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美國人月收入也就是在幾千美金。有人可能會想,中國人收入在幾千人民幣一個月的是主流,但是只夠吃飯的,別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算小城市日子也是過得緊緊巴巴。美國人怎麽看上去還是那麽輕松。這就要說到美國的物價了。
一個雞蛋9分錢。一個雞腿幾分錢,一斤大米0.42元。純淨水,24瓶售價3.99元,每瓶0.166元。小豬肘子每磅一兩塊錢,你信嗎?
也許,如果不是我的女兒去美國留學,去亞特蘭大佐治亞理工學院讀博,我不會關注到生活在美國和生活在中國有多大差別。也許,我不會關注到在中國,爲什麽生活成本會如此昂貴,我不會關注到通貨膨脹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益。
面對中國漲勢如潮的農産品價格,面對幾乎便宜得不可思議的美國食品價格,我們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中國的農産品價格怎麽了?中國的農産品價格體系出了什麽問題?美國食品價格爲什麽會如此便宜,他們又是如何理順他們的農産品價格體系的?
在美國逛超市
也許,在來到美國之前,你會想,美國這個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公民收入非常之高的國家,生活的成本一定很昂貴,物價昂貴得讓初來乍到的中國人望而生畏。就像在改革開放之初,內地人來到深圳一樣,深圳人的收入很高,可深圳的物價昂貴得讓人咋舌。
在中國,收入越高的城市,生活消費水平自然會水漲船高。似乎這才符合常理。中國的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大大地高于二三線城市。
可你看看美國,完全不是那麽回事。你到美國一逛超市,一看美國超市的物價,你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先看吃的:
50磅大米20幾美元一袋,美國的食品價格大都以磅論價,一磅合0.45359237公斤。大體爲中國市斤的0.97市斤。也就是說,一斤大米0.42美元。而我們家吃的大米每市斤都在5元人民幣上下。
請注意,不要把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因爲2017年美國的人均月收入爲3000美元,而2017年上半年中國的人均月收入爲2155元人民幣(308美元),僅爲美國的人均收入的1/10。
美國的物價是建築在美國的人均收入上的,中國的物價是建築在中國的人均收入上的。可建築在人均收入爲3000美元的大米價格,每磅才0.42美元。其便宜的程度讓人難以置信。
美國的大米價格與中國的大米價格便宜得簡直就不能比。
香米又稱“國寶米”,是華人最常吃的一種高檔白香米。價格也僅爲25磅21.99美元。每磅不到0.88美元。
超市貨架上的純淨水,24瓶售價3.99美元,每瓶才0.166美元。便宜的簡直和中國賣廢品的塑料瓶似的。
再看雞蛋,便宜的簡直難以置信,2盒雞蛋,每盒18個,即36個雞蛋,才3.35美元,一個雞蛋才0.09美元。一個雞蛋9分錢。你信嗎?在中國,一個雞蛋賣到0.50元了。
一盒裝的十個的雞腿,售價才0.89美元。也就是說,一個雞腿還不到1毛錢。一袋子5磅重雞翅5.99美元。也就是說,1磅雞翅才1.19美元。
整只烤雞只要4.99美元。
豬肉餡,原價$3.87元/磅,現價$3.49元/磅。美國超市也有大降價。
無骨豬肉塊原價5.95元/磅,現價$2.99元/磅
裏脊肉2.99元/磅.
