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華人比重占到75%以上的東南亞國家,按理說新加坡那麽多的華人,他們應該會早一點和我們建交,但是實際上他們卻是最後一個同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1990年才建交),這是爲什麽呢?這中間有什麽阻力?
事實上,新加坡完全可以早一點和中國建交,甚至可以在改革開放之後立即就與中國建交,但是他們並沒有,這並不是因爲他們遇到了什麽阻力,而是因爲他們主動拒絕了。
1975年,拉賈拉南(時任新加坡外長)訪華時,曾表示說:新加坡不能冒頭,我們應該在印尼、馬來、泰國等東盟國家與中建交或複交後,再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拉賈拉南的這句話當然不是他的觀點,而是李光耀的主意。
1976年,李光耀來華訪問時表示:如果中強大了,對新加坡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爲兩國的文化和曆史緊密相連,新加坡不可能與中作對,但是眼下兩國建交的時機還不成熟。
什麽是時機不成熟?難道要等到東盟國家都和中建交了,時機才能成熟嗎?如果站在新加坡和李光耀的立場上,我們或許可以理解他們的這種做法。首先,新加坡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19平方公裏的小國,也就上海市區那麽大,他們沒有自然資源,以至于新加坡飲用的淡水都必須依賴隔壁的馬來西亞。新加坡還是東南亞較爲特殊的一個國家,這個特殊體現在其國民成分上,印尼和馬來在曆史上對華人做過什麽事情,我們就不必說了,新加坡當初之所以被迫獨立,就是因爲馬來要強化馬來人作爲主體民族的優勢,避免馬來人和華人的沖突。
在政治方面,新加坡更加傾向于西方一些,他們保留了英國人的制度,也是英聯邦的成員國之一。在經濟方面,新加坡和我們的貿易往來其實也很少,或者幾乎沒有,他們更加依賴周邊的鄰國。
在施政時,李光耀多次強調過,比如削弱各民族的種族意識,塑造“新加坡人”的意識,建立一個多元民族共存的新加坡,而不是某一家的新加坡,李光耀對于所謂的“華人沙文主義”或者“大民族主義”提防的很緊。1978年11月,李光耀在一次演講中指出:“新加坡華人具備和中國完全不同的經驗及曆史,所以,新加坡華人不同于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