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陞(前排左三)與孩子們在公園局人員協助下,將一批幼龜放入大海。(梁偉康攝)
海龜孵化場設在姐妹島中面積較小的蘇巴達拉島。公園局將在此開展海龜保育、宣導和教育工作,提高瀕危海龜物種的存活率,科研人員也可研究本地的海龜數量。
設于姐妹島海洋生態園的本地首座海龜孵化場正式啓用,今後在本地尋獲的海龜蛋可免受人類或天敵打擾,在此安全孵化。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昨天出席海龜孵化場開幕儀式。昨早剛好有10多只幼龜孵化,李智陞在國家公園局人員協助下,將這些幼龜放入大海。
海龜孵化場設在姐妹島中面積較小的蘇巴達拉島(Pulau Subar Darat)。公園局將在此開展海龜保育、宣導和教育工作,提高瀕危海龜物種的存活率,科研人員也可研究本地的海龜數量。
玳瑁龜和綠海龜是新加坡常見的海龜品種,近年來它們的數量已減至瀕危水平。
島上設有研究站,給義工提供培訓,以及展開海龜孵化相關的教育和研究項目。
另一個設施則是孵化沙坑,備有三個金屬籠,每個籠子可容納約四窩海龜蛋,平均一窩有120至180個海龜蛋。海龜蛋放入籠子後,籠子的一部分會埋入沙中,確保蜥蜴等捕食動物無法獵食海龜蛋。
考慮到海龜是根據地球磁場定位,所有籠子都采用非磁性金屬制成,以免對孵化後的幼龜造成影響。
海龜管理計劃
監測和保育海龜數量
爲增加海龜蛋孵化的成功率,島上裝置了藍牙水位數據記錄器和溫度感應器,讓工作人員可遠程觀察孵化場的環境變化。
此外,孵化沙坑也裝有動態感應攝像機,沙坑一旦有動靜,攝像機就會啓動拍攝模式。
公園局在2016年推行一項海龜管理計劃,監測和保育海龜數量。
在計劃推出前,本地在2005年至2016年間,僅記錄到66次海龜在本地築巢、水中活動或幼龜的行蹤。
通過更多義工支持和民衆的通報,從2017年至今,公園局已在九個地點記錄到80次的海龜行蹤。
李智陞致辭時指出,今年開年至8月,公園局在東海岸公園和南部島嶼記錄到62次海龜行蹤,當中18次是在小姐妹島發現。
他說:“公園局生物多樣性沙灘巡邏組的100多名義工,協助支援記錄工作。他們負責觀察數個重要的海灘。事實上,今年初發現第一只海龜行蹤的就是其中一名義工。”
6月至9月是海龜産卵期
國家公園局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處長(海岸與海洋)卡倫博士受訪時指出,根據該局搜集了一年的資料顯示,海龜從6月至9月會密集地在本地産卵,地點包括樟宜、聖淘沙、東海岸公園等。
她補充,盡管新加坡沒有狹長的海岸線,但長期追蹤全國零星的海龜産卵數目,以及更全面掌握海龜數量,還是有參考價值。
卡倫強調,並非在本地發現的所有海龜蛋都會移送到小姐妹島,如果海龜在人流量或捕食動物多的地方産卵,公園局人員才會在適當時間如海龜剛産卵或等到三周大時才移動海龜蛋。
配合彙豐銀行150周年慶祝活動,銀行通過花園城市基金,捐出50萬元打造這座海龜孵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