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育兒視頻,在朋友圈裡火了。
我挺意外的,有點驚訝。並不是驚訝於視頻的內容,而是驚訝於李玫瑾竟然這麼會講育兒。
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被稱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
李玫瑾
是的,一個犯罪學家,卻頻繁地在媒體上講育兒。
我忍不住上網大量看她的資料,才理解了她的深意。
因為,在多年的工作中,她發現,血淋淋的案件背後,是一個個因為撫養不當而造成的痛苦的扭曲的靈魂。罪犯,都是養出來的。再怎麼強調早年撫養,也不為過。
李玫瑾講的理念,其實不算新鮮,但從她的嘴裡說出來,卻那麼真真切切,仿如切膚之痛,令人無法忽視。
01
李玫瑾說,人的心理問題,是滯後反應的。今天的行為,卻不是因今天的問題。那些莫名奇妙難以理解的行為,根源往往都在過去。
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案,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0年10月,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在驅車回家的途中,撞倒了26歲的女子張妙。
當時,張妙並未死去,躺著地上,痛苦地呻吟著。藥家鑫連忙下車查看,發現她抬起頭,好像在記車牌。
於是,藥家鑫從隨身帶的包里,取出了一把買來防身用的單刃刀,連刺張妙8刀。張妙隨即死去,而他,駕車逃逸,路上因為害怕慌亂又誤撞傷了兩人。
一個朋友口中溫和安靜、受過良好教育、讀藝術的大學生,為什麼會在完全沒有預謀的情況下,突然殺害一個人?
藥家鑫自己的解釋是:天太黑了,我不清楚她傷的程度,心裡特別害怕、恐慌。害怕農村人難纏,以後會無休止地來找我看病、索賠。
殺人可比索賠嚴重多了,這不是得不償失嗎?而且,第一次殺人,扎一兩刀就已經很多了,他卻如此殘忍地瞬間扎了8刀?
藥家鑫最後被判死刑
這個案件,曾令李玫瑾陷入網絡漫天的口水之中,因為她分析藥家鑫之所以會在瞬間完成連扎8刀的動作,和他長期以來的鋼琴訓練有關。
分析聽上去腦洞很大,可後來浮現的越來越多的訪談、證據顯示,李玫瑾的分析是合理的。
藥家鑫出生在一個嚴厲的家庭中,從小生活除了學習,就是練琴。為了練琴,父母會拿皮鞭抽他,會把他關在地下室,除了吃飯能上樓外,其餘時間就暗無天日地在裡面練。他的童年,非常痛苦,一度天天想著自殺。
藥家鑫的內心,早已日積月累了核爆級的憤怒,只是被他無意識地壓抑了下去。
當他撞傷張妙,並且發現她在記車牌時,極端的恐懼像鑰匙一樣,打開了他心門,早年潛意識裡的憤怒像魔鬼一樣,控制住他,而他還不自知。
他仿佛又回到小時被摁在鋼琴跟前練琴一樣,心裡充滿了委屈、痛苦,所以,他才會發瘋似連扎了8刀,就像小時候心情鬱悶砸琴一樣。
藥家鑫的鋼琴
李玫瑾說,她對藥家鑫的心理分析,並無為他脫罪之意,她只是相信,所有的不合常理,都有來路。
人,實際上都是一種產品。是社會、教育的產品,最重要的,是家庭的產品。孩子性格有缺陷,問題往往出在早年的撫養。
大多數經歷創傷的孩子,會把記憶封存,恐懼壓抑,當下或許表現得若無其事,但就像是吃下了一顆錯的藥,緩慢釋放伴隨終身,導致不同程度的身體或性格問題。
最終孩子就像患了慢性病一樣,自己難以察覺,卻總宿命般的在重複著犯錯。
而且,這幾乎是不可逆的,很難好了,只能帶病延年。
02
類似的案件,李玫瑾講過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平輿的黃勇案。
27歲的黃勇是河南平輿的一個農民,自小性格內向,蔫蔫的,從不惹事生非,生活平淡無奇。
但在2001年到2003年短短兩年間,獨居的他把自家的軋麵條機機架,改裝成殺人機械,取名為「智能木馬」,然後,到網吧、遊戲廳等娛樂場所,以去家裡玩遊戲、資助上學等為名,誘拐了17名青少年回到家中,騙他們躺到「智能木馬」上,折磨他們,最後,用布條把他們勒死。
整整17條鮮活的生命啊,還是些半大不小的孩子,跟他無冤無仇,沒犯任何錯,卻被他如此殘忍地殺死!
