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在2019年似乎遇到了“滑鐵盧”,共享空間頭部玩家 wework 的價值大跌;共享出行鼻祖 uber 以及後來者 lyft 上市後股價大跌,包括中國的滴滴出行因順風車問題估值也相對應下跌;共享單車的市場競爭似乎已經結束。
但這其中,共享充電寶行業從此前的不被看好,到各自蓬勃發展,甚至宣布盈利。我們好奇,共享經濟在2019年的變化,也好奇市場對共享充電寶態度的轉變。
春節前,投中網商業深度邀請了三位共享充電寶從業相關的行業人員,他們想聊聊這門“小而美”的生意。
倍電充電寶某城市總代理 楊天一
共享充電寶很好賺,今年的目標是存下30萬
我差不多是在2019年時進入共享充電寶這一行,原來是代理 pos機。再之前,我做軟件開發。上班太累了,對我來說,做共享充電寶代理比較自由,又能賺到錢,還是不錯。
一般商家對充電寶比較容易接受,畢竟不需要押金,放過去就可以了,每一周只需要1-2度電。我不知道別的品牌如何,我們品牌是最新的電池技術了。
共享充電寶挺好賺的。我經常去下面(商家)逛,和老板談。一個6孔5個充電寶的,在他們店裏每個月收益的大概是800-1000元。這是最普通的收益了。
以1台充電寶爲例,利潤=使用頻率×數量×時間,淨收利潤=收益-成本。
*以充電寶收費2元/小時爲例,假設每個寶每日使用1-2次
*每個機櫃的營業額=2~4元/個×6=12~24元/天
*一個月盈利=30×12~24元/天=360~720元/月
按照最低來算淨利潤一個月也有 240元。現在借的人很多。有時人喝酒了,第2天才還,利潤就是20塊錢一天。我們的充電寶是從哪裏借出去,最終收益就是那裏,而不是還充電寶的地方。
市面上其他品牌,商家提現都是需要手續費的。這就是我們跟其他家最大的競爭力,比如說我拿100塊錢,100%分潤和商家分,而別人拿70塊錢和他五五分,他肯定會選擇前者,對吧?所以我們還挺好做的。
注:代理分兩種,一是成爲系統,即自己作爲“中間商”招代理,代理從你這裏拿到充電寶,去找商家鋪設;當然系統也可以自己找商家鋪設點位。第二種則是代理本身,向你的上一級“代理”拿設備,再去找商家鋪設點。楊天一在這裏則爲第一種。
進入這一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充電寶機器買斷,二是租賃。
買斷就是你直接買下了機器,再去鋪給別人。但我們公司也提供租賃的形式,專門做了一個小程序租賃信息,一台6孔5個充電寶的一個月就159元。
之後代理再去鋪給商家,就看代理怎麽玩了。比如分成,就是代理和商家將用戶使用充電寶的費用五五分分。現在競爭加大,分成給商家的甚至達到80%。不過,有些商家因爲産生的利潤最高,也會一次性買斷機器。
選擇一種方式後,我們給代理一個後台,自己定價,一個充電寶1-5塊錢/小時。後台累計收益後提現是秒提的,不過每筆需要三塊錢的手續費,無論提現的數額多大。
其實一台是很小的數目,所以得放多一些才可以。鋪放的場景每個都不一樣,借出去的價格也不一樣,比如說你放了KTV、酒吧之類,收益肯定很高。
不過,現在都不需要挖掘市場。畢竟已經出了5G網絡了,而且電池的技術又沒有突破。各種原因就導致市場很好, 5年之內是完全沒問題的。我的客戶來自全國各地。有些人都比較精明,自己找過來。這是我第二個微信號了。沒做這行前微信很少用,現在動辄就滿5000人。
但這一年多以來,我看到很多人來來走走,就我留下來。因爲前期需要沉澱,其實收入也算不穩定,容易沉不住氣,沒有耐心。
我爲什麽會堅持下來?現在反過來看,明顯還是錢讓我堅持下來了。算下來去年一整年淨利潤剔除各種吃喝住,大概10-20萬。只要堅持下來,無論是招代理還是自己去鋪設,都是可以滿足這個要求的。今年目標就是賺30萬。不過,經常有人談得好好的,下一秒都不見了,也聯系不上。
