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爐的全球食品安全榜顯示,新加坡位列世界第一位,遠超美國,第三位是英國。新加坡是首次進入第一的亞洲國家。在食品安全分項指標中,新加坡得到了幾乎滿分。
新加坡食品安全治理經驗值得介紹,主要有三點理由。
首先,華人占據新加坡人口絕對多數,其文化傳統、飲食習慣、食品産業特色與我國相近,較西方國家更具可比性。
其次,新加坡國土面積719.1平方公裏,總人口553.5萬,是典型的城市國家,對我國城市食品安全工作具有直接借鑒意義。
再次,在權威雜志《經濟學人》近年發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中,新加坡均名列前茅,是各國學習的榜樣。
本文將選取小餐飲、輸入型食品、特色食品加工三個典型領域具體分析。
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表示,新加坡政府在食品衛生方面的要求相當嚴格,通過制定食品安全計劃,實現了食品來源的多元化以及本地食品生産的優化。因此其消費者也樂于接受不同理念的外國食品,並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與健康意識。同時,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貿易樞紐地位還令其成爲重要的食品出口市場。新加坡的進口食品約有20%~25%會再出口到其他國家。以中國爲例,食品已經成爲中新雙邊貿易來往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據報道,新加坡超市裏包裝食品的配料表中,反式脂肪酸一項幾乎全部爲”0″,多數還會標”天然著色素”、”無人工添加劑”、”少鹽”等字樣。人們對食品很放心。新加坡的食品90%是靠進口,但卻做到了99%安全保障,那麽新加坡到底是怎樣控制食品安全的呢?這也其完善的法律體系,嚴格的食品鑒定標准是分不開的。農糧獸醫局對進口食品的檢驗把關非常嚴格,隨時抽檢,只要發現抽檢的食品有問題,整批貨物將全部被銷毀。
新加坡人們不僅對市場和超市的食品放心,對遍布各處的大排檔式的食閣(Food court)、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的餐飲也顯得很自信,很多人一日三餐都在這裏解決,在這裏喝茶、喝咖啡、吃甜品。所有的食閣、巴刹(菜市場)每隔三個月便關閉一次進行徹底清洗。
小餐飲食品安全治理—
新加坡是旅遊勝地和美食天堂,食品攤販、大排檔、小型餐館受到遊客和本地居民青睐。該國餐飲業發達,各類餐飲經營者總數達3萬多戶,餐飲從業人員超過12萬,而國家環境局下設的小販署和衛生署僅有200多名食品衛生稽查員負責執法檢查,因此政府采取多種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用城市規劃“變堵爲疏”。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街邊小販遷徙計劃,由政府建屋發展局在組屋區內規劃建設小販(熟食)中心,以低租金等優惠政策將小販從人行道引入室內集中經營並規範管理。政府還有權指定攤販的種類和分布。小販(熟食)中心有完備的衛生設施,並且配備公用集中冷庫、裝貨平台和餐廚垃圾處置系統。通過“政府建設,市場運行”的方式,中心的清潔、設施維護等費用由攤位租金支出。政府後來規定,開發商在建設組屋和商業設施時,必須同步規劃建設小販(熟食)中心。政府還規定新建工廠、購物中心、辦公大樓和多層工業樓的,必須在同一建築物內設立食堂(餐廳)、食閣或咖啡店,以就近用餐減少民衆到非法小販處購買食物的風險。目前新加坡已建成小販(熟食)中心107個,吸納近萬家飲食攤販,大大提高了監管效率。2012年,政府宣布用10年時間新建10個小販(熟食)中心。
二是政府和第三方力量協作培訓從業者。一些餐飲從業者文化程度偏低,法規知識和食品安全常識匮乏。爲此,新加坡監管當局提供食品衛生基本課程,並規定所有注冊的餐飲從業者必須通過食物衛生基本課程培訓和考試,取得證書方可從業。從2007年6月起,新加坡勞動力發展局將原有課程升級爲國家食品及飲料業勞動力技能資格培訓課程,人員培訓和考試由政府認可的15家培訓機構承擔,借助社會培訓機構的靈活性提高培訓效率。爲確保培訓有效落實,參加培訓者可以獲得新加坡政府技能發展基金的資助以及缺勤補助,個人僅需支付10%左右學費,特殊情況還可以申請全額補助。
