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海外潮人,被譽爲亞洲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是一個繞不過的國家。曆史上,衆多潮人乘坐紅頭船背井離鄉“下南洋”謀生,在時間的長河裏,這些潮人不斷奮鬥打拼事業,融入社會成爲當地華人的第二大群體。如今,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前往新加坡的潮人不再只爲了謀生,越來越多的潮籍學子爲了接受先進教育和開拓視野而前往新加坡求學。
雖然所處時代和環境大不相同,但這些勇于改變和接受挑戰的潮人,都是爲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這些年來,在新加坡留學的潮籍學生中,有不少學成歸國就業,也有不少選擇定居當地成家立業。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潮留”。這個全稱爲新加坡潮汕留學生聯合會的社團,由來自潮汕地區的留學生于2001年自發成立。
他們如何在異國譜寫人生篇章?我們走近這一群體,感受這股新鮮的“潮人力量”。
郭堅龍:創業路上享受改革開放紅利
作爲汕頭最早一批公費赴新加坡留學的潮籍學生,從汕頭金山中學畢業的郭堅龍是“新潮留”的創始人之一。關于他的異國故事,也從“新潮留”講起。
異國求學參與創建“新潮留”
在新加坡留學的潮籍留學生中,大部分都是初中或高中畢業後出國讀書。對于這些青少年來說,獨自身處異國求學,最希望的事就是能夠在學習之余找到同鄉人。
郭堅龍回憶起他剛到新加坡的求學經曆。“我是2000年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在中國招生的第一批學生,部分被錄取學生可以直接拿到新加坡企業的獎學金,我拿到的是新加坡吉寶企業(Keppel Corporation)的獎學金,除了學費,每個月有500新幣生活費,畢業後要到吉寶企業工作三年。”郭堅龍說,當時在新加坡的潮籍留學生較少,主要分布于中學、初級學院、理工學院、大學,還有私立學校。在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大家的學習生活都遇到不少挑戰。
“成立‘新潮留’,認識更多家鄉的朋友,最起碼大家語言相通,有個照應。”郭堅龍記得,“新潮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但要彙聚這些在外求學的潮汕人,一開始卻非易事。
“根據新加坡的規定,外國人不能在本地注冊社團。所以我們在成立後,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無法注冊。”郭堅龍記得,當時幸虧有義安公司和潮州八邑會館的前輩幫忙,尤其是當時八邑會館的總務吳南祥先生給了莫大的支持,提出讓社團挂靠在潮州八邑會館屬下,並爲我們提供活動經費和場地。
在吳南祥先生的促成下,“新潮留”于2001年正式成立,當時社團的第一次會議,就是在義安理工學院的食堂召開。郭堅龍說,這些年來,吳南祥先生非常重視“新潮留”的學生,他支持該會在中國主辦巡回展覽,向家鄉人民介紹在新加坡求學狀況及教育制度,還積極協調新加坡提供獎助學金給更多的潮汕學子到新加坡深造。
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紅利
從2000年至今,郭堅龍已在新加坡生活了18個年頭。在異國度過人生最重要的求學階段,昔日的留學生如今已變成新加坡公民。對于他來說,這些年除了接觸到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也逐步適應新加坡的生活節奏。
郭堅龍說,大學畢業以後,他在吉寶企業工作三年,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留在了新加坡。當初一起求學的小夥伴們,大多在新加坡有了自己的家庭,新加坡也就成爲他們的第二故鄉,正所謂‘日久他鄉變故鄉’,正是他們這些學生最貼切的認識變化。
2011年,積累了多年的工作經驗後,郭堅龍看好新加坡與中國的經貿前景,決定自己創業。不久後,他取得中國晨光文具東南亞的獨家代理,正式開啓他的商業之路。