小豬肘子在美國很便宜。原價$4.74元/磅,現價$2.98元/磅.有的商店還有1塊多的。
火雞肉,每磅1.49 美元。中國的超市售價在16元一斤,是美國超市售價的10倍。
白條雞(整只) 0.89美元/磅。真的是中國的白菜、豆腐價。
最上等的特級豬扒,2.79美元/磅。
食用油,在美國很少人用花生油,主要的食用油是菜籽油(Canola Oil)和菜油(Vegetable Oil),因爲這兩種油的飽和脂肪比花生油的要低很多。動物油基本上是沒有人用的。8.89美元/5quart(升)。也就是說,5升裝的一桶裝的菜籽油售價爲8.89美元。可在中國這樣的一桶菜籽油,要賣50多元了。
同樣一桶在中國超市賣200多元的進口奶粉,在美國的超市賣22元,看到這個標簽的媽媽們,都抽過去了。
一美元在美國能買什麽
按理說,人民幣在中國應當比美元在美國值錢才對,才符合經濟學理論。因爲中國的人均收入,哪怕以人民幣計,都遠遠低于美國的人均收入的絕對數。
可在中國,一元人民幣能幹什麽?一元人民幣只夠上一次收費公廁。坐一次公共汽車,坐地鐵都不成。
美國到處都可以見到“九毛九超市”。
在“九毛九超市”裏,貨品很豐富,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在九毛九以下。
有的小東西,九毛九能買好幾樣,比如:方便面,九毛九能買8包;(在中國這樣的方便面一包要賣3元,可在美國,3元能買到25包了。)橙子,九毛九能買十來個。九毛九能買一瓶炒菜油,(比中國最便宜的醬油還便宜,我們家吃的醬油還要15元錢一瓶呢)。
九毛九能買一瓶蚝油,一盒雞蛋(半打),一瓶牛奶,一包青菜,還有一個微型收音機,價格統統是九毛九。在超市裏購物,食品不交稅,其他物品要交稅,那個微型收音機加了8美分的稅。
九毛九能買三碗桶裝的速食面,(這樣的速食面在中國的超市,5元一碗。)九毛九能買一袋葵花籽,一副手套,一個鍋鏟,一個咖啡杯,一個盤子,一只兒童用帶吸管的杯子,九毛九能買廚房裏用的手巾一卷,一包核桃仁甜食,1只很精美的工藝品籃子,4卷衛生紙,洗碗劑一瓶,清潔玻璃劑一瓶,一盒室內用固體芳香劑,挺大一瓶可樂飲料(1升),1小罐香腸罐頭,一大袋餅幹。
可供選擇的種類還挺多。九毛九能買1包糖,4只中性筆,(這樣的中性筆在中國賣3.5元一支)。九毛九能買1包283克的果味膠皮糖,4節5號電池,(這樣的電池在中國賣到10元一包了)。九毛九能買一包創可貼,一把剪子,1付撲克,一包肉幹,一包口香糖。
最有趣的是,“九毛九超市”裏的商品,大多來自中國:拖鞋、浴巾、T恤、餐具……琳琅滿目。這既讓我們自豪,又讓我們羞恥。我們說不清這是一種什麽感情。中國的商品在美國充斥著美國的地攤市場,我們在美國買中國貨。
可我們在美國買中國貨,比在中國買中國貨還便宜。
我女兒算了算,她每月用吃飯的花銷不會超過200美元,而且吃得很好。她說,在美國,吃飯是沒有窮人和富人的,因爲吃很便宜。
她在浙江大學上學,每月吃飯要花掉一千元。這便是吃在美國,吃在中國。
這件事留給我們的思索是:我們的價格體系到底怎麽了?美國人又是如何梳理他們的價格體系的?
上面列出的那麽多,有些東西的價格可能會因爲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不同。另外美國有消費稅,大概爲8%-10%,每個州不一樣。買100塊的東西要付108元。吃飯要給小費,一般是稅後10-20%。
總體就美國人月入2000-3000而言,日子還是過得去,你拿100元錢去超市,能夠買上一個一推車的東西。過年過節去買衣服,你拿1000元錢也可以買不少。
所以我們說,美國的經濟增長靠什麽?
主要就是內需。
你去買菜吃飯買衣服,除了個別商品,基本上很少會有“這東西太貴,我買不起”的念頭。美國人的收入都是在源源不斷地花出去的。
這個現象的背後要問的是:爲什麽美國的物價能夠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第一個,毫無疑問,是Made in China。
我舉個例子,上個星期我去宜家,看到衣架,是木制的,很厚重,很精細的那種。一捆八個,你猜多少錢?
八個總共3塊多美元,4美元不到。換算成人民幣大概3元一個。
毫無疑問,肯定是中國來的,一看,果然。3塊人民幣錢一個的木制衣架,刨去運費和宜家的利潤,中國的出廠價可能就只有一元人民幣。廠家的利潤只有幾毛、甚至幾分。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甚至都稱不上制造業,只能稱加工業的現狀。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原料爲美國(西方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廉價産品,但是即便幾毛錢美金一個的衣架,宜家沾了利潤大頭,估計還是100%以上的暴利,何樂而不爲?
