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有人“崇洋媚外”,殊不知國外有一些地方,把中國看得無比高貴,張著金發碧眼,卻以“中國人”自居,過中國的節,傳中國古代的衣服,學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連五星紅旗都抄襲了過去
停留在清朝的巴伐利亞
巴伐利亞,德國最大的州。作爲歐洲經濟最好的地區之一,啤酒、寶馬、拜仁、阿迪和大妞是他們的標志。
但正是這個令德國人驕傲的地方卻中出了一幫“叛徒”。
有個叫做迪特福特(Dietfurt)的小鎮,全鎮幾千居民不以德國身份自居,張口閉口自稱“中國人。”
每到2、3月份,身披龍袍的“福高皇帝”便會驅使手下高舉八擡大轎,在“太監”的簇擁和“禦林軍”的開道下巡視全城——揭開持續5天“中國狂歡節”的序幕。
而跟在皇帝後面的,則是舞龍舞獅隊以及打扮成各種宮女和武士的市民。道路兩邊挂滿了中文旗幟,圍觀市民也都身披馬褂、頭戴草帽、再塗個京劇臉譜和八字胡……
清朝滅亡一百多年了,除了在橫店,我們哪見過這陣勢。 初來乍到的中國人都會看的一臉懵逼:大清的遺老遺少統統定居德國了?
定睛一看,眼前打扮成清宮劇般的都是血統純正的歐洲人,一個個金發碧眼。九成人連“你好”、“謝謝”都不會港。
即使如此,這幫德國人依舊以“巴伐利亞的中國人”而自豪,他們敬仰中國文化,小鎮裏設有好幾處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即使沒人說中文,中文依舊是當地的“官方語言”。
就說眼前的這個洋溢著“中國風情”的狂歡節,既非中國人主導,更非招商引資的cos大會。而是當地自發的文化傳統。
每年中國狂歡節從第一天的淩晨2點開始,熊孩子們裝扮成五顔六色的小醜,上街一通敲鑼打鼓,把全城居民叫醒:今天我們都是中國人了!
接著全城停止通車,居民們紛紛化妝。
狂歡當天13:61(當地人故意如此計時),正式開始,當聽到禦林軍鑼鼓聲的時候,民衆會用蹩腳的中文高呼“福高皇帝!”。
穿得像新姑爺似的大皇帝會在他三層樓高的轎子上向萬民致意。
遊行結束後,“福高皇帝”還會在他的“金銮殿上”宣讀《告臣民書》,祈福來年風調雨順,鎮泰民安。之後,現場樂隊還會奏響中德都聽不懂的“巴伐利亞中國國歌”。
在一片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中,居民們湧向飯館酒吧,連嗨五天。至于他們吹的是青島還是二鍋頭,我們尚不清楚。
據說在當地,中國狂歡節時最重要的節日,“巴伐利亞的中國人”比聖誕節還重視。
至于這個鎮子裏的老外爲什麽要自稱“中國人”,有這麽兩個說法:
A:中世紀,教會對民衆課以重稅,當地市民不堪重負。當稅務官到來,他們紛紛離開家門,躲到城牆根。這事遭到了教會的群嘲,大腹便便的主教把這些可憐市民形容爲躲在長城下逃避外族入侵的中國人。消息傳回迪特福特,當地居民滿不在乎,反而以“中國人”自稱,對抗教會的蠻橫。
B:當地人幾百年前就和中國人做生意,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交流多了,他們對中國的喜愛不僅停留在了器物層面,而是發自內心地熱愛上了中國文化,並用貿易中得到的文化碎片拼湊出了想象中的“中國狂歡節”。
後一種說法更爲可信,根據時間和裝扮推算,大約康乾時代,中華文化就毅然在德國滲透。一開始,鎮子上的人都假模假樣的身著中式服裝,學著用筷子和吃米飯,早在1860年的老黃曆裏,迪特福特就被稱作“中國的”。
但很快,大家覺得不夠過瘾。到了1928年,當地毫不留戀地把當地傳統的天主教“狂歡節”改頭換面,舉辦了第一屆中國狂歡節——雖然那個時候大清已經亡了十幾年了。
“福高皇帝”是迪特福特的第十個皇帝,今年將是他登基18年,在中國狂歡節的五天之內,就連當地的市長也得自稱“皇帝的臣子”,侍奉在側點頭哈腰。
在這裏,皇帝終身但不世襲制,由民衆隨機選出,比如福高皇帝本人,就是在上一任皇帝去世後,由狂歡節上砸金蛋環節隨機砸出來的普通市民。
每年的中國狂歡節也有主題,比如2006年的主題就是“給皇帝選妃”,但實際上就是給當地女孩辦的選美大賽。
