全部在中國生産。太平船務集團旗下的勝獅貨櫃集裝箱廠在中國十多個沿海城市設廠,另外有9個集裝箱堆場,是全球第二大集裝箱制造商。處順境不得意 處逆境不灰心在新加坡第一代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中,張允中以穩健著稱,他一生經曆過太多磨難與坎坷,幾度起落浮沉,但這位見識過驚濤駭浪、實戰經驗豐富的“老舵手”,在危機和考驗面前總能展現出沉穩冷靜的性格特質,也因此總能把危機轉變爲商機,安然渡過難關。另一方面,他始終謀求公司穩健發展,不冒險,堅持量力而爲,他不圖公司發展有多快,只求保持平穩,這或許能夠解釋他爲何能在高風險、高壓力的航運業馳騁半個世紀而曆久不衰。張允中常說:“處于順境時不要太得意,在逆境時也不要太灰心。因爲順境中有逆境,逆境中有順境。”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時,蘇伊士運河關閉,很多船只無法通行。張允中卻看到,競爭下降會導致運費漲高,認爲其中大有商機。2007年,航運發展蓬勃。張允中見到航業已經曆多年順境,萌發出低潮快到的危機感。他及時阻止公司進一步買船。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時,公司的損失因此盡可能的降低。張允中說:“年輕時吃了不少苦頭,慢慢學乖了,明白到事情不會百分百順利。”他與馬來西亞籍客家人李瓊華結爲夫婦,育有八男六女。(壯年時期的張允中與兒子張松聲)2018年4月1日,張允中正式退休,太平船務交給兒子張松聲管理。大連、嘉定、蓬萊榮譽市民通商中國成就獎得主張允中是個工作狂,幾十年來天天8點半上班,6點下班。每年兩次到中國視察業務。他說“成功沒有什麽秘訣,靠的就是勤勞和節儉,關鍵還要有拼搏精神”。即便已經退休,101歲的張允中依舊堅持每天到公司辦公,與員工一起吃工餐。他說:“我不能呆在家裏。非常非常無聊”。太平船務過去主要在日本和韓國訂造船只,後來訂單轉到中國。迄今,在中國的造船合同包括各種船只達80艘,價值50億美元。張松聲說,中國的造船業起步雖然晚,但造船水平進步很快。2011年,時年93歲高齡的張允中獲頒“通商中國成就獎”。頒獎詞這麽寫道:“張先生是太平船務的執行主席,是航運業舉足輕重的代表性人物。他獨具慧眼,早在1960年代就開辟了中國通往世界各地的貨輪航線。他早年曾引領多個中國代表團到新加坡,促進雙邊交流;他熱心公益,對大中華地區的赈災活動不遺余力。他也設立了教育基金,造福年輕一代。盡管功成名就,張允中依然保持一顆謙卑的心,一直保持低調。”(2011年,張允中獲頒“通商中國成就獎”。圖源:通商中國)評選委員會主席林子安說:“張允中獨到的商業眼光和政治智慧,評委會給予高度評價。早在1960年代,張先生就能夠把握商機,開辟中國通往世界各地的貨輪航線,把中國産品帶到全球市場,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盡管張先生如今年事已高,這位長者仍非常熱心于加強新中兩國的交流,獻身精神讓人敬佩。”通商中國成就獎的其他得獎人包括:和美集團主席兼總裁蔡天寶、原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博士、東亞研究所主席王赓武教授、原中國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等。張允中是大連、上海嘉定及山東蓬萊的榮譽市民。太平船務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私營船務公司。在全球運營50多條航線,有逾200多艘貨輪穿梭于全球500多個港口,張允中也因此贏得“新加坡船王”的稱號。太平船務集團在全球的員工15000多人,其中中國員工就多達11000人,而新加坡員工有500多人。中國是最有前途的市場張允中讓自己所有孩子都學中文,要求公司的員工都說中文。他說:“中國是世界大國,是最有前途的市場,中國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在2014年3月的一次采訪中,他跟記者說:“我出生在中國福建,現在是馬來西亞籍,新加坡的榮譽市民,但我是中國人。”(太平船務的Kota Pekarang集裝箱船)廈門對岸那塊神秘的小島張松聲青出于藍,6歲隨船出海,16歲到船上正式見習。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考取海事與海洋工程一等榮譽學位之後,1979年加入太平船務。他48歲當選新加坡航運協會會長,54歲當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2014年當選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主席,2019年受委爲新加坡國立大學名譽副校長。