“一開始只是進口中國晨光文具,後來發現新加坡廣闊電子産品的消費市場。新加坡的本地人對中國電子産品消費需求大,就慢慢開始進口電子消費品。這些電子産品主要來自深圳,但供應商大多是潮汕人。”郭堅龍說,除了進口文具和電子産品外,2012年他還嘗試在潮汕地區創建了鄉香蛋業。
這些年,在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郭堅龍深刻體會到中國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和巨大的市場優勢。“我的合作夥伴晨光文具業績每兩年翻一翻,還持續增長並上市;鄉香蛋業從原來的1萬只雞到現在的近15萬還供不應求。”郭堅龍如是說。
談及18年前赴新加坡留學,走出國門並接觸到不同于國內的教育,郭堅龍坦言,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對于我,以及與我類似經曆的留學生,中國的改革開放讓我們有機會成爲世界公民,並充分享受到中國發展帶來的紅利。”郭堅龍表示,中國還有巨大的多層次縱深市場,只要堅持改革永不停步,中國經濟一定會不停向前,並給更多人帶來發展機會。
鄭勇棉:親身感受改革開放爲祖國帶來的變化
幾乎與郭堅龍出國同一時期,就讀于汕頭潮陽華僑中學的鄭勇棉也是較早赴新加坡留學的潮籍學生之一。
對于當初有這麽一個機會前往新加坡留學,他表示,當自己聽到有機會參加選拔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將信將疑。再加上那時候上初中,年紀小,對新加坡的認識幾乎爲零,“甚至連新加坡在哪裏我都不知道”。鄭勇棉坦言,當時父母也曾擔心他年紀小出國讀書,會不適應國外的讀書環境。或許是因爲有著潮汕人敢拼敢闖的基因,最終還是參加了選拔,並獲得這一留學機會。
雖然遠在異國他鄉,一切事物是那麽的陌生,不熟悉的環境,不熟悉的語言,不熟悉的人文,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鄭勇棉一點點去面對,去適應國外學校的學習和生活,而這個過程會讓人變的真正強大和獨立。鄭勇棉十分珍惜這樣的留學機會,來到新加坡後,不僅努力讀書,還積極適應新型教學模式,開展各式各樣的項目調研。在鄭勇棉看來,“出國留學能夠更加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差異文化和不同的想法,交到各種國際朋友。通過出國留學,世界觀、價值觀和金錢觀會得到更深層次的提升,會更加豐富,更加全面,對事物的判斷也將會更加客觀與開放,思想不再那麽狹隘。”
鄭勇棉在新加坡中學畢業後考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畢業後留在新加坡成家立業,並在世界500強企業從事金融行業。當年與他一起過來新加坡讀書的小夥伴,如今依舊保持著緊密聯系。“當年來新加坡的學生,有的前往歐美留學,有的留在新加坡創業,有的則回中國工作。”鄭勇棉說,這些年來,回中國工作的留學生和定居新加坡的留學生大約各占一半,而留下來的幾乎很多也從事著與潮汕和中國在各方各面有關系的工作。
從大學畢業後,鄭勇棉一直都是從事金融行業。“新加坡企業要跟中國人談生意,一般會在企業裏找個在新加坡讀書成長的中國人去談,成功率相對較高。”鄭勇棉說,昔日的留學身份爲他在新加坡立足帶來一定的優勢,而這些年來,在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中國業務的他,明顯感覺到中國改革開放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經常需要與中國企業打交道,鄭勇棉親身感受到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不斷強大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全球各個地方帶來推動和影響。
“以前大家會覺得新加坡是亞洲最發達的地方,雖然現在也是,但中國近年來的發展速度真的非常快,優勢不斷增加。”鄭勇棉說,在他剛來新加坡的前十年,新加坡與中國的發展都相對傳統。但在這幾年來,越來越覺得中國的變化非常大,無論是互聯網,或是新科技、智能化發展,都是日新月異。每次與來新加坡談業務的中國人交流,都會被他們開拓進取的思想和活力迸發的激情所感染。
