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家長認爲:“送孩子出國留學,只要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持就夠了,其他需要孩子自己“放手去闖了。”甚至有家長認爲:“我爲你創造了這麽好的條件你還有什麽不滿足?怎麽還能不優秀?還提什麽壓力?”或是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簡單地表達:“加油!你要堅持啊!”
除了經濟方面的支持,留學生在國外的第一年,會面對許許多多的挑戰,他們是怎麽樣度過的?
小K君采訪了Kaplan的幾位中國畢業生,看看他們是如何在新加坡適應本地環境,度過留學的第一年。
初到新加坡
身邊人帶來溫暖
幫孩子度過適應期
Kaplan新加坡畢業生林曦這樣形容自己初到新加坡的適應期:“2012年來到新加坡留學讓我感到,新加坡是一個能接受所有人的國家,不管你是什麽國籍、宗教,它都可以接納你,你能非常容易的融入他的社會和生活。老師、朋友、寄宿家庭都幫助我很多,他們非常樂于助人。”
在Kaplan攻讀愛爾蘭國立大學都柏林學院物流/供應鏈管理專業的Emily也對小K君說:“從第一次降落到新加坡這座城市,我就愛上這裏啦!不僅僅因爲在新加坡寄宿家庭三餐都是中餐,有家的味道。每周七天,每天菜都是不一樣的,炒土豆絲,小炖肉,帶著濃濃家鄉風味的中餐讓我們吃飽肚子,也填滿了思鄉的心。”
而來自馬來西亞的Cindy,每天往返6小時來Kaplan新加坡上學:“這裏的環境我覺得非常理想,自然環境良好,空氣清新,城市建設完善,治安也不錯。早晨8點鍾上課,4點多我就要從馬來西亞的家裏出發。老實說,有時候我也會感到疲憊,但我在學校認識的朋友們都特別可愛,和他們在一起,我的煩惱就全沒了,是他們,幫我樹立學習與生活的信心。”
深度留學Kaplan
學生會就是第二個家
“Kaplan的學生會讓我感到家的溫暖,這裏就是我的第二個家!”Emily介紹說:“Kaplan學生會每個月都會組織大型活動,作爲學生會的管理成員之一,我曾經組織Kaplan的同學和殘疾人們一起遊玩動物園,大家對理解和尊重這兩個美好品德有了更深的領悟。”
不少學生把Kaplan學生會當做自己的第二個家,在這裏,他們找到了溫暖的家的感覺。交朋友、做活動、接觸世界的更多側面。Kaplan學生會給孩子們更多協作的機會,在溝通中認識自我與他人,在付出與得到中學會平衡心態。Kaplan學生會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不讓留學在外的孩子們稱爲一個個“孤島”,讓孩子有朋友,有目標,有體驗,成爲完整的人,擁有綜合能力與良好人格。“在Kaplan新加坡學生會,我結交了來自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韓國等地的學生,我們一起到度假村玩,大家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樣。”
不止是授課
教師關心你的感受
Yvonne Wee (黃老師)是有20年教齡的英語老師,她與來自內蒙古的女生Candy成爲了交心的摯友。
剛入學時,Candy讓黃老師很犯愁:“只要上課,Candy永遠在玩手機,每次我和她互動的時候,她都拒絕發言。 ”黃老師特別關注Candy的一舉一動,使盡渾身解數希望幫助Candy融入課堂,愛上英語。
開學兩周後的一次課上,Candy居然放下了手機,開始做起了筆記,並在課堂互動中第一次發了言!課後,黃老師和Candy聊起了天:“黃老師,我本來的英語基礎有點差,剛入學時越聽不懂,就越抵觸越不想聽。但在新加坡的英文環境,加上您課上的互動、提問環節,我不得不用英文思維來思考和表達,這段時間的適應讓我像一下子開竅了,能聽懂老師說的英語了,我也對英語學習有了興趣。”在之後的課程中,Candy進步迅速,成爲了PBEP大學商務英語的尖子生。後來Candy順利升入Kaplan的大專 、本科最後順利取得了畢業證書。後來Candy回到內蒙古成家立業,這麽多年過去了,Candy依然和黃老師保持著郵件往來。
新加坡華人比例達70%以上,華語是廣泛使用的語言。新加坡無論飲食還是生活習慣與中國都非常接近。中國孩子到新加坡留學能獲得強烈的社會認同感。Kaplan從老師到學生會,都以學生爲本,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雙商超人,知識見識雙識絕世的家長,快來Kaplan新加坡考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