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藝術聯考。如今的藝術考試,大多集中在「音樂、表演、語言、美術」等幾大類。那麼,如果古代有藝考,會考些什麼呢?
我們知道,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從推舉到科舉的變化。而藝術人才的選拔大多都是推舉,比如我們熟知的「相聲祖師」東方朔,就是通過才藝出名然後被推上去給漢武帝當官的。
不過,也有專門的「學校」機構來進行培養和提拔人才。先秦時期大學問家們大概是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專門老師了:孔子教文科,墨子教理科,老子教哲學······不過這些都算不得才藝,而歷史上真正的「藝術類高等院校」,大概當屬東漢時期的「鴻都門學」。鴻都門學創立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二月。是漢代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的高等專科學校。漢靈帝酷愛辭、賦、書、畫,因校址設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
鴻都門學所招收的學生和教學內容都與太學相反。開設辭賦、小說、尺牘、字畫等課程,打破了專習儒家經典的慣例。這也為後來的藝術教學與經典教育並重局面打下了基礎。
到了隋唐,文化領域湧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無論是李杜詩篇還是顏柳手跡,或者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皆是一時勝記。而盛唐帝王唐玄宗,更因為酷愛戲曲而被封為「梨園鼻祖」。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占據了中國千年來文化發展成果的半壁江山。自然,文化教育不會甘於人後。
高祖時期,翰林院由各種藝能之士供職,除文學之士外,醫卜、方伎、書畫、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選,以待詔於院,史稱「翰林初置,雜流並處」。
而後,唐玄宗將擅長文詞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翰林院因此逐漸演變為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翰林待詔。翰林院才逐漸轉變為「專業寫作人才」的培訓基地。其課程設計,《石經》三體3年;《說文》2年;《字體》1年;每日書寫一幅。除研讀書法之外,還要讀《國語》《三蒼》《爾雅》等書。學習期限9年,學生畢業後,可以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唐代科舉設有書學一科,先口試,通過後再墨試《說文字林》20條。
熹平石經拓片·殘
至於音樂方面,唐代的音樂機構,建立了由政府管轄和宮廷管轄的兩個不同體系,有細緻的勞動分工與成千上萬的數千名音樂家,規模宏大,技藝高超。唐初,在長安、洛陽都設有太常寺和大樂署等中央音樂機構。甚至唐玄宗親自指導,可以說是非常重視了。
到了宋代,文士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而「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的宋徽宗更是其中翹楚,一手瘦金體千古無對。而畫院制度的建立,更是為國家培養提供了大量的書畫人才,如今我們的國家珍寶《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卷》皆是出於這一時期。其授意編輯整理的《宣和畫譜》《宣和書譜》更為我國藝術遺產保護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而根據宋·鄧椿所著之《畫繼》一書的記載,宣和時畫家在進入畫院之前,需要經過考試,只有考試合格的畫家才能成為翰林圖畫院的成員。而考試的方法也很特別,就是由宮廷主考人在古詩中尋找一句現成詩句,作為考試的題目,應考的畫家們便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將文字的詩句變成可視的圖畫。《畫繼》上說:「所試之題,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又如『亂山藏古寺』」,要求畫家所作不但切合試題,而且還要求畫幅構思巧妙,不落俗套。
野渡無人舟自橫
而宋代的書法教學考試,則比唐代更為嚴謹:課程習篆隸草書三體;讀說文《字說》《爾雅》《博雅》《方言》, 願選修大經者兼習《論語》《孟子》。學校明確規定篆以古文大小篆為法;隸以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真行為法;草以章草、張芝九體為法。考試分三等,字體方圓肥瘦適中,藏鋒盡勁,氣清韻古,老而不俗為上。方而有圓筆,圓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濁,各得一體者為中。方而不能圓,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筆畫不得其意,而均其可觀為下。學生畢業後,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明代教坊司,清代昇平署,在負責宮廷內的音樂演出任務的同時,還負責宮廷戲曲演出。明代的宮廷畫師們雖然沒有統一的集中管理,但已經可以因畫求官,供奉皇帝。而清代不僅對宮廷畫師進行了統一的歸屬,內務府造辦處還負責畫家的入選、管理、業務考核、獎勵和懲罰。
今天的藝考,即藝術聯考,是指目前國內比較權威,及教育部備案的各大藝術類院校,或者各大院校的藝術系對於高中三年級藝術類考生在高三第一學期末舉行的一次綜合的專業考試。考試合格者獲得報考院校的專業合格證,持此合格證書參加高考,高考成績公布以後,各藝術類院校進行擇優錄取。 考試範圍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書畫創作,還包含表演、歌舞等藝術形式。單從今天的美術類藝考來論,以中國美術學院的考試作品為例,也是不錯的,比如:
以上圖片來源:中國美術高考網
當然,畢竟現在消息發達,我們還看到了不少辣眼睛的作品:
圖片來自網絡
相比之下,那些能夠穿越千年流傳至今的藝術珍品,實在值得我們珍惜:
王珣·伯遠帖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宋摹本
閻立本·步輦圖
顏真卿·劉中使帖·拓本
周昉·簪花仕女圖
張萱·搗練圖
趙佶·穠芳詩帖
趙佶·臘梅山禽軸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李公麟·孝經圖
范寬·溪山行旅圖
黃公望·剩山圖
商喜·進爵圖
倪端·聘龐圖軸
丁觀鵬·無量壽佛圖軸
郎世寧·百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