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胞,大家晚上好!
今年是我們建國第52周年紀念。有如建國的初期,擺在我們眼前的是許多重大的問題;比如恐怖主義、外交關系和經濟發展。政府正在謹慎地、冷靜地處理這些問題,希望得到人民全力的配合與支持。其中,我知道大家都很關心經濟的展望和就業前景。
我國的經濟保持實力,今年的經濟增長有起色,預計將達到2.5%,比去年好。更令人鼓舞的是,經濟轉型也取得進展,生産力有所提升。生産力的提升,將能給國人帶來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不過,經濟轉型的工作還沒完成,我們還要付出更多努力。在轉型的過程中,一些新加坡人失去工作,包括專業人士;我們正在協助他們接受再訓練,尋找新工作,重新出發。
林瑞生部長就經常在各種活動上,分享政府有什麽援助措施來幫助國人提升技能。這就是他出席的其中一場對話會——Kopi Talk。政府也爲商家提供各種援助,幫助他們提升業務,開拓市場。其中一家受惠的本地企業是 “老伴豆花”。在企發局的協助下,他們在越南開了“小伴豆花”。我問他(們)爲什麽(在)越南叫做“小伴”,他(們)說商標給人們拿了,其實是同一個“老伴”。越南的“小伴”和新加坡的“老伴”,一樣可口,一樣受歡迎。我相信,只要政府、人民和企業通力合作,我們的經濟就能夠繼續穩健地發展,開創新的局面,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
加快經濟轉型是當務之急,這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和飯碗。不過,要維持國家繁榮,社會穩定,我們同時必須推行一些戰略性、宏觀的政策,爲將來做好准備。所以,今晚我要著重談三個攸關我國長遠未來的課題:第一,如何提升學前教育——因爲我們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打下紮實的基礎,爲他們爭取更好的人生起跑點;第二,如何一起對抗糖尿病——因爲糖尿病患者不斷增加,這會對個人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第三,如何實現智慧國的願景——因爲我們要善加利用科技,爲各階層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機遇。
增名額 強素質 重培訓 三招提升學前教育
確保經濟條件差孩子 不輸在人生起跑點
讓我先談一談如何改善學前教育。我們會從三方面著手:第一,增加更多的托兒所和幼兒園名額;第二,提升學前教育的素質,並讓孩子們從小打好雙語的基礎;第三,加強師資的培訓,以吸引更多人加入這個專業。
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是爲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學前教育;我們尤其關注經濟條件較差的孩子,確保他們不會輸在人生的起跑點,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所長。0歲到6歲的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速度都很快。這些幼童的大腦就好像海綿一樣,有很強的吸收能力。我們必須把握這個關鍵的發育階段,讓孩子們多接觸語言、美術、音樂等,同時讓他們和同齡的孩子交朋友,學習分享、學習控制情緒。
研究顯示,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就是0到3歲。這些幼童對語言學習特別敏感,接受能力很強。成年人也可以學習語言,但不容易上手,不容易說得流利。比如,華語有“陰陽上去”四聲,你如果年長之後才開始學,可能四聲不分,聽不出其中的差別,更無法准確地發音。發音不准,可能會鬧出笑話。
例如,學生要跟老師請教的時候,本來要說“我要問一問老師”,可能說成“我要聞一聞老師”,甚至 “我要吻一吻老師”,那就肯定不及格了。所以,學習准確的發音,必須從小開始。我母親的經驗,就能夠說明這點。我母親是在二戰時期,20歲左右才開始學華語的。她能夠讀、能聽、能說,不過很少用華語溝通。有時人家以爲她不會講華語,就用華語暢談,她就靜靜地聽。我是到了多年後才發現,她不講華語的原因:有一天,她有一個朋友告訴她,她講的是英式華語,有英式口音。或許媽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過後就不講華語了。