三是提升法規精細化水平。新加坡有關餐飲食品安全監管的法規主要是《環境公共衛生法令》(第95章)和《環境公共衛生(食物衛生)條例》,以及國家環境局制定出台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法規體系覆蓋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每一項內容,制度設計注重可視化、可操作性、有效性,條文內容詳盡且具體,少有疏漏和矛盾之處。如在食物處理規範中,明確規定不准赤手處理食物、食物存放保持合適的溫度、熟食必須放在生鮮食品上面、不能使用破損餐具、食物處理場所必須清潔等。不論對于監管人員還是餐飲從業者,周密詳盡的法規條文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輸入型食品安全風險管理—
新加坡90%以上食品和食用農産品從境外輸入,因此對輸入型食品質量實施最嚴格的監管制度成爲保障安全的關鍵。該國農糧獸醫局負責食品進出口管理,其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管理食品進出口轉運、檢驗檢疫、召回、應急處置、標簽及等事務。
首先是“最嚴謹的標准”。新加坡注重食品安全基礎制度建設,實施嚴格的安全標准和認證制度。除極個別本地特色食品外,該國食品安全標准幾乎完全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接軌,從源頭提高保障水平。自2006年起,新加坡開始實行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認證體系,並成爲東南亞國家中第一個采用該體系開展食品安全認證的國家。新的認證標准既可以增強消費者信心,也有助于提高食品行業在國內外貿易中的綜合競爭力。
其次是“最嚴格的檢查”。爲減少不合格食品流入,農糧獸醫局專門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檢驗檢疫程序。第一步是檢查生産食品的農場或加工廠,確保生産地符合新加坡安全標准。在很多情況下,農糧獸醫局在進口食品還沒有“登機”或“裝船”前,就已經開始了檢驗工作。第二步是資料審查,農糧獸醫局規定所有食品進口商必須在該局注冊,同時遞交盡可能多的進口食品相關資料,包括食品來源地的證明和化驗報告,以證明其安全性。第三步是在關卡檢查進口食品,或者在實驗室抽樣化驗。
再次是“最嚴厲的執法”。由于食品不符合安全標准等原因,新加坡每年要召回和銷毀數千噸進口食品。同時,新加坡規定海鮮産品只能用冰塊保鮮,不能使用防腐劑等化學藥物。農糧獸醫局的工作人員會定期去市場抽樣檢查,不合格的海鮮産品一經發現會立即銷毀。對于那些存有“前科”的食品企業,檢查人員會格外留意並加大檢驗頻次。2013年6月,農糧獸醫局發現從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度尼西亞進口的9批海鮮産品含有致癌化學物質甲醛後,立即將其銷毀,並對有關進口商處以罰款和刑事處罰。
本地特色食品加工企業監管—
除了進口食品,新加坡特色食品由本地企業生産加工,具體包括肉類、魚類和蛋類産品加工企業、冷藏倉庫、屠宰場以及各類小作坊。爲確保本國生産食品的質量安全,政府依靠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強監管。
一方面,農糧獸醫局對國內所有食品企業實施分級管理,確保食品制造商遵守良好行爲規範從而生産清潔安全的食品。食品企業的執照到期之前,農糧獸醫局都對食品企業進行分級,根據食品安全標准將這些企業分爲優秀(A)、良好(B)、中等(C)、較差(D)四個等級。等級達到A級的企業將獲得食品安全優秀獎。等級爲C或D的企業將受到更多的監管和檢查。檢查分爲定期檢查、預定檢查和突擊檢查,檢查範圍包括企業和工人的清潔和衛生情況、相關文件以及在之前檢查中發現缺陷的整改情況。分級制度有助于提高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和靶向性,同時激發企業改進質量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新加坡還十分重視食品檢驗的基礎設施建設。早在2004年,新加坡耗資2000多萬美元建設了一座面積近萬平方米的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中心,除了負責確保新加坡本地食品安全,還可以爲鄰近國家檢測食品。該中心擁有包括轉基因食品檢測在內的8個先進實驗室,有能力處理禽流感病毒和炭疽菌等危險病原體,每年可對約六萬個食品樣本進行近百萬次檢驗,被譽爲全球最先進的食品檢驗中心之一。新加坡政府每年在食品檢驗檢疫上投入的資金均超過10億新元(約合50億元人民幣),充分反映出政府對食品安全的重視。
歡迎小夥伴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