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12日,新加坡巴耶利巴機場莊嚴、肅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帶著衆多政府官員以及儀仗隊早早等候在此,他們似乎在迎接重要的客人。
不久,一架波音707客機放下機輪,之後降落在巴耶利巴機場,一位矮小精幹的老人在衆人的簇擁下,邁著健朗的步伐走下飛機舷梯,他就是時任我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
李光耀總理見狀,熱情地走上前去迎接小平同志,邀請他檢閱新加坡的儀仗隊。隨後,李光耀和鄧小平一起乘車去總統府的賓館進行會晤。
在新加坡,鄧小平僅僅停留了兩天,卻是收獲最多的地方。
同樣與鄧小平僅僅會談兩天的李光耀,對他留下了極其特殊的印象,他表示自己從未見過這樣的領袖!
(鄧小平與李光耀)
在後來出版的李光耀回憶錄中,他專門提到與鄧小平的這次會談,並給出這樣的評價:“鄧小平是我所見過的領導人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盡管他只有5英尺高,卻是人中之傑……”
那麽鄧小平與李光耀都談了哪些內容?爲何李光耀會對鄧小平做出如此之高的評價?這次會談對我國後來的發展有著什麽樣的影響呢?
會談前的中國與新加坡
中國與新加坡的友好往來要追溯到唐代。當時我國與淡馬錫(新加坡的古稱)有著瓷器等商品的貿易往來,這些貿易和移民在元代著名航海家汪大淵所寫的《島夷志略》等古代著作中均有記載。
(《島夷志略》)
19世紀,新加坡被英國殖民者占領。
從那時候開始,英國殖民者大量販入中國勞工進入新加坡從事勞動,這些中國勞工在新加坡繁衍生息,形成了龐大的華人群體。這也使得新加坡成爲華僑最爲集中的國家,華僑人口占新加坡人口總數的76%。
1965年,李光耀所在的人民行動黨帶領新加坡走向獨立之後,新加坡和中國因爲國家制度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等原因,除了有限的民間貿易往來之外,幾乎沒有官方的對話與合作。
不僅如此,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與中國共産黨逐漸出現對立情緒。新加坡方面認爲中國是個潛在的威脅,因爲新加坡國內的馬來西亞共産黨、社會主義陣線以及東南亞各國的共産黨組織都在掀起一陣陣共産主義運動浪潮。
這些共産黨組織都以奪取當地最高政權爲目標,而他們都或多或少與中國共産黨保持著聯系。
加上中國當時處于“十年動蕩”時期,中國的海外電台有時會發出呼籲當地華人支持共産主義革命等言論,新加坡政府當時認爲中國政府是在“輸出革命”,因此對中國感到十分恐懼。
同時,他們還擔心一旦中國從國內事務中緩過來,增強自身實力之後,有可能會幹涉和支配東南亞國家。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新加坡政府與中國政府基本不來往,並且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甚至是提防。
(李光耀)
而這種不友好的關系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中國和新加坡的關系才趨于緩和。
兩位“巨人”的會談
1975年3月和1976年5月,新加坡外長拉賈拉南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後對中國進行了友好訪問。
(鄧小平)
第二年的7月份,在我國十屆三中全會上,恢複了鄧小平同志的職務。
此後,小平同志一方面在國內領導和推動科學、教育等領域的撥亂反正,支持開展關于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力圖將國內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國際對話交流,將之前的國內動蕩所帶來的外交上的負面影響消除,爲中國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同時學習他國先進經驗,爲國內改革開放事業提供寶貴思路。
于是1978年11月,作爲中國當時核心領導人的鄧小平率團出訪東南亞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三國。
(新加坡)
11月12日,鄧小平一行抵達新加坡,這才有了文章開頭,新加坡“巨人”李光耀在機場迎接中國“巨人”鄧小平的一幕。在新加坡停留的兩天中,鄧小平和李光耀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
在會談的過程中,鄧小平全盤分析了蘇聯在全球多地的戰略部署和對世界構成的威脅,他認爲所有反戰的國家和人民應該組織起聯合陣線,共同反對蘇聯這個戰爭販子。
同時,他還呼籲新加坡政府一起防範蘇聯支持的越南入侵柬埔寨,一起抵抗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
對于鄧小平的呼籲,李光耀並沒有像幾天前泰國首相那樣果斷地對鄧小平做出承諾,而是到了第二天才向鄧小平說出了目前新加坡周邊的部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真實看法。
“…中國的電台廣播直接向這些亞細亞國家的華人發出號召,在亞細亞各 國政府看來,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顛覆行爲…”李光耀表示東南亞部分國家將中國政府的這種行爲看做是“輸出革命”。
(李光耀)
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對中國的猜忌和敵意,並一直希望新加坡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上一起對付中國。
李光耀之所以如此闡述自己的擔憂,是因爲在早前,他從中國獲得了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無論哪國的共産黨在自己的國土上爲解放事業而戰,都會最終取得勝利”。
這一說法讓李光耀在那以後對共産黨的政策更加謹慎和嚴肅。所以本次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的時候,他心內擔憂,故而第二天才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李光耀以爲鄧小平的反應會非常的激烈和強硬,畢竟作爲國家領導人當然會爲本國的利益做打算。但鄧小平的表現出乎他的意料,他不僅沒有過激的反應,反而十分平靜地問李光耀:“你要我怎麽做?”