然而,我的父母親很重視孩子的母語學習。我3歲時,父母就把我送到南洋幼稚園讀書。他們希望我能在一個使用華文華語的學習環境裏成長,打好華文的基礎。在老師用心的教導下,我輕松、愉快地學習華文華語。可惜的是,在我的學生時代,沒機會學標准發音,因爲那時候漢語拼音還沒有面世,所以我的華語帶著南洋腔調。
我十多年前成年之後才開始注意標准的發音。雖然我是華校生,還是覺得不容易。一直到現在,偶爾還是會走音:把shi和si聲讀錯了,“電視”讀成“電四”,“藝術”讀成“藝速”,或把“出發”(chū fà)讀成“醋發”(cù fà),其實是“出發”(chū fā),讀成“醋發”(cù fà)、“結果”變成“借果”等等,可見長大後學習語言真不容易,所以要早開始,最好幼兒時候就開始。從我自己和父母的經驗來看,我們應該盡早學習語文。因此,我們決定通過學前教育,進一步鞏固我們的雙語政策。
現在,許多家長都以英語和孩子溝通。母語在家裏用得少,學校和母語教師的角色變得更爲重要,尤其是托兒所和幼兒園。由于學前教育對孩子的好處多,也能夠發揮各種社會功用,政府于是決定加大力度,增加投資,以全面提升學前教育。五年前,政府在學前教育方面的年開支是今年的一半。五年後,政府這方面的年開支將比今年增加一倍。由此可見,政府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和決心。我們希望這些投入有助于提升學前教育的素質,讓政府資助的托兒所和幼兒園,能夠像政府資助的小學、中學一樣優秀,一樣普及。這樣,所有孩子,無論貧富,都有公平競爭、力爭上遊的機會,進而爲社會作出貢獻。同時,我們將確保托兒所和幼兒園的學費,是所有家長負擔得起的。孩子能夠得到良好的照顧、良好的教育,我希望這能夠激勵年輕夫婦多生幾個孩子。
對抗糖尿病
接下來,我要談的課題跟大家的健康有關,那就是糖尿病日益普遍的問題。許多人在聽了我的國慶獻詞之後,感到有點納悶:他們問,糖尿病值得在群衆大會上高談闊論嗎?我的回答是:正因爲很多人不擔心,我才擔心!正因爲很多人不把糖尿病當一回事,它今天才變成一個嚴重的問題!
患上糖尿病的人逐年增加,你身邊的親戚朋友當中,不難發現糖尿病患者。60歲以上的國人,每10個人當中就有3個人患有糖尿病!此外,糖尿病一旦失控,就會出現嚴重的並發症:例如:失明、心髒病、腎衰竭。有些患者還必須截肢,以保住性命。新加坡每年平均就有1200名糖尿病患者必須截肢,每天三四個人,情況可能是全世界最嚴重的。鍾麗慧議員就和我分享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她進行家訪時,見到一位男居民,他是糖尿病患者,只有40來歲,女兒正在上小學。這位男居民告訴麗慧,他下個星期就必須截肢,會失去一只腳。他的女兒和家人,還有麗慧,都很擔心。因爲接下來,他的生活起居需要家人照料,生活素質大受影響,同時也會打擊他的工作能力和家庭的收入。
所以,我們對待糖尿病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不當一回事。糖尿病在本地很普遍、很嚴重,原因有幾個:首先,很多人以爲,只有老年人才會患上糖尿病,其實不然。鍾麗慧議員的居民,40多歲,就要截肢了,所以你可能還是中年人,甚至是年輕人,你也有面對糖尿病的風險。還有,糖尿病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你或許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更有一些人,雖然健康開始亮紅燈,也不願意去看醫生,因爲他們害怕聽到壞消息。但是“病從淺中醫”,請大家不要怕看醫生,要及早就醫,聽醫生的話,改變生活方式、控制飲食、准時吃藥。
打造智慧國 善用新科技 讓人人受益
在這裏,我也要給大家兩個建議:第一,大家應該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衛生部交代我替他們打個小廣告,向大家推薦它們的健康檢查優惠大減價。從下個月起,如果你是40歲以上的國人,只要付5塊錢,就可以進行健康檢查。這個配套的成本其實是一百多塊錢,所以這個是很大的優惠!如果你認爲這個優惠還不夠,那你可以參加基層組織安排的健康檢查,看一看自己有沒有“三高”——什麽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膽固醇。第二,我們應該趁年輕時就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飲食均衡。所謂:養生之道,莫先于食。中醫學裏就有這樣的概念,以食物當藥材,調理身體。另外,我們還要控制體重、經常做運動。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才能健健康康地過充實的人生!
