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小圈
QQ: 2077525879
微信: xinjiapoquan001
新加坡的烏節路是典型的商業中心,道路兩旁分布著許多購物和餐飲中心,也有酒店、銀行和娛樂場所。
在這樣一條繁華而不算太寬闊的馬路上,所有車輛井然有序。讓人疑惑的是,幾天內竟沒有在這見過一次堵車的場景,其他路段就更不用說了。
“主路上社會車輛不讓停,它們都停在裏面的輔路邊。”
新加坡MORROW建築規劃公司高級規劃師黃啓中揭露了這個小秘密,這是專門規劃成這樣的,以保證主幹道的暢通。“除非有車禍,否則一般是不會堵的。”
一條道路反映了新加坡規劃的一個側面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部,扼守馬六甲海峽,面積爲719平方公裏,海岸線長200多公裏,有560多萬人口,是典型的濱海城市、城邦國家。上世紀60年代建國之後,新加坡從一個地域狹小、資源匮乏的國家逐漸發展起來,如今已成爲全球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難以置信的是,在這個彈丸之地竟然保留了7000棟老建築,建設了大大小小約300個公園,並贏得“花園城市”的美譽。它是怎麽規劃的?有哪些建設經驗?怎麽處理城市發展與自然和曆史的關系?
精細規劃
便民連廊密布建新鎮“去中心”
細心一點會發現,新加坡絕大部分商業樓和住宅樓底下建有連廊,它們和公交、地鐵等設施連爲一體。有的是專門建的一小段,有的則是大樓建設之初就有規劃。新加坡地處熱帶,濕潤多雨,人們借助連廊避風擋雨,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這樣頗具創意且高效的規劃細節還有很多。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發言人介紹,新加坡土地狹小,爲了適應需求,政府采取著眼長遠和整體性的方式來規劃,希望借此爲人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通過整合土地使用和交通規劃來優化土地利用,保證居民可以便利地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
有“新加坡規劃之父”美稱的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前局長劉太格認爲,城市規劃有三個關鍵因素要考慮,分別是自然環境、城市曆史和城市定位。每個城市的自然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隨意更改和破壞。比如,海邊的大樓高度有嚴格控制,一般會比較矮,樓盤從海邊往內陸依次長高。這樣就能讓更多區域的居民欣賞到海景,而不至于被濱海大樓獨占。
另外,由于西面爲馬六甲海峽,南邊是新加坡海峽,新加坡將西南面規劃爲港口區,並設有大量臨港倉庫。大貨車只在這一區域的道路上行駛,不會開進市區,這是市區不堵車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市區的主幹道兩側一般是不停車的,只有公交車短暫停靠,社會車輛都要繞到與之相連的內街小巷中才可停放。
“除非有交通事故,否則極少見到堵車。”黃啓中介紹,這都是依據新加坡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現狀而設計的。
人口密集容易帶來很多大城市病,新加坡通過建設新鎮來避免。在新加坡最早的新鎮之一大巴窯,不僅建有多棟住宅樓,還擁有餐飲區、商業區、銀行、醫院、交通換乘站等完備的配套設施。居民絕大部分日常需求都可以在這裏得到滿足,甚至連辦理購房貸款之類的業務也能就地解決,不必跑出大巴窯在多個單位之間奔波。
這樣的布局既方便了居民,又可最大限度避免交通擁堵。在新加坡,類似的新鎮有20多個。多個功能完善的新鎮,加上便捷的交通系統,以及高度遵紀守法的社會共識,在“治堵”上給大城市做出了範例。
立體綠化 – 建300個公園打造花園城市
如果說新加坡的衛星鎮和交通設施等布局爲居民帶來了工作和生活的便利,那麽,它對城市曆史的保護和花園城市的打造,則很好地保留了新加坡的文化底蘊,並提高城市生活的品質。
有些曆史建築因種種原因還是拆掉了,非常可惜。盡管如此,新加坡仍然保留了約7000棟老房子,既有政府建築樓,也有民間住宅樓和商業樓,都是上世紀具有各地風格的建築。每棟老房子都有一段曆史,新加坡正是借此留住它的曆史記憶,並將其傳承和傳播。每隔一定的年限,政府會統一粉刷、修葺這些建築,以更好地保留它們,形成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如今,這些老房子成爲旅客的必遊之地。
