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不少朋友在出門旅遊的時候都會考慮一些人文性很強的景點。人文旅遊是除自然旅遊之外最受歡迎的旅遊類型之一,一些喜歡曆史、對曆史感興趣的人通常都會選擇前往一些人文故事性很強的景點、一覽我國泱泱千年的名勝古迹。有些朋友即便對曆史不是特別了解,但是也會選擇親眼目睹曆史名勝古迹的壯觀場景。
坐落在西安臨潼區的秦始皇陵博物院就是這樣一座令人神往的景點。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秦始皇陵被當地農民用鑽井機挖出了地面,從此便進入了公衆的視野。可是我們都知道,早在上個世紀,我國的考古專業技術並沒有今天發達。早在秦始皇陵被發現的伊始,是否要發掘皇陵就成爲了社會各界的焦點問題。
這樣一來,秦始皇即便在死後也能坐擁萬千大軍了。秦始皇陵建造了三十余年,陶俑工匠就燒陶燒了三十余年。直到今天,我們依舊能夠通過發掘出來的部分陶俑,來一睹曾經秦國的恢弘和壯觀。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基數之大,是當今人們所無法想象的,但是即便皇陵兵馬俑的基數大,社會各界包括考古學業界也不敢隨便發掘。
想當年,秦始皇陵被發現的新聞震驚了社會。而郭沫若先生第一時間便帶領了一隊人馬前往皇陵考察,但是考察歸考察,文物與名勝古迹都是歸國家保管的,私人無法擅自發掘。當年我國的相關部門作出了非常重要而且正確的決定,那就是“不允許隨便開挖秦始皇陵”。郭沫若先生本很是激動,甚至寫信向有關負責部門進行申請,但最終依舊沒有得到開挖許可。
至于我國業內專家堅持不發掘秦始皇陵的其他原因,就不得不提到水銀。在秦始皇陵被建造時,建造者使用了大量的水銀來建造陵墓內的“百川江河大海”,並且利用水銀對陵墓內的設施進行防腐。直到今天,秦始皇陵附近土壤中的汞含量仍然超標,我們無法確定如果貿然開挖皇陵,專家們會不會因爲噴湧而出的毒氣受傷。
至于不開挖秦始皇陵的最後原因,這就與風水學有著很緊密的關聯了。如今,我國的部分風水專家對秦始皇陵的衛星圖進行了點評,認爲秦始皇陵的選址極爲巧妙,其坐擁的山脈猶如一條巨龍連綿不絕,而皇陵正中則恰好處于“龍眼”的位置。這就好比“畫龍點睛”的道理,龍目有珠則成真龍,而如果開挖皇陵,那麽巨龍則會失去明眸,整條龍也會失去精氣神,所以秦始皇陵的開挖必須要慎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