余伊純:95後汕頭妹子接棒“新潮留”主席
不知不覺,“新潮留”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這樣一個“老組織”如今已迎來新主席——95後汕頭妹子余伊純。
余伊純曾就讀于汕頭翠英中學,2012年中考後前往新加坡讀書。在她看來,“新潮留”是一個提供潮汕留學生互相認識交流的平台,類似于國內大學的同鄉會。在中國傳統節日,新潮留會舉行一些活動,如元宵節、春節、中秋節會組織舉行燒烤、打火鍋等,空運潮州牛肉丸、潮式月餅過來,大家聚在一起,述說鄉情。
致力傳承“新潮留”理念
最開始加入“新潮留”以及到最後競選新潮留主席,余伊純分享了她與這個組織的故事。“2012年我剛來的時候,有‘新潮留’的學長學姐們邀請我們參加這個組織。當時我以一個會員的身份在‘新潮留’,得到了很多學長學姐們的幫助。大家可以通過這個平台,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待久了,自己也很想將這份責任承擔起來。機緣巧合下,看到了換屆通知,就想要去競選試試看。”余伊純說道。
由于政策原因,近幾年過來新加坡留學的人越來越少,很多都是獨自一人過來的。在余伊純中學時代,當時還有一些機構培訓留學生,一般都是一群人一起過來的。在異國他鄉,“新潮留”帶給余伊純家的溫暖,她也願意把這份溫暖帶給更多的潮汕留學生。
“我們都是潮汕人,在異國他鄉,這個組織可以提供幫助給那些剛來留學的潮汕學子,讓他們在這裏也有家的溫暖。我們新潮留有個微信群,如果學習上遇到什麽問題、生活上遇到問題,都可以在這個群上尋求幫助。”余伊純舉個例子,有時候學生剛到新加坡,覺得不適應英語教學交流的環境,那麽在群上熱心的學長學姐們就會私聊加微信,告訴新來的學生應該掌握的學習方法。有時候不僅線上提供幫助,還會約見面,面對面交流如何克服英語這一難題。
全英教育模式帶來自信
在新加坡求學期間,余伊純體會到與國內不同的教育模式,除了帶給她更多元化的生活,也讓她有了更多的自信。
“有一句話我們經常說,觀點不統一的時候,吵架可以吵,但是吵完就要想辦法處理。”余伊純分享道近些年在新加坡的求學感受,新加坡的教育理念跟國內不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新。新加坡的中學就相當于國內的高中,新加坡中學就已有社會實踐課程,有學生自己組隊,大家一起做社會調研,策劃書從無到有,從薄到厚,全程自己寫。“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中學時代教會我們團隊合作,這有利于我們大學畢業後更快融入社會。”余伊純這樣認爲。
據了解,新加坡采用華語、英語、馬來語、泰米爾語這4種官方語言。新加坡主要是英語和中文。大多數新加坡人都能用中文和人溝通。而英語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學校上課的時候,一般教學用英語比較多,新加坡的升學考試均爲英語課程。大學一般都用英語教學。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余伊純在新加坡讀書期間,英語口語越來越流利。對于英語學習這塊,她有很深的體會。“很多學生在國內英語學得很好,但假如要跟外國人打交道,始終少了一種自信。”余伊純說,英語是新加坡的母語,日常社交中很多時候都會用英文交流,包括學校的演講,也是用英文。而某些地方名字,說中文,大部分人不知道,但是一說成對應的英文名字,大家就都很清楚了。
學校外,余伊純擔任“新潮留”主席,因工作需要,與潮州八邑會館等新加坡潮人接觸較多。在她看來,新加坡潮人非常友善和團結。
“友善表現在,新加坡潮人給予年輕人很大的幫助,除了在學習上,還在生活上工作上等。我們有時候會在一些場合遇到會館的長輩們,他們會詢問我們近況,完全不會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團結則表示在新加坡的潮人其實並不多,但是在人少的情況下,還能夠把人團結起來,著實不易。”根據余伊純個人發展規劃,她告訴記者,未來大學畢業後歸國就業的可能性比較大。
【全媒體記者】楊立軒、葉彤、黃敏立
【作者】 楊立軒、葉彤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