“中國狂歡節”是巴伐利亞獨一份的狂歡節,因爲德國人不這麽過節、中國人更不會……每年這個不到萬人的小鎮都會湧入兩三萬人觀看奇觀。
大概連八旗子弟都想不到,當年轟然崩盤的大清,會以如此一種想象的形式,戲劇般地重現在萬裏之外。
“六星紅旗”飄揚的曼尼普爾
再來說說另一個崇中媚華的地方。提起印度,我們不由的想起印度被追捧爲亞洲大國,經濟增長和自大型妄想症一樣迅速,整日叫囂著跟中國比這比那,也頗受西方大國所看好。據說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中國,成爲亞洲第一大國。沒錯,印度是大,人口衆多。但要說印度是亞洲第一大國,未免有點太可笑了。
在古代,印度不是國家之名,而是對一個地區的稱呼。在英國把印度這個地區殖民之前,印度是一個部族林立的地區。
在英國殖民之前,印度沒有統一的文字,沒有統一的民族。後來印度將英語作爲官方語言。
古代中國史籍中稱印地爲印度。除此之外印度還有很多外號,比如身毒、申毒、天竺。
在印度東北一個城邦,生活著一群奇怪的人。他們“漢化”得很厲害,用中國的國徽,說漢語,就連人的膚色和容貌也和中國人極其相似。來到這裏,你不覺得是在人種混雜的印度,恍若回國了一樣。
這個地區的名字叫做曼尼普爾,是印度東北的一個邦,距離雲南省不到500公裏。該邦成立于1972年,東以緬甸爲界,西與阿薩拇邦相連,南以米佐拉姆邦毗連,北同那加蘭邦接壤,過去曾經是阿薩拇邦的一部分。在曼尼普爾語中,該邦名稱本意爲“珍珠城”。主要宗教爲印度教和基督教,少數人信仰伊斯蘭教。
曼尼普爾人自稱是唐的遺族。他們崇拜龍,並且習練武術,喜歡中國文化,排斥印度統治。他們的長相也與中國人無異。由于與中國人相貌的相似,而與一般印度人相去甚遠,他們也常常受到被人的驚詫,在西方被稱之爲Chindia。曼尼普爾在血緣和文化上與中國有很大的淵源。曼尼普爾王室通常被認爲來自于中國的唐朝。飲食習慣中,此邦的居民偏好中國食物,中國飯店非常流行。他們喜歡看中國大陸和香港電影,據說《西遊記》在這裏非常流行。
曼尼普爾女孩
曼尼普爾以前一直都是獨立的王國,有著2000年以上的曆史,印度和緬甸的主要通路經過曼尼普爾邦,以前土邦大君征收關費,曼尼普爾比印度東北的其他地區富有,因此維持了幾百年的獨立。和尼泊爾處境很相似,但是當大英帝國占領了印度後,曼尼普爾當然也不能幸免。事件起源于:英國對曼尼普爾王室紛爭的介入。在抓捕曼尼普爾的一個王子的過程中,英國軍隊殺死了很多當時正在觀看傳統舞蹈的平民。作爲報複,平民殺死了五個英軍士兵。這一事件直接引發英國對曼尼普爾王國宣戰。英國取勝後,曼尼普王國並入英屬印度,而那個王子則被判處死刑,最後在曼尼普爾首府被當衆絞死。
自曼尼普爾被並入印度後,極度渴望獨立。
曼尼普爾雖然並入印度,但他們不承認自己是印度的一部分。
正因爲這樣的芥蒂,沖突屢屢發生,許多平民死于對抗印度的沖突,渴望獨立的期望值和對並入領土國家的厭惡值應該跟琉球差不多。
曼尼普爾邦一直認爲,自己是唐代王室的後裔。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代齊國的後裔,是古代齊國與東南亞公主結婚繁衍的後代等等。
更令人稱奇的是,曼尼普爾邦的上空飄揚著六星紅旗,曼尼普爾邦的國徽也與中國很相似。
當地百姓大多不會印度語,所以大陸和港台電影在那裏很流行。這裏居民喜歡中國飲食,中國餐廳很多,不過開飯店的都是尼泊爾人。他們崇拜中國武術,會唱中國流行歌曲。
曼尼普爾是一個引起巨大爭議的地區,大家爲了討論它到底是不是“小中華”而費盡心思。從另一個角度想一想,這是我們中國影響力擴張的表現。如果中國像清朝晚期那麽腐朽,恐怕沒有什麽國家願意跟我們一樣吧?
不論是德國的巴伐利亞“小中華”,還是印度的“小中國”,都足以說明中國的大國影響力之大已無法忽視。
我們爲讀者提供各類資訊外,也爲大家提供各類新加坡留學等資訊,及如何在新加坡中英文業余學習(課程可申請政府津貼),中英文教學會計ACCA課程,精品雅思班,提升學曆等
我們還專設馬來西亞碧桂園–森林城市一日遊和澳洲留學業務
歡迎電話:84258441,添加微信:jasonjuven
童老師
掃二維碼關注我的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