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這個經驗在新加坡得到了深刻體現
最近中國菜價、藥價有一定程度的上漲,人心浮動。
這些關系到普通人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須品的價格,
任何一點波動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短期或長期影響。
人們對無價上漲的不安,只是對整體物價長期維持“小而穩”上漲趨勢的最新反映罷了。
社會穩定的根本在于人心的穩定,而人心的穩定來源于社會發展的建設。
社會發展建設包括兩大領域:一是住房、醫療、教育問題;二是物價問題。
這兩大領域簡單來說就是古語所說的“安居樂業”。
與中國相比,新加坡在人民安居樂業方面做得如何呢?
新加坡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因爲沒有經濟的發展,
就沒有力量進行社會發展的投資,經濟發展爲社會發展創造條件。
反過來,社會發展爲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和服務,安定了民心,促進了社會穩定。
人們通常認爲貧富差距過大是導致社會不穩定的最主要因素,
但令人驚訝的是新加坡的貧富差距卻比較大,
基尼系數近幾年一直在0.450以上,前幾年曾達到了0.478,
然而它的社會穩定程度很高,人們雖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包括在族群方面的意見),
但並未因此而産生嚴重的對立、不滿情緒。
在貧富差距較大的情況下,爲何新加坡能夠保持較高的穩定程度?主要原因包括兩方面:
第一,新加坡人基本能夠在沒有過大經濟壓力的前提下,
真正擁有自己的安身之所,這就大大化解了社會可能産生的戾氣。
新加坡人在總結自身的成功經驗時認爲,
“新加坡的成功在于領導人從一開始就信奉居者有其屋的理念,把它作爲基本國策貫徹始終。”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曾寫道“我深信,如果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國家將會更加穩定。”
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的成功在于政府經常的積極幹預和控制,
從一開始就承擔了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目的。
新加坡在1960年成立了建屋發展局,
目的在于爲民衆建造廉價、經濟適用的房屋。
公共住房政策不僅是政治政策,裏面含有明確的經濟目的,
即通過低價格的組屋以降低勞動力的工資成本,創造有利于吸引外資的環境,
同時,使更多的資金流向科技創新等行業,而不是被集中到對國家綜合實力增強並無實際裨益的房地産行業。
公共住房政策的成功穩定了民衆的內心,新加坡人對此有過經典的描述,
當一個人或家庭每天要爲住房而承擔不可忍受的壓力時,
通常會令人惶惶不可終日,往往導致個人、群體對社會産生悲觀以至負面的看法。
當然新加坡也有市場化的住房,那是針對有相應經濟能力的居民爲了更高的住房要求而提供的,
市場化住房的價格遠高于公共住房,新加坡政府從中收稅用于補貼公共住房建設。
第二,物價相對能夠長期保持穩定,工資與物價之比相對合理,
這一點是發達國家共同的特點。保持物價穩定並不是說物價沒有變動,而是變動的幅度不大。
如果不能保持物價的長期穩定,而簡單的以漲工資來應對物價上漲,
從經濟角度分析並無缺陷,但實際上等于飲鸩止渴,
雖然貧富差距較大,但如果物價能夠長期保持相對穩定,
民衆的生活相對得到較爲穩定的保障(如居住、教育、醫療等基本方面),
即使經濟增長的速度不是那麽快,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緩解社會穩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