在狹小的國土上保留這麽多老建築,似乎有點“奢侈”。更“奢侈”的是,這裏竟然還300多個公園。這些公園大小不一,零星地分布在生活區,甚至在商業體之間,以見縫插針的方式讓新加坡到處可以看到綠地,可以遮陽,可以休息。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發言人介紹,盡管受到土地的限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在新加坡的規劃中依然是重要部分。在2014年的總體規劃中,劃出9%的土地用于修建公園和設立自然保護區。同時,通過建設公園、公園連接區、街邊綠化、水網絡和天空淨化等方式,將綠化、生物多樣性融入城市環境中。
在多個路段,能看到一排排的參天古樹,樹齡大的估計超過100年。穿著運動服的年輕人三三兩兩從古樹下跑過,又穿過綠道和攀滿花草的連廊。
這種到處見綠的理念甚至延伸到了建築中。在CBD一帶,新建大樓占用一定的地塊之後,要通過各種方式恢複同等面積的綠地,甚至可以建空中花園。總之,綠地只能多,不能少。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發言人介紹,沿海岸線還建了許多公共公園供人們休閑娛樂,包括東海岸公園、西海岸公園、Woodlands海濱區和榜鵝長廊等。
此外,推動許多環境提升項目,在靠近市中心的海岸線修建木板步道。比如,沿著東海岸有拉布拉多自然步道、濱海步道和樟宜木板步道,讓公衆盡可能多地接觸和享受海岸線。
*
多元文化融合-國家形象良好年入境旅客達1640萬人次
花園城市的名聲在外,推動了新加坡旅遊業日益繁榮。
新加坡旅遊局國際司中國華南區、香港及澳門區處長黃慶祥介紹,2016年前往新加坡的外國遊客高達1640萬人次,增幅達7.7%。當年,新加坡旅遊收益估算達248億新幣(約合人民幣1221億元),漲幅約13.9%。總體上,入境遊客人數和旅遊收益均創曆史新高。
其中,中國市場訪客量的增長幅度高達36%,以286.4萬的總人數排在新加坡訪客量的第二位,並蟬聯旅遊收益榜的冠軍。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到新加坡的遊客上升至約160萬人次,同比增長5%。
黃慶祥介紹,新加坡在建國之前一年的1964年就成立了旅遊局,由于地理位置和港口優勢,當時比較看好商務旅客。此後,隨著新加坡經濟騰飛,旅遊業得到快速發展。
從已有的旅遊資源來看,新加坡比較注重傳統文化和文物古迹的保護。由于它是一個多元的國家,長期生活著華人、馬來族、印度裔和歐亞裔等族群,各種風格的建築和文化得以並存。因此,在這裏既能看到中國特色的牛車水,也叫唐人街。
也能看到小印度這樣的景點;
可以嘗到中國潮汕美食,也可以吃到咖喱味的食物。
各種文化的交織融合,在新加坡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當然,現代化旅遊景點的打造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具有象征意義的魚尾獅公園、造型別致的金少酒店、綠樹環繞而動感時尚的濱海灣公園等,都能吸引大量遊客。
黃慶祥坦言,客觀地講,新加坡純粹的旅遊資源並不算太多。因此,現在更多的是通過舉行各類活動吸引不同的人群來參與,以此推動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同時,新加坡旅遊業打出情感牌,如今年推出的“心想獅城”旅遊品牌,借多個不同領域的新加坡人講述他們的故事,展現新加坡人的性格與態度,讓遊客感受到新加坡精致外表下內在的熱忱。以此加深與中國遊客的情感聯系,提升新加坡旅遊品牌的好感度。
新加坡旅遊業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良好的國家形象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了解。黃慶祥介紹,相關調查顯示,很多遊客帶著孩子前來旅遊,是爲了讓孩子了解新加坡的文明。當然,不僅僅是家長和兒童群體,很多商務人士都會帶著考察了解的心態,到新加坡各處轉一轉,實地體驗這個國家的每一個細節。
推薦閱讀
推廣
新加坡圈房産專欄作者: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