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凱文·凱利就在《新經濟·新規則》一書中預見過互聯網企業的這一經典特征,他稱之爲“流變”:網絡經濟從改變進入流變狀態,流變推翻既有事物,爲更多創新的誕生提供溫床,這種動態或許被看作“複合再生”,它源于混亂的邊緣。
唐沐所描述的場景便是騰訊應對流變的策略:隨變而變,永無定法。
馬化騰把騰訊的漸進式創新解釋爲“小步快跑,試錯叠代”。在他看來,也許每一次産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堅持每天發現、修正一兩個小問題,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來了,自己也就很有産品的感覺了。
馬化騰是如何做到對每一個産品了如指掌的?
其一,像普通用戶一樣,每天輪著使用每一個産品。
其二,經常到各個産品論壇如論壇、博客、RSS訂閱,去“潛水”,聽不同的聲音和反饋。
高端用戶不屑于去論壇提出問題,做産品的就要主動追出來,去查、去搜,然後主動和用戶接觸,幫助解決。
在馬化騰的推動下,騰訊形成了一個“10/100/1000法則”:産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
到2008年的第二季度,根據艾瑞的第三方數據顯示,QQ郵箱的用戶超過網易郵箱,而這在兩年前,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到年底,馬化騰把一年一度的騰訊創新大獎授予QQ郵箱團隊。
在後來的一年多裏,QQ郵箱用戶一直保持著快速的增長態勢。
做産品研發,需要把自己變成白癡。張小龍的解釋則更有趣:“那就是瞬間變成‘白癡級用戶’的速度。”他半開玩笑地說:喬布斯能在1秒之內讓自己變成“白癡”,我們當然不如他,但一定要讓自己變成“白癡”。
做産品要做口碑就要關注高端用戶、意見領袖關注的方向。以前,我們的思路是抓大放小,滿足大部分“小白”用戶的需求。但是現在來看,高端用戶的感受才是真正可以拿口碑的。
關于“體驗叠代”,産品經理要把自己當成一個“最挑剔的用戶”。
在設計上我們應該堅持幾點:不強迫用戶;不爲1%的需求騷擾99%的用戶;淡淡的美術,點到即止;不能刻意地迎合低齡化。
在産品的總體構架及運營上,則可以采用下述的策略:交互功能:“Don’t make me think!”(別讓我思考!);美術呈現:“盡可能簡單”;産品設計:“讓功能存在于無形之中”;運營要求:“不穩定會功虧一篑”;總體要求:“快速,穩定,功能強,體驗好”;發現需求:勤看BBS和Blog。
在過去的幾年裏,張小龍負責的郵箱業務幾經曲折,終于漸漸趕上了網易,還得了公司內部的年度創新大獎,這讓他稍稍可以自慰。
在2011年的下半年,馬化騰以超乎尋常的熱情關注微信的每一次叠代與用戶數變化,正是在他的決策下,偏居一隅的廣州郵箱團隊扮演了匹馬救主的“白衣騎士”,它同時宣布微博的戰爭已經結束了。
2012年3月29日淩晨4點,馬化騰在騰訊微博上發了一個六字帖:“終于,突破1億!”
此時,距離微信上線僅433天。在互聯網史上,微信是迄今爲止增速最快的在線通信工具。QQ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1億,用了將近10年,Facebook用了5年半,Twitter用了整整4年。
4月19日,微信推出新功能“朋友圈”,微信還宣布開放接口,支持從第三方應用向微信通訊錄裏的朋友分享音樂、新聞、美食、攝影等消息內容。
“朋友圈”的出現,對微信來說是一個醒目的轉折性路標,它意味著這款通信工具向社交平台的平滑升級,由此,一個建立于手機上的熟人社交圈正式出現。在隨後發布的微信4.2上,繼而推出視頻通話功能。
8月23日,微信公衆平台上線。公衆號的推出,是張小龍團隊的一個“發明”,它兼具媒體和電商的雙重屬性,從而革命性地改變了中國互聯網以及媒體産業的既有生態。
公衆號推出後,擁有持續創作能力的精英寫作者敏銳地發現,這一模式更適合沉浸式寫作,而其傳播的路徑由熟人朋友圈發動,且在通信和社交環境中實現,因此,具有更爲強大和有效的輿論效率。
同時,經由訂閱而産生的粉絲(訂戶)有更強的忠誠度,且易于管理互動。很快,越來越多的寫作者開通了自己的公衆號,它們被稱爲“自媒體”,這是一個由中國人獨立創造出來的新概念。
在後來的幾年裏,報紙、雜志等媒體出現雪崩式的倒塌,一個全新的輿論生態在微信平台上赫然出現。
公衆號也開拓出一片陌生而新穎的商業天地,商家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發布資訊,獲得了精准的用戶,無論是服務互動還是商品販售,都具有了新的可能性。由于公衆號內植于社交環境,導流和呈現的成本大大低于傳統意義上的APP,因而産生了對後者的替代效應,在公衆號上線的15個月後,微信平台上的公衆號數量達到了驚人的200萬個,保持了每天新增8000個的紀錄——到2015年10月,公衆號數量突破了1000萬。
它的成功讓騰訊産生了一個極大的雄心:微信有可能成爲一個新的桌面系統,從而建構一個內生閉環式的社交及商業生態鏈。
在2013年的8月,騰訊的支付工具財付通與微信打通,推出微信支付。在很長的時間裏,擅長社交工具的騰訊在電商領域一直無法與阿裏巴巴抗衡,而微信,尤其是公衆號的繁榮,讓馬化騰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2014年的春節微信紅包由此誕生。1月24日,微信紅包測試版傳播速度極快,開發團隊忙著給微信紅包系統擴容,他們向總部申請,調來了10倍于原設計數量的服務器,並抓緊時間修改微信紅包系統的最後細節。數據顯示,從農曆除夕到正月初八這9天時間,800多萬中國人共領取了約4000萬個紅包,每個紅包平均包含10元錢。據此推算,總值4億多元人民幣的紅包在人們的手機中不斷被發出和領取。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沒有任何成本的創意讓騰訊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爲最重要的在線支付服務商,微信通往電商的最後一塊壁壘在民衆的狂歡中被擊碎。
到2015年6月,微信和WeChat合並月活躍賬戶數達到了6億,覆蓋了九成的智能手機,俨然成爲最大也是最活躍的移動社交平台。
此外,以WeChat爲名的海外版在全球20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億的用戶,在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是排名前三的社交應用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