我今晚要談的第三個課題是智慧國。什麽是智慧國呢?說到智慧國,大家可能會聯想到電腦、互聯網和高科技這些所謂年輕人的玩意兒。實際上,智慧國就是通過現代科技讓全體人民,無論老少,都能受惠,包括能改善年長者的日常生活。
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解釋資訊科技如何讓獨居的年長者的生活更安全。現在,我們常常見到獨居的年老夫婦和單身老人。如何照顧這些獨居老人是個很困難的問題。萬一他們在家裏跌倒,或是身體不適,起不了床,我們要怎麽知道,怎麽才及時搶救?要解決這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科技可以派上用場了。我們可以在年長者的住家安裝智能感應器。
像這張圖表所顯示的,你可以在門口和每個房間安裝一個。這個感應器的主要功能是探測家裏的動靜。感應器會學習分辨年長者的日常生活規律。比方說,他通常幾點起床、准備早餐,過後幾點出門,用了午餐之後幾點回家睡午覺等等。感應器探測不到這些日常生活的動靜,便會及時通知家人。這樣一來,家人可以及時反應,可以放心了。老人家也不必怕隱私會被侵犯,因爲這些感應器不是監視器,也不是閉路電視。
建屋局目前在一些年長者的住家試驗這種感應系統。參與試驗的就包括一位廖女士。有一天,廖女士的兒子收到了系統發出的通知,知道母親家裏出現不尋常的狀況,系統探測不到某種動靜,兒子于是嘗試打電話給媽媽,卻聯絡不上。他連忙趕去媽媽的家,才發現媽媽臥病在床。他馬上陪媽媽去看醫生,幸好最終平安無事。可見,現代科技可以解決生活的問題,人人都可獲益;科技還可以幫助你謀生,賺一口飯吃——即使你不是專家,即使你已經一把年紀了。
讓我舉一個例子:在市區工作的人,可能有注意到一位充滿活力的大姐,經常穿街走巷,忙著爲上班的人遞送食物。這位送外賣的大姐是張玉蘭女士。她今年70歲了,比我大一點,會使用一些資訊科技,使工作更順利。顧客很欣賞她,都叫她Wonder Woman,神奇女俠。她最近上了電視節目,讓我們看一看這位神奇女俠的風采。
這位就是張大姐了! 我們應該向張大姐學習那種樂觀積極、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張大姐懂得抓緊數碼時代的機會,一邊工作賺錢,一邊做運動,兩全其美。張大姐做得到的,比她年輕的人,肯定可以做得到,你說是不是?即使你不是“神奇女俠”,也可以學習掌握這些現代科技。比如,你可以先學用iPad看報紙。使用iPad還有其他好處:像我這樣有老花眼的話,可以隨意放大字體來看,比較容易讀,而且手指也不會沾上油墨,可以一手看報紙,一手吃包子,雙手包辦。科技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所帶來的好處,當然還有很多,不勝枚舉。所謂有心不怕遲,希望大家一起學習運用科技,讓生活更便利、更安全、更豐富。
新加坡具有實現智慧國願景的條件。我們互聯網的覆蓋面廣,速度也良好。我們向來也注重數理和工程方面的教育,培育、培養了不少科技人才,他們有好些在海外打拼。
去年我到美國三藩市訪問時,遇到不少新加坡人在那裏從事資訊科技工作。我和他們進行了會面交流。他們多數是年輕人,當中不少曾經在美國深造。畢業後留在當地創業,或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我和他們分享了新加坡的智慧國策略,也邀請他們回到新加坡幫助我們實現這個願景。
其中一位是鄭彬彬女士。鄭女士旅居海外15年,在三藩市經營一家起步公司,成績不錯。不久前她動了回家的念頭,因爲母親年紀大了,需要她多陪伴、多照顧。她也發現,在新加坡,許多年長者也像她的母親一樣,需要他人照顧。
于是,彬彬回國後,就跟合夥人創辦了一家公司,叫做“家恩”(Homage)。公司結合了科技和看護人員供求,爲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務——那就是通過網站和app,爲需要看護的年長者和提供這種服務的人配對起來,就像電召德士或私家車的app配對司機和乘客一樣。
這些看護可能是學生,或者是專業護士。“家恩”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利用科技,把供求雙方配對起來。我希望我們的企業和政府部門向這家公司看齊,結合科技和服務,提高生活素質,使更多人受益。
總結
52年來,新加坡茁壯成長,我們一起建設了一個溫馨的家園。在這個大家庭裏,父母的那一代努力付出,給孩子最好的一切,爲他們的未來開拓機會。身爲孩子的那一代,也很懂得把握機遇,力求上進。很多年輕人在國內或國外闖出了一片天。而作爲父母親,最讓我們欣慰的,就是看到孩子事業有成之後,回到我們身邊。尤其是海外的遊子,落葉歸根:他們即使志在四方,還是很珍惜這個家,也就是新加坡。
我從許多年輕人的身上感受到這股新加坡精神。他們有知識,有志氣,有勇氣;他們有擔當,也很愛家、愛國。我有信心這些年輕人有能力能夠帶領新加坡前進,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新加坡。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