怪獸充電寶公關總監謝良梁
共享充電寶是一門小而美的生意
在我跟這家充電寶公司細聊之前,就覺得這個生意太簡單了,無非是一借一還,付租金結束,感覺好像沒有什麽想象力。
但是這兩年,其實整個資本圈或者創投圈開始冷靜了。我看好這個行業的一個點在于,它基本在一個盈利的狀態。再看其他的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大部分是燒錢連續虧損,甚至可能從成立到現在都沒掙過錢。
共享充電寶現在看,反而有點一股清流的感覺。爲什麽能夠做到?我覺得,一是看這個行業到底真正提供了哪些價值。二是用戶是不是有足夠的需求、意願和動力,爲之付費,並且付出的費是否能夠反向去覆蓋商業本身的成本。
共享充電寶其實是一個挺小而美的一個生意。我們做過內部的市場調研,發現基本上70%的職場人,從家裏出來去工作,不帶充電寶,這其中65%以上有二次充電需求的。很多人晚上可能跟朋友聚會,或跟商業夥伴在外邊談生意。對于這部分人來說的話,他必然有充電需求。
我們預測,這個行業應該有千億規模。具體來看,比如現在大衆點評上的商戶數,超過2500萬家商戶,現在整個共享充電寶行業,如果以主要的四家總點位數來看,估計連1000萬都沒到。
也就是這個行業下沉的空間還非常大。理論上只要在大衆點評上的店鋪我們都能進去。一個櫃子放在一台充電寶設備在台上,既沒有影響到大家的生活,也沒有影響商店的利益。用戶有需要來借一個,借完就直接塞回去。簡單直接清爽。
從點位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爲比如說像一線城市的話,起碼還有5-6倍的市場空間。二線以下城市,那就是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空間了。實際上有很多大衆點評上面沒有的地方也能去,比如交通樞紐,像今年我們有初設虹橋機場、北京的大興機場、杭州的蕭山機場、景區,甚至地鐵、澡堂、廁所……反正有人流的地方都可以成爲一個投放點。現在大家基本上通過手機完成大量的事情,沒電確實很煩。
這個事還要感謝王思聰,他的那句話反而是讓這個行業的人不浮躁了。可以說在2019年我覺得整個共産充電模式,已經逐步從新鮮事物到認可到階段,其實到了一個接納期了。
而且,這個行業幾乎不補貼用戶。原因很簡單,因爲沒有沒有固定的用戶群體。就算補貼,也不會讓用戶的手機耗電耗更快。本質上來說,(補貼)其實是傷害整個商業。畢竟我們的服務是要跟商家分成的,我們要補貼,還得問問商家願不願意。
我們覺得與其補貼,不如提供更好的服務,去鋪設更多、更好的點位。而且爲了報這個用戶每次都能借到一個相對較好狀態的充電寶,這個底層的數據、計算以及通訊,成本都是我們要承擔的,而不是轉嫁到商戶身上。
我們的定價都是跟商家通過合同去約定的,不能從後台直接去調價格的事情。2019年有一波整體漲價,究竟怎麽來的?行內有很多傳聞,我聽了的一個版本是,一個競爭對手在2018年的聖誕到2019年元旦整體調一次價,然後導致說其他幾家也被迫“應戰”。
爲什麽被迫“應戰”?商戶會說的,憑什麽人家一小時能5塊錢,我還兩塊錢,你得給我拉平。要不你們滾,對吧。
其實從2018年底開始,這個行業在品類上拿下了一堆這種高價格的點位,比如連鎖的酒吧、連鎖的KTV、連鎖的卡拉OK……這些點位本身就是夜間娛樂場所,人群多是停留時間長,使用頻率還高。
而且還都是高消費場所,這種地方場所說白了,這幫人不差錢,給他收10塊錢一個小時,可能也OK。這些點位的商家他們的議價能力就強(與品牌的分成比例等),對他們來說無所謂用哪一個品牌的充電寶。這就是個to B的行業,長了to C的臉。