其實,黃勇還抓了第18個人,是一個姓張的孩子。這個孩子,特別溫和、善良,黃勇折磨了他三天,他都沒有發過火,沒有罵過黃勇,只是不斷地哭,不斷地求「哥,你別殺我,我不想死。」
黃勇有過猶豫,可回答卻是:「殺手的劍是雙刃的,你不死,我必死。明天你就得死。」
第四天的早上,黃勇準備殺他了,他又哭著求黃勇:「哥,求求你你不要殺我,嗚~~你也有爸爸媽媽,如果他們回來找不到你,他們會多傷心啊,他們老了怎麼辦啊。」
說完這句話,屋子裡安靜了,孩子隱隱約約仿佛聽到了哭泣的聲音,他聽到黃勇小聲地說:「我們家人從來不管我的死活,我死了,他們都不知道吧。他們才不在乎我!」
孩子出於本能地馬上答到:「叔叔你不要殺我,你不嫌棄,把我認作乾兒子吧。等你以後老了,我來養你。我們一起生活,好不好?」
正是這一句話,最終救了孩子。黃勇眼角流出了淚水。我想,那一刻,他被孩子感動了,他感受到了從未體驗過的愛。他內心浮起的一絲溫情,讓他最後把孩子放了。後來,孩子的父母報了警,警察才把他捉獲歸案。
是的,黃勇窮凶極惡,喪盡天良,但我們看不到的是,他一定也孤獨過,一定也痛苦過,只是,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人幫助過他。
李玫瑾說,黃勇的父母,一直外出打工,從未給過他陪伴。親情的缺席,使他的性格出現了嚴重的畸形。11歲時,他看到了一部兇殺片《自由人》,便將同樣獨來獨往而又神秘的殺手,視為了自己的偶像。他殺無辜的孩子,是為練殺人技術,渴望在孩子的哭喊嘶叫聲中,感受到殺手的感覺。
黃勇,是殘忍,也是可悲的。他的世界裡沒有愛,也就難以身同感受到常人的痛。他情感無能,孤獨地活在自己構建的扭曲世界中,無人能救援。
當然,不是所有撫養不當的孩子,都會成為變態殺手。但變態殺手,追溯他的早年,幾乎都經歷了養育上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是「子不教,父母過」。
所以,李玫瑾一直認為,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出現問題,父母沒有藉口可言,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03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
志願者住進一個獨立房間裡,有得吃,有得睡,還有錢拿,但房間與外界隔絕,沒有任何刺激。志願者在裡面呆得越久,錢就越多。但如果不願意,摁響床上的鈴,就可以出來。
第一天,志願者吃飽了睡,睡醒了吃,日子還挺好;
第二天,他們睡夠了,睡不著了,開始坐著發獃;
到了第三天,他們大部分已經開始胡思亂想了,特別痛苦,甚至出現精神異常,不得不出來。
結果,即使有金錢刺激,但志願者在裡面的平均時長,大概也就76小時。
人,是情感的動物。即使物質滿足,沒有情感,人也受不了。這就是為什麼監獄裡,最嚴厲的懲罰,是關禁閉。為什麼心理學家會說,父母的無回應,對於嬰兒來講,就是絕境之地。
李玫瑾一直強調,養育一個孩子,絕對不是吃飽喝足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有心理撫養。
簡單來說,就是要花時間陪伴孩子。陪他玩,關心他的情感、內心世界,這比給孩子賺錢、存錢更重要。
尤其是1-6歲這個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對撫養人沒能建立過這種心理關係,那麼,孩子心理發展異常的可能性就會很大,性格、與人交往等都會有問題。
李玫瑾說,像黃勇這種變態殺手,他們的冷酷無情,往往就源於他們在幼年時沒有過形成「心理上的依戀對象」。她甚至都能繪畫出一個變態殺手的成長軌跡。
首先,何謂變態殺手?指的是不因為金錢、性、仇恨去殺人,甚至連衝突都沒有,他們沒有任何動機。
年幼時,他們一般都是沒有人理的。父母喂完奶就走,孩子眼前沒人,只能跟自己玩。
等到五六歲時,他們大都很安靜,話少,不喜歡跟人交流,但也不惹事,老師家人很容易就忽視了他們。
長大了,他們成了一匹孤狼,沒戀愛(最多只嚇唬過異性),沒有朋友,也沒有一份工作能做長久。
他們的生活一直平平無奇,但一般到了25歲左右,他們開始出現異常了。
因為荷爾蒙的原因,他們的性衝動已經無法壓抑了。這性衝動,要不得到釋放,跟異性建立關係,要不需要升華了,發展成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渴望一鳴驚人,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肯定。但這往往都無法實現,於是,他們開始作案了。
這些變態殺手都是極端個案,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說明了早年依戀關係、心理撫養的重要性。
04
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件,在生活中終究很少見,生活中更加常見的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變得跟父母特別陌生疏遠,或者開始學壞了,父母又打又罵,但就是一點用都沒有。
為什麼?
李玫瑾說,因為「為時已晚」了,做父母真的是有有效期的。
只有建立了依戀關係,孩子才會自覺自願地接受撫養人在管教和觀念方面的影響。
通俗地說,就是孩子由你親自帶大,跟你親,才會聽你管。否則,等孩子長大,進入了「發病期」,你想管也管不動了。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他不會一直等著你忙完,再來與你親昵。
生活中有很多的無可奈何,它推著我們作出了很多迫不得已的選擇。
我不是說每個媽媽都要成為全職媽媽,也不是說為了孩子要犧牲自我,而是想說,我們成了父母后,需要從忙碌的節奏中,抽出專門的時間來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
關心他的想法,關心他的喜好,關心他是否快樂,而不僅僅只是吃喝拉撒。關注孩子的內心,比關注他們的身體更重要。
每個降臨人世的孩子最初都是天真善良的,如果長大後表現出冷酷和殘忍,那一定是他在生命早期體會了太多的無情。
別在孩子幼年時,吝惜你的時間和愛,他們要的不是大堆的玩具,你,才是他最好的夥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