這個問題已經無數人討論過了,但是說來說去,都還是沒有解決問題。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相當于商家之間的買賣。一個叫美國的公司爲什麽能夠把價格壓得那麽底,關鍵在于他們所需的絕大多數商品是買方市場。
除了中國,還有很多亞非拉國家能夠生産這些産品。中國要是提價,美國公司自然會向更便宜的印度公司下單。在美國,中國産品是多,但也不是全部,亞非拉各個國家的便宜産品都能看到。
而美國賣到中國來的東西卻往往是賣方市場,電腦、汽車、飛機,還有好萊塢的大片和美國教授的講座。你愛買不買,就這一家。因爲只有美國有這個技術,能夠生産這些産品,因此價格就隨便人家叫。
這個還不是關鍵。
關鍵在于,我們沒有這種技術,沒有對于這種技術的知識,因此很少有能力去評判、去鑒別這種産品的好壞。即便被人家狠宰了一把,自己還不知道。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工程設備引進的過程中不要太多。于是長期以來,我們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只要是美國的就好東西。即便感覺那裏不好,也只好悶聲不響,生怕被人嘲笑。
美國物價相對便宜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完全的市場化和産業化。整個美國的市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們有時候會抱怨,中國超市裏的白菜都要2塊錢一斤。然後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物價太貴了。這個其實是片面的。你去中國一些相對閉塞的縣城,農村,你會發現那裏的白菜依舊是幾毛錢一斤。爲什麽會差那麽大?原因就在于中國的市場化是局部的。所以會出現像廣西的香蕉滯銷餵魚的情形。
城市裏面的商品可能都幾乎市場化了。但是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他們的很多産品基本上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封閉市場中間流動。全國的市場沒有融爲一體,所以好處就是當地人可以買到便宜的白菜。弊端就是種菜的不能把菜賣出去,賺不到大錢。
再次就是規模化、機械化生産。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主要存在耕地産權問題。我們的聯産責任承包制其實還是傳統的小農經濟,但是國家現在的顧慮在于如果農業大規模産業化,就會造成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所以,只有在逐步的城鎮化轉移大量農村人口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農業的産業化。這個思路是很明顯的。所以說,中國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三農問題。
美國的農業與中國農業
美國以不到300萬人農業人口,造就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農業。美國用不到0.58%的農業人口所生産的糧食,使美國人均占有的糧食超過了1噸,成爲了世界糧食生産出口第一大國,其一個國家的糧食出口,就占到了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的一半。
我們真不知道,如果美國不出口糧食,這個世界會怎麽樣。
美國的玉米産量占世界總産量的40%,穩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占65%,居世界第一。美國玉米單産在8.5噸/公頃,(而我國的玉米主産區,東北地區單産只有6噸/公頃)。
美國的小麥産量占世界總産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量占33%,居世界第一位。水稻産量占2%,居世界第十,出口量占16%,居世界第三位。大豆産量占35%,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占67%,居世界第一位。棉花産量占18%,居世界第二,出口量占24%,居世界第一。
這些享盡輝煌的數字,都是因爲有了建築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的大農業。
看罷了美國農業,我們再看中國農業。
目前,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一大小麥和大米消費國,第二大玉米消費國,開始對世界糧食市場構成壓力,中國正在成爲農産品的純進口國。
爲什麽?爲什麽7億人種糧拚不300萬人種糧?
是因爲美國的農業是建築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建築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上的家庭承包制上的小農業。
美國的農業是現代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家庭承包下的,一家一戶的自耕農業。中國的農業沒法和美國的大農場競爭,在知識、市場、技術、機械化程度等條件上,中國農産品明顯地處于劣勢。
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土地制度,可以斷言,中國農業將永遠是脆弱而落後的。中國式的土地制度,是中國改革開放一道邁不過去的檻。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碰到土地制度便退縮,那是一根高壓線。
堅守這根高壓線其直接的結果是:我們用七億人所生産的糧食,人均糧食占有量尚不到美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的1/3,僅爲0.25~0.3噸左右。
如果我們能把農民從土地的腳鐐中解脫,我們的農業也能如此強大。當然,我們能夠看到希望,只是這條路我們一定要堅決走下去。
歡迎小夥伴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請您給本文留言,我們會精選開放評論】
覺得小編說得有道理請點ZAN
領導說了,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這7篇文章你看了嗎?
▶今天新加坡被這道番茄炒蛋刷屏,結果有的人看哭了,有的人卻氣炸了……
▶新加坡護照又升級,終于晉升全球第一名!(免簽國最全列表供收藏)
▶來新加坡久了,你都變這副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