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們被隔離,家長或是他們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3月3日,河北石家莊,五年級的孩子因上網課不認真,早晨時被家長訓斥:“在家不好好學習,上網課不積極……”
緊接著,孩子便不顧一切從樓上跳下。
等到父母發覺爲時已晚,此刻在孩子身邊的父母,看著躺在血泊中的孩子,捶胸頓足:
“我不該罵你,不該逼你做作業,我再也不逼你學習了……”
急救人員正在施救,目前已經前往醫院救治,希望孩子能轉危爲安。
此情此景,我的心扯得生疼,內心堵著疙瘩,爲什麽這個12歲的孩子和父母一言不合,便用自己的生命懲罰父母。
“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麽?”
有人說是網課的壓力,有人說是抗挫能力太差,也有人怪在網遊頭上……
但從沒人想過,也許是以愛爲名的父母,自己口中一句看似正常的訓斥,卻是孩子結束生命的導火索。
小時候餓了困了、摔倒了委屈了,都會撲向媽媽的懷抱。
現在大了卻甯願打碎了牙吞進肚裏,甯願把自己反鎖、甯願崩潰大哭,甚至不惜飛蛾撲火,也不告訴父母。
如果當時能夠關注到孩子的情緒狀態,我想他們定然不會再做出這樣的選擇。
“我要走了,不給你們添麻煩了;若我十年不回來,我便死了。”
寫下這封信後,河南一名13歲初中生,從家中不辭而別。
這個男孩是留守兒童,自小跟著爺爺奶奶過,父母都在新疆打工,隔三差五會打個電話。
男孩的媽媽說,前幾天母子倆還通過電話。
當時感覺孩子情緒不高,但沒放在心上。沒想到,幾天後就收到了孩子離家出走的消息。
近年來,孩子離家出走的新聞層出不窮,幾乎每天都有類似的新聞被爆出來。
成年人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都要瞻前顧後,猶猶豫豫。這些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卻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
家本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爲何越來越多的孩子,拼命想要逃離,真的是孩子太任性嗎?
因爲家庭溝通不到位問題,導致孩子自殺的不是個案:
去年2月份,剛開學第四天,深圳市寶安區一名13歲男生在家附近墜樓身亡。
原因是因寒假作業未完成,被老師次斥責回家補寒假作業。
在此之前,媽媽和班主任滿屏討論的依然還是暑假作業的問題。
在送往醫院的路上,卻發現孩子在此前已經嘗試過割腕。說明孩子的心理問題不是突發。
男孩出事後,他留下的4封遺書,爲我們揭露了他內心的世界。
第一封給姐姐
雖然不喜歡你,經常拌嘴,但我走了,還是希望你不要傷心難過。
第二封給姨媽
你是對我好的第3個人(第1個第2個是爺爺奶奶)…..
第三封給爺爺奶奶
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們兩個…..500塊壓歲錢留給你們。
最後一封給父母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討厭我,我走了,請不要傷心難過…..”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討厭我。”
這句話讓多少父母心痛又自責,到底是什麽原因讓這個孩子誤認爲自己的爸媽討厭自己。
我們到底在給孩子傳遞著怎樣的情感世界?讓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身後空蕩蕩的孩子,心裏受傷了都不敢告訴爸媽。
有人說,不就是上個網課、一句批評嗎?
小孩子能有什麽大不了的事情,說出來讓一家人想辦法,不就解決了嗎?相比用性命懲罰父母這又算得了什麽呢?
但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絕對不只是早晨那句被訓斥的話,而是日積月累,如大山般壓著他喘不過氣的失望、沮喪……
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世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
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如果你也想看看、聊聊家裏事兒,歡迎點擊藍字關注@茶茶說家裏事兒 ,陪你看家長裏短,交流教育觀念,一起探索更多教育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