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投票日爲何總在星期二?
第58屆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將于11月8日星期二舉行。縱觀近年來美國大選投票日,都選在11月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如果11月1日是星期一那麽最早11月2日就可以投票,如果11月1日是星期二,那麽最早11月8日才可以投票)。爲什麽會特地選星期二作爲投票日?
爲什麽選在11月初?
據美國《僑報》報道,18~19世紀的美國還處于農業社會階段,農業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選舉投票時間的選擇要考慮到農民的作息規律,保證農民群體充分參與投票。春季農民忙于播種,夏季忙于田間勞作,冬季的暴風雪等寒凍氣象會使得道路行走艱難,影響選民到站點投票的積極性。因此11月初的農忙過後,成了農民參與投票最合適的時間段。
爲什麽選在星期二?
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作爲當時的重要宗教節日,許多選民要在這天參加教會活動,如果這天是星期二就不適合舉行選舉。另一方面,在18~19世紀的美國,商人們往往習慣于在月底或月初進行賬務結算,而這有可能導致各類債務糾紛從而影響選民心情和投票的積極性。所以投票日定爲了11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
星期二作爲美國大選投票日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當年是爲了使更多的美國選民參與投票。而在現代社會,星期二作爲投票日似乎並不能算是完美的決定。在曆史上,也有不少民間組織和聯邦衆議員等呼籲改革美國投票制度,但最後都因爲各種原因不了了之。因此,今年11月8日的美國大選投票日也將延續投票日傳統。
美國選舉過程有哪些“套路”?
視頻:http://video.thepaper.cn/video/0/18/532.mp4
在美劇中有許多描繪選舉過程的片段。不論是從競選人宣布參選還是到電視政治辯論,每一個細節都能折射出選舉人和團隊的別有用心。爲了獲得更高的支持率,一些“套路”已經在選舉過程中孕育而生。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刁大明博士是這樣解釋的:
片段一:宣布參選
如果說競選是一場真人秀的話,那麽,宣布參選肯定就是最爲關鍵的第一場首秀。
爲了時間更爲廣泛且更爲准確的宣傳效果,宣布參選一定需要方方面面的細節把控,時間、地點,甚至是段落裏提到的穿著都需要精心設計。比如,宣布的時間點一定不要與重大新聞撞車,甚至不要選擇周末或者假日,以免失去足夠的媒體注意;再如在地點上,往往會反應強烈的競選意圖,比如2008年大選中,奧巴馬就在2007年2月10日選擇在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市的舊州議會大廈前正式宣布參選,而亞伯拉罕-林肯也是于1858年在這座大廈前宣布了參選總統,奧巴馬對地點的選擇顯然是暗示一種曆史的傳承。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互聯網選舉時代的到來,通過網絡宣布參選的做法也越發流行。比如,2007年1月20日,希拉裏就通過自己的網站宣布參選,而2015年4月12日,她更是在youtube上發布了一則宣布競選的視頻。互聯網宣布的方式事實上打破了時間、地點甚至是形象的束縛。
片段二:電視辯論
電視辯論是面對大衆選民的公開競選。
我們看到鏡頭裏伴隨著三位候選人唇槍舌戰的是一群不同膚色、性別乃至年齡段的觀衆在利用手中的反應器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就意味著,其實美國競選中與其說存在是非黑白的真問題,不如說一切都是選民如何認爲的真議題,換言之,不在乎事實如何,更在乎選民的感受與想法。這就意味著,候選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取悅選民,而非真正拿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當一位候選人談到青年人、談到未來,毫無成本地描摹美好前景時,得到了極大的選民認可度。
片段三:實際投票率的持續走低
這個片段中展現了投票日當天的一些現實情況,即選民的實際投票率。
即便民調數據再好,如果投票日選民都不出來投票的話,其結果勢必與民調大相徑庭。由于全美的投票日基本上是在星期二,那天是工作日,所以其實選民不去投票也並不是太意外的事情。比如,美國總統選舉的投票率持續低于60%,最近的2008年大選和2012年大選的數字分別爲57.1%和54.9%,而片段中的縣檢察官的選舉可能還會再低。有很多影響投票率的因素,比如天氣,試想如果是大雨、飓風甚至是暴雪的話,自然就會出現低投票率。再如就是片段中提到的堵車情況,選民的確可能直接調轉車頭回家而不去投票。當然人爲因素也很常見,比如片段中展現的,操縱選民預期,如果比較權威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物反複強調某位候選人必然當選,或者該候選人在民調中大幅度領先的情況下,他的支持選民自然會認爲即便自己不參與,候選人也完全可以順利當選,進而就會産生群體缺席投票的現象,極可能導致候選人的意外落敗。
爲什麽美國大選拿下這些州就算贏了?