其實,這個行業用戶對品牌並不敏感。手機沒電了就租一個充電寶,常規的做法是找一個距離最近的,而不是找哪個品牌。對于競爭來說,這不是個好消息。所以我們要解決兩個問題,第1個是我們點位的覆蓋度,你走到哪都是我們,肯定只能借我們的。第2個邏輯是,如果我們的産品和服務能夠比別家更好,哪怕一點點有區分度,比方說今天在你的左手邊是A家的,在你的右手邊是怪獸的,如果選怪獸的,那我們就成功了。
2019年其實也做了大量的IP的合作、娛樂的營銷,跟藝人的經紀團隊進行合作。像我們已經做完的有鹿晗、華晨宇的演唱會、黃子韬生日會、王嘉爾的數字專輯發布等。
這麽做的一個結果,就是說剛才所得,在同一場景裏看到一個A家的,還有一個怪獸時,讓他覺得怪獸可能會比較有意思,不那麽死板。所以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去達到一個效果。說白了,這個行業的頭部的玩家也都在幹這個事,就是我們想盡一切方法,要把這種差異做出來,慢慢提高我們的品牌(認知度)。
你看這兩年的話,已經很難數出第5家或第6家行業玩家了。所以相當于在2019年同行的公司裏,在做營銷會更多一些。我覺得短期內,共享充電寶可能不太會進入互相對掐的模式。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 傅蔚岡
共享充電寶幾乎沒有監管成本
2013、2014年前後,我開始關注共享經濟領域,那時候也是優步、滴滴興起時。我從它們的技術怎麽影響商業,然後商業又如何影響(關注)。不同的技術條件會産生不同的商業模式,那麽就會要求不同的監管措施。
對共享經濟,我們說潮水退了。以前資本各方面都喜歡這個概念,但現在大浪淘沙,以前看起來覺得有一些不靠譜的項目、一些企業反而通過自己的運營等堅持下來,比如說像充電寶。
共享充電寶是一種怎麽樣的存在?這一個行業,原來大家都不看好它們。我那時候其實沒怎麽關注,一是我出去其實也不用充電,很少用。但是後來發現很方便。
現在來看,第一個是使用高頻,然後價格也可以接受。它說依賴于像支付寶、微信支付這種基礎設施,使得在支付這一個環節上(實現)。如果是以前通過必須要通過現金,那麽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第二基礎上我們手機確實有需求,耗電很快。
還有一個我覺得還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幾乎沒有監管的成本,幾乎沒有合規成本。但是如果是開專車做共享自行車,就要受到政府的很多約束,要接受不同的政府部門各方面的指導,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市場比較充分競爭,可以實現優勝劣汰。而其他的共享經濟領域,不僅做得好,還有監管部門覺得你好才是真的好。但是對共享充電寶來說,主要是用戶認可。所以按照目前來說,或者是未來,它可能都不會有這種監管的成本存在。
另外,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是要掙錢,不能老是燒資本,通過不斷的融資來維持公司運營。而需要公司的日常運營,是用戶的使用費收入或者其他的收入能夠彌補的一個支出,最後實現盈利,那麽這個時候才是比較好的模式。但是觀察到這樣到的今天好像在所有的共享經濟之中,好像只有共享充電寶,對外宣稱可能已經盈利。
共享充電寶雖然看似是一個消費者的一門生意,實際上他們更多的是對于商家。更重要,用戶似乎對這幾家公司的品牌認知度並沒有那麽高,我無論這哪一家都可以。商家到底放我這個還是放他的品牌,他主要成本就是To B的談判的成本。這個還蠻神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