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
“病人教我們的比書本多,我們一定要誠懇對待他們,耐心聆聽,不要對他們的病情或反應太快下定論。”
楊漾 報道
唐家鴻 攝影
雖然工作已近半個世紀,但精神科醫生徐光志(78歲)至今仍堅守著工作崗位,不願輕言退休。
他于1967年入行,1997年退休後決定繼續工作,目前是心理衛生學院普通精神科的榮譽顧問。
這名快將踏入耄耋之年的長者,說話時中氣十足,言談中毫不掩飾對行醫的熱忱。
徐光志說:“我年輕時受到一些人生挫折,做了很多內在探討,讀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籍,慢慢對這個課題産生興趣;可以說,是對人的心理和本性有了興趣,後來自然而然就朝這方面發展。我算是相當幸運的,屬于第一批有機會進入大學修讀醫科的華校生。”
從上世紀60年代工作至今,徐光志深切感受到了本地心理衛生行業和環境的轉變。
“以前病人無論有什麽精神問題我們都會看診,所以打下了很堅固的醫療基礎。現代社會對醫生的要求改變了,不但醫療範圍變廣,年輕一代醫生也需要很早決定專科,但就少了較全面打下醫療根基的機會。不過,他們在學術方面的表現就比較強。”
心理衛生學院在1993年落成後,它的前身板橋醫院也正式走入曆史。
徐光志指出,以前的板橋醫院算是本地心理疾病的中心,無論大小精神病症都往醫院送。現在的醫療大環境不但變得更多元,人們對病症的認識也加深了很多。
他說:“以前精神病患需要出動警察或家人送來,現在很不同了,很多人會自己求醫。我想可能是現代人對這方面的疾病看得比較開,也會自己去了解病情,他們的態度起了很大變化。”
他也說,現在每家醫院都設有專科,社區中也有家庭醫生提供精神病的看診服務,人們尋求幫助的方式越來越多,也更便捷。
從醫近半世紀,徐光志說,自己從病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我常跟同事們說,病人教我們的比書本多,我們一定要誠懇對待他們,耐心聆聽。我們要用最能與他們溝通的語言,比如方言,才能讓他們感到舒服,願意交談,同時確保他們明白我們在問什麽,不要對他們的病情或反應太快下定論。”
小人物的心聲你想知道嗎?年長者的建國曆程你想了解嗎?年輕人懷抱的新加坡夢想是否也讓你感同身受?
爲配合新加坡今年歡慶獨立50周年,本報連續50個星期一,刊登50期的SG50街坊,讓公衆對身邊的你、我、他有更多了解,同時還能參加“我最喜歡的SG50街坊”投選活動。有關詳情請留意本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