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政府自2009年底開始推出一系列降溫措施,外國買家對新加坡私宅市場仍有一定需求。新加坡法制健全、房地産透明度高,吸引許多以自住或投資爲目的的外國買家。根據國際咨詢公司美世(Mercer)的生活水平調查,新加坡今年維持了亞洲最佳生活水平城市的稱號。穩定的政治環境、高素質的交通與基礎設施等因素,使新加坡成爲許多人首選安居落戶之地。
過去五年來,外國人(包括永久居民及非永久居民)在本地購置房地産的比率,平均占新加坡房地産總成交量的25.6%。雖然房地産降溫措施導致本地及海外買家的總交易量減少,來自外國的買家仍占了兩成。
在所有外國買家當中,馬來西亞買家長期占據了成交量榜首的位置。來自中國的買家則自2009年起迎頭趕上,並且最終在2011年超越馬來西亞,成爲在新加坡置業最多的投資者。自此以後,馬來西亞買家與中國買家就開始了難分上下的追逐戰,占據外國買家排行榜的前兩名位置(以成交量爲計)。
今年上半年,根據買賣禁令數據,國外買家在本地買了近1500個私宅單位,其中馬國及中國買家合計占了超過一半;馬國買家占了29.3%,略微高于占比28.2%的中國買家。在中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馬國政治局勢動蕩不安的情況下,預料將有更多來自這兩個國家的買家把新加坡視爲投資的避風港。
新加坡的公共住屋條例限制外國買家購買這類住房,但其中也有例外,例如家庭的核心成員當中有至少一名是新加坡公民。執行共管公寓(EC)可說是私人與公共住宅的混合體,永久居民可以在EC項目竣工後的第6年購買EC單位,外國買家可在屋齡滿10年、項目私有化後從公開轉售市場購買這類單位。
至于私宅市場,外國買家若想要購買有地住宅,必須先獲得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土地交易(批准)組(SLA Land Dealings(Approval)Unit)的批准,而當局通常只准許爲新加坡帶來一定經濟貢獻的人士這麽做。因此,包括公寓和共管公寓在內的非有地私宅是一般外國買家最容易涉足的市場。
外國買家應該如何根據既有的預算,在新加坡選擇合適的購房地點呢?此外,降溫措施也提高外國買家的購房成本。以下讓我們建議一些可以考慮的地點,以及各項政策和降溫措施如何影響外國買家的置業成本。
在新加坡擁有房地産的成本
爲了減少房地産需求及投機活動,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房地産降溫措施來穩定住宅市場。自2013年1月12日起,永久居民與非永久居民在購置首個房地産時,除了原有的3%印花稅外,還須以房産成交價及市場價格中的較高者爲計價基礎,支付買家額外印花稅(Additional Buyer’s Stamp Duty,簡稱ABSD);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的ABSD分別爲5%和15%。新加坡公民在首次置業時,則不必繳付ABSD。
這意味著,永久居民及非永久居民他日在決定賣掉房産時,須把印花稅計算進去,才不致虧本。
雖然新加坡沒有資産利得稅,但自2011年1月14日起,任何賣家在售賣住宅時,須繳交賣方印花稅(Sellers’ Stamp Duty)。在購房後的首年、次年、第三年或第四年出售房地産,將分別須繳付16%、12%、8%及4%的賣方印花稅。
預算與地點的平衡
外國買家一向對第9區(烏節、經禧、裏峇峇利)與第10區(武吉知馬、雅茂園、荷蘭路、東林路)的房地産情有獨鍾。由于價格高昂,許多本地和外國買家都買不起這兩區的房地産。買家須准備至少200萬元的預算才能在這兩區買到房子,而且選擇只限于供應量不多、面積不超過50平方尺的鞋盒公寓。
第15區(加東、如切、安柏路)在2009年至2011年經常登上熱門榜前三名。該地區靠近市中心和樟宜機場,加上2000年代末出現許多新私宅項目,而且那一帶環境古色古香,有懷舊風格,都是吸引外國買家的主要原因。第19區(實龍崗、後港、榜鵝)則在2012年後迅速崛起,超越第15區成爲較受歡迎的地區,部分原因在于該地區在過去三四年有多個新房地産項目推出。與市區附近的地點相比,這兩個地區的尺價較低,因此以同樣的預算,可以買到面積更大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