2009年至2014年擔任新加坡官委議員。他也是新加坡金門會館副主席。(新加坡金門會館。攝影/李甯強)出生于金門的張允中多次返鄉。2009年,張允中三兄弟捐出新台幣1000萬元,成立“財團法人教育基金會”回饋鄉梓,同時,斥資新台幣700多萬元,在故居沙美興建一座紀念雙親的“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樹立“孝子不匮,永錫而類”的典範。(張松聲與父親張允中回鄉祭祖) 編者按:從一個細節可以見到新加坡移民社會在張允中、張松聲父子兩代人身上的印記。張允中的英文姓名是Chang Yun Chung,他是民國年代出生,用的是韋氏拼音;張松聲的英文姓名是Teo Siong Seng,他是英殖民地年代出生,用的是新馬通行的方言拼音,由于他祖籍福建金門,所以用的是閩南拼音。 世人都知道新加坡小,700平方公裏。金門更小,150平方公裏。只有新加坡的五分之一。這個小島離廈門不過30分鍾的船程。金門島上的標語,是這個:在廈門看到的,則是這個:這麽個小小的島,曾是成千上萬在遠方異鄉的人們魂牽夢萦的家鄉。2008年10月,張允中在接受《商業周刊》采訪時說:“我離開金門時,金門的農作物只有土豆(閩南語稱花生爲“土豆”),根本沒有人想要。”在過去一百年來,亂世、戰爭、逃命、避窮,是金門人早年共同的宿命。能夠有勇氣選擇離開家鄉,一跨出家門,就是一輩子的生離死別。僅僅在新加坡,祖籍金門的新加坡人,就有10萬之多。在海外其他地區,如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日本的祖籍金門人尚有不少,更別說在中國大陸的。只提新加坡的金門人,就有不少響當當的名字。林有福,祖籍金門,是新加坡自治之前的第二任首席部長,是當時的政府首腦。(林金山的峇峇娘惹婚禮服)林金山,祖籍金門,新加坡建國元勳,曾當過出任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內政部長、教育部長、環境發展部長、交通部長,還擔任過港務局主席、新加坡代總統。我們看一看這個地圖就很清楚見到,金門許多鄉裏在新加坡都有要人、名人。張允中、張松聲父子,沙美。大華銀行黃祖耀,英坑。丁香大王黃木榮,後浦頭。華僑中學校長鄭安侖,溪邊。世界最大鋼索公司KTL集團老板陳笃漢,陽翟。1945年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陳國礎、新加坡詩人寒川(呂紀葆),榜林。華僑中學校長薛永黍,珠山。中國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洪絲絲、世界華商大會發起人林蔭華、書法家許允之,後浦。新加坡宗鄉總會秘書長方百成、新加坡河遊船公司老板方耀明,烈嶼後頭。新加坡李氏總會主席李志遠,古甯頭。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前會長、前官委議員、新加坡金門會館主席蔡其生、新加坡金門會館主席蔡普中,瓊林。南洋學會前會長陳榮照教授,何厝。還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走出去 就有路
正合了那句話,走出去,就有路。
當年先輩們經曆艱險走了出來,闖出了一片天地。幾代人下來,成了今天的新加坡人。
一百多年來發生的這一切,現如今正發生在所謂的“新移民”身上。
與一百年前祖輩一樣,新移民走出來,爲了更好的前途與生活;與祖輩不同的是,新移民的條件要好得多。
今天的許多新加坡人,由于各種客觀原因,很多已經跟祖籍地斷了關系,再也尋不回來。
但也有一些,像張允中、張松聲,還有其他許多,仍然與祖籍地保持聯系。
(金門縣政府每年主辦“僑鄉青年返金尋根交流活動。攝影/許振義)同樣的,今天的新移民,再過一百年,到了第四代、第五代人,很可能與祖籍地也斷了聯系。但,也總有其他一些會保持聯系的。同舟共濟,共創未來一百年前的祖輩,魂牽夢萦的是家鄉,南洋只是謀生的地方。過了幾十年,一心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的他們,才慢慢落地生根,把心深深地種在島國的土地上。現在的新移民,對老家和祖國的情感,與百年前的祖輩別無二致。不少人想著落葉歸根,尤其具有大本事的人,來去更爲自由。但有些,終究會落地生根。 其實,“新移民“當中有不少人,不但已經落地生根,而且根深蒂固。或許,把他們仍稱爲“新移民“不再合適。無論落葉歸根,或落地生根,只要在這片土地上,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求同存異,同舟共濟,共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