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王曉然 實習記者陳媚)12月2日,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莎莎國際”)發布公告,宣布因集團在新加坡市場連續6個財政年錄得虧損,董事會決定關閉新加坡市場的所有零售店鋪。財報稱,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集團在新加坡市場的營業額爲9940萬港元,按當地貨幣計算按年下跌4.6%,占集團總營業額2.8%。由于集團合共經營265間分店,其中只有22間位于新加坡,因此終止新加坡的租賃合約預計不會對集團的經營産生任何重大影響。
面對業績下滑,這已經不是莎莎國際第一次作出退市選擇。
2018年2月21日,莎莎國際發布公告稱,不堪在台灣連續6年虧損,決定在2018年3月底前全面關閉在台的21家門市。據悉,截至2018年1月31日的10個月,莎莎國際在台灣業務的營業額爲1.5億港元,比上年同期下跌11.5%。爲保障股東權益,公司決定結束台灣業務。
至于退出兩個重要市場的原因,莎莎國際在公告中表示,爲改善新加坡市場業務,集團近年采取措施重整當地的管理團隊,並優化店鋪陳列及産品組合以刺激銷售,唯成績遺憾地遠不及理想。而莎莎退出中國台灣,有分析認爲主要原因包括品牌在台聲勢疲弱,主力的街邊店店租居高不下,而以價格優勢切入市場的莎莎也面臨網購價格戰激烈競爭,各方原因都影響到生意。
有意思的是,在兩份發表退出當地市場的公告中,莎莎國際均表示,關閉中國台灣和新加坡的所有門店後,公司將集中資源加碼中國內地市場,尤其會加快內地零售店鋪網絡及電子商貿的發展步伐。
香港發家的莎莎國際,目前其實正處于“內憂外患”困頓期。衆所周知,今年6月以來的“香港事件”持續不斷,給香港零售業帶來嚴重打擊。
根據莎莎國際11月28日發布的最新財報來看,截至2019年9月底上半財年,莎莎國際持續經營業務的營業額爲34.94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營業額下跌15.7%,期內虧損3650萬港元,去年同期的溢利爲2.03億港元。 這是莎莎國際17年來首次中期虧損。
莎莎國際在財報中明確指出,由于訪港旅客數目下跌,莎莎國際港澳市場第二季零售及批發銷售額進一步惡化,下跌24.2%。其中,香港市場第二季零售銷售額減少35.4%;澳門則錄得11.3%增長。
除了受到香港遊客數量大幅下滑的影響,人工成本和地租也是導致虧損的重要原因。財報顯示,莎莎國際至2019年9月30日的港澳市場店鋪總數爲118間。除員工成本外,店鋪租金成爲集團港澳市場營運最大開支,占上半年銷售額14.6%。
香港本土市場受挫,進軍內地已成爲莎莎國際當下最有展望前景但也並不容易的選擇。一方面,隨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開通,粵港澳大灣區的本身發展前景,外加政府正在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集中資源發展內地、澳門及沿線海外市場的莎莎國際或將面臨新一輪機遇。但另一方面,曾和莎莎國際齊名的屈臣氏連鎖、萬甯連鎖均早已在內地深深紮根,對手們不容小觑。前者經曆2016年開店潮、2017年調整革新期後,如今早已適應內地市場“水土”並于2018年下半年以來實現穩步增長。後者也憑借單店高坪效、差異化的藥妝産品策略、多類型門店逐步站穩腳跟。
而這還不包括內地本土市場上的CS連鎖嬌蘭佳人、唐三彩等,以及今年以來備受業界關注的美妝零售新物種——香港新世界發展公司旗下K11連鎖、生活方式品牌野獸派開出的美妝方式概念店LITTLE B、從線上火到線下的HARMAY以及因客源爆滿不得不限流的THE COLORIST。
“這些新概念美妝零售連鎖其實才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美妝零售未來,他們的燈光美學、空間設計、産品引入等,都符合現在新生代消費者年輕化、潮流化、講究美感和時尚感的追求”。一位對美妝零售有著多年研究的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道。他坦言,伴隨消費升級,內地消費者早已完成多輪進階,不再是過去一味只講求“價低”的樸素“剁手黨”。“莎莎國際如果還只是一味價格戰,不在産品陳列和結構、門店設計、體驗式服務等作出大幅度調整,那麽即便進軍內地市場,前景並不容樂觀。”
“至于線上渠道的開拓,那就看與天貓、京東等平台的合作,但線上其實不太能成美妝零售連鎖的優勢,運營成本逐年上升且線上聚客、流量變現、促成交易甚至連帶率等不可控因素太多,除非是品牌鐵粉,不然忠實度不會那麽高的。”上述人士說道,屈臣氏關閉天貓京東海外旗艦店,以及自有程序推廣受限等也都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