視頻:http://video.thepaper.cn/video/0/18/520.mp4
在美國大選中,除了支持共和黨的紅州和支持民主黨的藍州,還有一些所謂的“搖擺州”。如何贏得那些“關鍵搖擺州”選民的支持曆來是總統候選人們最爲關注的問題,因爲這往往決定了競選的成敗。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刁大明博士是這樣解釋的:
片段一:搖擺州,少數選民左右的大選結果
這個片段反映的是美國大選中的搖擺州。
由于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州之外,美國大多數州采取了勝者全得的原則來決定選舉人團的結果,所以就釀成了俄亥俄這樣的所謂“關鍵搖擺州”的奇特現象。在驢象兩黨的框架下,多數州在一定時期內具有較爲穩定的政黨傾向,比如加利福尼亞州目前是民主黨的票倉,而得克薩斯州則是共和黨的地盤。這就導致了在大選中,占據全美人口八分之一的加州和十分之一的得州肯定會分別歸入相應政黨,也就不會是兩黨候選人關注的地區。反而是如佛羅裏達、俄亥俄、北卡羅來納、內華達、艾奧瓦、新墨西哥等州,雖然僅占全美五分之一,但卻成了兩黨候選人制勝絕殺的必爭之地。在這些所謂的關鍵搖擺州中,具有18張選舉人團的俄亥俄的確是極爲關鍵的。統計顯示,1896年到2012年的30次總統選舉中,贏得俄亥俄州而最終卻沒有獲勝的情況只有1944年和1960年兩次,可見其決定性意義。所以這也是爲什麽,段落中菲利普·霍夫曼扮演的幕僚說,“遊戲就結束了”,可見俄亥俄的重要性。值得關注的是,在目前的2016年大選中,希拉裏和特朗普在俄亥俄的選情也十分焦灼,甚至一度特朗普略有優勢,這次俄亥俄是延續神奇記錄還是出現例外,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片段二:初選民意表達上的誤差
這個段落完整展現了艾奧瓦的“黨團會議初選”(caucus)中一個會議點的具體操作情形。
被劃分到一個選區的某一黨選民們都可以參與該選區的本黨黨團會議初選,而會議的地點多爲學校的操場、運動場等可以容納多人活動機會的開放式場所。黨團會議,不同于一般投票,在開會過程中,所有人都有明確支持者,第一輪站隊後,支持者人數最少的一方就會被告知需要支持其他候選人,這樣周而複始,幾輪下來,最終産生獲得最多支持的人選。段落中提到的需要30個人的支持,也就是最爲基本的門檻水平的支持者規模。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方式會耗費大量時間,進而對參政熱情且時間相對寬裕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會參與頗多,但對那些具有生活壓力的中産階層而言,則可能沒有精力參與,這也就造成了初選中民意表達上的誤差。曾經有研究分析了奧巴馬和希拉裏在2008年初選中的差距就是在這種黨團會議上,奧巴馬因爲更受年輕人擁戴,所以贏得了更多黨團會議方式初選的州。
我們爲讀者提供各類資訊外,也爲大家提供各類新加坡留學等資訊,及如何在新加坡中英文業余學習(課程可申請政府津貼),中英文教學會計ACCA課程,精品雅思班,提升學曆等
我們還專設馬來西亞碧桂園–森林城市一日遊和澳洲留學業務
歡迎電話:84258441,添加微信:jasonjuven
童老師
掃二維碼關注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