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中印對峙已有月余,印度算是作死的把自己陷入絕境,其實,除了中國,
一旦爆發沖突,印度或遭三個國家攻擊……
第一,不丹。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7月17日刊發印度前外交官M·K·巴德拉庫馬爾的文章《印度與中國的軍事對峙完全是因不丹而起》稱,印度對中國近年來與不丹的直接交往深感不安。印度一直把不丹視爲自己的“領地”,對外政策慣有方式是通過對鄰國實施幹預加以威逼,但現在這種思維模式已經行不通了。
上周末在新德裏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政府和印度各反對黨領導人達成一項“共識”:與中國在錫金地區的軍事對峙應通過和平方式加以解決。
巴德拉庫馬爾稱,當前這場對峙與其說與領土有關,還不如說是一場大國爭奪不丹的遊戲。
自從英國1947年撤離南亞次大陸以來,印度一直把不丹視爲自己的“領地”。但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時間,中國開始蠶食印度的影響力。印度對中國與不丹開展直接交往深感不安。
此外有意思的是,當前這場對峙發生在不丹舉行重要的議會選舉前夕。該國按計劃將于2018年年中舉行議會選舉。
巴德拉庫馬爾稱,印度希望,“親印派”的現任首相策林·托傑能獲得連任(策林·托傑在2013年選舉中把其前任、“親華派”首相吉格梅·廷萊趕下台,印度還在背後做了一些手腳)。
正如喜馬拉雅地區事務高級專家P·斯托丹上周撰文所稱,印度“通過經濟援助買忠誠的殖民式策略”可能不再奏效了。如果不丹步尼泊爾的後塵,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視爲救星的話,那並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
巴德拉庫馬爾稱,毫無疑問,不丹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及對印度“霸權”的痛恨是一股強大的暗流,新德裏不能再對此熟視無睹了。
巴德拉庫馬爾稱,通過對鄰國實施幹預加以威逼,這是印度國大黨政府連續數十年執政在對外政策領域留下的荒唐遺産。但這種思維模式已經行不通了。
第二,尼泊爾。
尼泊爾這個國家,和不丹一樣,長期攝于印度淫威。
當年不可一世的印度把錫金活吞以後,給不丹和尼泊爾心中造成了巨大陰影。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就在印度拉上不丹和中國對剛的時候,尼泊爾倒戈了!
尼泊爾《共和國報》的報道:
尼泊爾8月起將可接入中國企業提供的互聯網服務,印度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將被終結。
現代化社會,信息毫不誇張的說能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長期以來,印度把控著尼泊爾信息化大權,就相當于扼住一個國家的命脈。尼泊爾在關鍵時刻、關鍵領域引入中國勢力,無異于是在向世人宣告:尼泊爾站隊中國了!
更重要的是,中國和尼泊爾之間還在搞一個大工程——中尼鐵路!
在地緣戰略上,尼泊爾對于中國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通過地圖我們不難看出,尼泊爾是中印兩國之間的戰略緩沖帶,但對于中國來說,除了尼泊爾之外,還有西藏這個天然而又廣茂的緩沖帶。
一旦失去了尼泊爾,印度首都新德裏將直接面向中國邊境
可對于印度而言,就沒有那麽簡單了。要知道,現在新德裏距離中國的阿克塞欣地區也不過只有500多公裏,一旦失去了尼泊爾,就意味著印度首都新德裏距離中國邊境要再縮短至少近200公裏,對于現代軍隊來說,300公裏的行程,裝甲集群甚至都不需要加油,僅靠自身油料就可以抵達。
這對于印度政府而言是一件多麽恐怖的事情,我想印度的莫迪是再清楚不過。
面對印度人殺氣騰騰的邊界鬧事,中國如此淡定的原因就在于咱們手裏的“牌”有很多,從政治到外交,從經濟到軍事,恐怕手段拿出來會讓印度又“驚喜”又意外。相比印度一個又一個聳人聽聞且聲嘶力竭的表態,高下立判。
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高手對決,話最多態度最囂張的往往活不過三集,真正的高手只是嘲諷地一笑,講講道理,狠話頂多說一句:勿謂言之不預。
現在,中國在洞朗修路,印度“戰戰兢兢”擔心,有朝一日被中國卡住了脖子,從而讓東北七邦成爲和本土隔絕的一塊“飛地”。這才是印度不顧邊界事實,悍然越界的最深層次原因。
至于“被被印度欺負,只敢怒斥不敢亮劍”、“中國不敢打印度”等等幼稚之極的言論,徒增笑耳!單單從兵力上講,中國海陸空總數就將近印度的3.6倍!