(華國鋒與鄧小平)
李光耀聽後十分詫異,他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表示:“我從未遇見過任何一位共産黨領袖,在現實面前會願意放棄一己之見,甚至還問我要他怎麽做。”
對于鄧小平的問題,李光耀猶豫了一會,他在考慮是否真的需要告訴這位身經百戰的革命老將怎麽做。
最終,李光耀還是決定直接和他說:“停止那些電台廣播,停止發出號召……”
對于李光耀的建議,鄧小平強調中國政府通過電台廣播在海外重申自己的華僑政策,主要是對越南反華行爲的回應,因爲前十年很多華僑在國內的親屬遭到了迫害,中國需要重新確立對華僑的立場。
至于東南亞部分國家所擔心的“輸出革命”問題,鄧小平表示並不存在。同時,鄧小平慎重考慮了李光耀提出的停止廣播的建議,兩年後,他綜合分析了諸多現實和長遠因素,果斷停止了海外的電台廣播。
除了這些政治議題,鄧小平在新加坡還在經濟建設、科技、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討,從李光耀那裏了解到很多已經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
鄧小平還在李光耀的陪同下考察了新加坡的裕廊工業區和新加坡的住房情況,對于新加坡吸引外資發展經濟的模式和良好的秩序印象十分深刻。鄧小平認爲新加坡的一些好的經驗可以用于我國的改革和經濟建設。
看到新加坡強大的工業體系以及繁華的商業經濟之後,鄧小平回憶起1920年,16歲的自己曾經來過新加坡。
當時的新加坡經濟凋敝、十分破敗。可是轉眼將近60年過去了,當鄧小平第二次來到新加坡時,這裏已經是如此繁榮富足。
(新加坡)
感慨之余,鄧小平深感我國急需改革,唯有改革才能走向富強。
中國改革開放中的新加坡模式
1978年11月14日,結束訪問行程的鄧小平一行人匆匆回到北京,當時的中央工作會議已經召開四天了。
本來根據鄧小平的意見,相關工作人員已經擬定了他在閉幕式上的講話稿。但是在新馬泰三國轉一圈之後,鄧小平開闊了思路,他覺得之前的講話稿已經不符合當前的形勢了。
于是鄧小平親自起筆寫提綱,最終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稿出爐了。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的閉幕式上發表了講話,並在一個多月之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正式吹響,我國采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振興科技、改善教育,沒多久便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些改革措施裏,有很多經驗是從新加坡那裏吸取過來的。例如引進外資、設立經濟特區、大力發展旅遊業等。
新加坡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引進外資的,主要是利用發達國家需要將傳統的工業轉移到國外的機會,引進他們的資金和技術。
如此一來,國家的稅收、民衆的就業以及配套産業的發展都有了保障!因此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後,迅速引進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這也就是小平同志所說的“借雞下蛋”。
其次,設立經濟特區是前面說到的鄧小平在考察新加坡裕廊工業區時得到的啓發,中國同樣在沿海城市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作爲第一批經濟特區。
這些經濟特區的設立,創造了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從而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在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時候,還特別邀請當時的新加坡副總理吳慶瑞作爲我國的經濟顧問,主要針對沿海經濟特區的發展提供專業意見。
除此之外,我國有效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吸引了衆多海內外遊客,爲我國創收頗多。
(李光耀)
我國改革開放中對新加坡模式的學習不限于此,還包含了其他大大小小的很多個方面。鄧小平訪問新加坡回來之後,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學習新加坡的浪潮。
到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的時候,說出了“向新加坡學習”之類的話,再次掀起了學習新加坡的熱潮。
在鄧小平設計的改革開放開展了將近二十年之後,鄧小平同志不幸離世。聞訊後的李光耀十分悲傷,只身前往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吊唁。
偉人已然離去,但是他留下的改革成果滋養著每一代人。
(鄧小平逝世)
結語:
一趟新加坡之行打開了改革開放的新思路,短短兩天的訪問,吸取了諸多寶貴的經驗。一幅革新致富的宏偉藍圖已在鄧小平的腦海中緩緩展開。
他開放包容、善于反思的人格魅力讓李光耀爲之一驚並深深欽佩,兩人的第一次交往便是如此愉快。
鄧小平回到國內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敢于創新,勇往直前,讓山河換了新裝,讓民衆添了笑顔,中國從此走向富強。
後人必將繼承小平同志的遺志,做改革的急先鋒,將祖國建設成爲世界強國。
編輯:棲心草堂
參考資料:
1、蕭樹《李光耀回憶與鄧小平的難忘會見》. 領導文萃 2001.6
2、孫景峰《鄧小平訪新與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最終決策》.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8年11月
3、武斐《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與中國共産黨關系史論》
4、肖秋生《中國與新加坡曆史淵源》
5、方曉《中國—新加坡關系(1965-1976)——認知差異下的互不信任》. 紅河學院學報 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