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所以,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
李玫瑾教授之前在節目中說過一句話,和這個觀點很類似:“有些父母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據說只要上李玫瑾教授的課,必定座無虛席。她也經常開講座,參加一些訪談節目。
雖然很多家長已經對李玫瑾很熟悉,但相信也有過疑惑:李玫瑾教授研究的方向是犯罪心理學,那麽怎麽會和家長聊起了育兒呢?
李教授給出的答案值得我們深思:
“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于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會發現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李玫瑾教授的話反映了大部分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現狀存在一個問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犯錯沒有及時糾正、引導正確的方向,逐漸孩子養成許多不好的習慣,長大後父母後悔莫及,爲時已晚。
其實父母可以對孩子實行“兩不管三不慣”原則,這樣可以孩子將來更容易有出息,父母也省心。
兩不管
1. 孩子能完成的事情不要管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于保護,覺得孩子小做事速度慢,例如穿衣服和鞋子的時候,父母會代替孩子完成,但是這樣容易養成孩子過于依賴父母的行爲,做事沒有獨立自主的積極性,孩子不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事,久而久之都什麽事都依賴家長。
家長要鍛煉孩子做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盛飯、自己洗衣服等等。孩子在勞動中不僅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也沒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
2. 孩子心理能夠承受的事情不管
如果孩子因爲生活中遇到的一點小挫折,在家長面前哭鬧撒嬌吼,家長因爲不忍看孩子哭鬧心軟而讓孩子放棄嘗試。這樣孩子會沒有抗壓的能力,受不了一點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減弱,以後遇到事情都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嘗試。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做家長的不要一味因爲心軟而不讓孩子嘗試,如果在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面對,感受挫折,在一旁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而不是什麽事都替孩子完成,這樣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堅強勇敢。
三不慣
第一. 孩子不遵守規矩不慣
有些孩子心中沒有規矩意識,做事都以自我爲中心,比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吵鬧,這樣以後在家遇到事情,也會對家長怒吼;明知道不應該偷拿父母錢,還是會偷父母的錢,父母也不加教導,這樣下去,今後在社會上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家長一定不能驕縱孩子,要培養孩子這些行爲規範。
第二. 孩子不懂禮貌不慣
講禮貌是立身之本,不講禮貌的孩子,滿口髒話,與別人說話的時候也不知道尊重他人。如果父母不及時的管教,孩子會變得無法無天,自私自利,今後在社會上很難立足,不討人喜歡。
第三. 孩子撒謊推卸責任不慣
有些孩子在犯錯後,擔心被父母訓斥,爲了逃避責罵就會說謊不承認。這樣的孩子沒有擔當,也沒有責任感。以後遇到事情就會推卸責任,這對以後的生活是非常不利的,也會讓人討厭。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可以給孩子看一些繪本圖畫書,讓孩子"親身經曆"犯錯需要承擔的後果。孩子才能夠成爲有擔當的"大人"。
教育孩子也要講究適度,孩子在父母寬松的環境中成長,感受家庭的溫暖和生活的美好。孩子和父母成爲朋友,也就願意聽父母的建議。
壞習慣會成爲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爲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孩子的品格影響著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決定著他們爲人處世的態度。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孩子長成什麽模樣,更多是在于父母如何引導!尤其在3-6歲的時候,是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爲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多數父母忙于工作,缺席了很多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一套共有30冊,繪本包含《行爲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10冊)《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安全早知道》(10冊)。
父母應該從小教育孩子做個有良好品質的人,從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