所以,不是“打不過”,而是“爲什麽沒打”——中國古代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除了動武,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完全可以通過外交、政治、經濟、國際輿論等多方面力量向印度施壓。一言不合就動粗,純粹是匹夫之勇!
面對印度自卑心之下的瘋狂舉動,中國絕不會首先用武力解決。當然,如果印度不願意以和平方式解決此事,中國也有一萬種方式,讓越過邊界線的印度人“心甘情願地”走回去——。
第三,巴基斯坦
按照印度國防部的說法,7月8日早晨6月30分,在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軍隊用小型武器、自動武器和迫擊炮向印度陸軍哨所開火,導致2人喪生,數人受傷。
印方宣稱,來自巴基斯坦方面的炮擊十分密集,救援車輛無法到達村莊接送傷員。
但不管怎麽樣,印巴突然交火,中印邊境對峙,將使印度腹背受敵。
有時,根本用不著中國親自動手,對付三哥,自有天降神兵!
一場大博弈才剛剛開始,好戲在後頭!
中印邊境對峙已經月余,究竟是什麽結果,大家都在觀察、等待,但從印度方面的動作來看,中國似乎已別無選擇,最終只有果斷出手了。據印度媒體最新報道,印軍將在2017~2018財年完成山地打擊軍第二個山地步兵師的組建,這讓似乎漸已塵封的印度山地打擊軍又見天日。劍鋒所指,自然不言自明。
而根據媒體整理,印度在這次對峙發生後,已經采取了以下幾個動作:一是直接向洞朗增兵2500山地戰部隊,攜重裝備與反坦克導彈;
二是開始將帳蓬改建成半固定的建築;三是開始建設從後方通向洞朗的補給線;
四是將從南部緊急抽調軍用直升機隊前往洞朗臨近地區,並且計劃在不丹側修建直升機臨時起降場;五是不再與中國軍方邊防進行旗幟交談。而這些事實,也都向中國和世界傳達了一個相同的信號,那就是印度方面不打算撤回它軍隊,而是以一種更加無理的強硬姿態,侵占中國領土,甚至不惜爲此進行軍事冒險。
這顯然是“蓄意”而爲,所以印度指責巴基斯坦違反停火協議;但巴基斯坦隨即指控,印度才是“無端”發起攻擊的一方。
按照巴方的說法,當天上午5時30分許,印度軍方突然向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進行炮擊,造成至少5名平民遇難,這是數月來,印軍炮擊造成的單日平民死亡人數最高紀錄。
忍無可忍,于是,巴軍方被迫進行了還擊。
一邊嘴仗一邊真打,反正自1947年印巴分治後,這個地方就沒消停過。
巴鐵就是巴鐵,關鍵時候出手了。當然,這也不能排除印度自信心膨脹,不是自吹要打2.5次戰爭,于是對巴基斯坦采取攻勢。
事實上,印度這次的越境行動的確是早有預謀的,甚至不懼與中國爆發一場短期高強度戰爭,因爲在此前的大約半年時間,印度在邊境地區動作頻頻,始終在進行著某種不可告人的准備。那麽,假如爆發沖突,對印度有什麽“好處“呢?
可以想到的至少有以下三點,一是借對抗中國彰顯印度的大國地位,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報1962年的一箭之仇;二是可以借此凝聚國內共識,彌合各種分歧,掩蓋國內深重矛盾;三是爲大規模購買軍事武器裝備提供借口。
不過,這些貌似都不足以作爲引發中印沖突的爆點,而有專家所分析的印度國內的“扭曲的群體受害者心態”,可能才是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根本所在。
不過,對于中國而言,通過這次事件,已經認識到了印方的狼子野心,似乎比什麽都重要。因爲之前印度的整體國家戰略比較模糊,並且還剛剛加入了上合組織,在這種基礎上,以和平發展爲根本追求的中國,自然願意和印度攜手並進,共同發展經濟。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這5篇文章你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