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李笑來的言論是否正話反說的調侃,假如當初真的信了他的話,這輪還真的逃頂了。結合近期比特幣接連暴跌,“比特幣騙局”的聲音又卷土重來,那麽你信了嗎?
正如,平常價格一漲,大家就高喊革命,一跌,便齊呼騙局,只是這一次,有些老韭菜也怕了,于是乎,騙局論的說法,也便顯得認真了起來。
雖然,這些論調,在過去10年裏,我們聽到過許多次,很多並不新鮮,畢竟比特幣單純被宣告死亡已經300多次。但這次,還是有些不一樣的東西,在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重新審視這些“騙局”的論調,細細思考,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比特幣沒有避險功能,價值喪失?
之前一帆風順的時候,很少有人把這句話當回事,畢竟,數字黃金的概念深入人心。就在去年,朝鮮以及中東局勢緊張的時候,比特幣也的確是和黃金一起往上蹭蹭漲個不停,看起來,很有那麽點避險資産的Feel。
然而這次,皇帝的新衣被掀掉了,比特幣的確是沒有太多避險功能,他更多,只是一個風險資産。
當然,如果因此就推斷出價值喪失這四個字,未免有些太過武斷。
當你定義避險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其實是在定義風險二字。
而風險其實有很多,小到通貨膨脹,中到金融危機,大到瘟疫戰爭,都可以算的上風險。就通貨膨脹而言,如果把比特幣與黃金都看年度數據,毫無疑問兩者都是具備抗通脹的“避險”功能的,而常見的金融危機,黃金毫無疑問依靠數千年的共識,在這方面地位無可撼動,比特幣則誕生于上個經濟危機,目前還沒有真的經曆過大考。至于瘟疫戰爭,這次大家已經看到了,兩個月前是口罩酒精,現在是大米,廁紙,冷凍肉與罐頭(國外許多超市裏這些供應品早就被一搶而空),黃金在這種“危機下”同樣扛不住,同樣一路下跌。
然而又如何?你會因此而灰心喪氣,賣掉你所有的幣,說不玩了不玩了,從此遠離麽?
顯然不會。
既然“賭徒不下桌”,暫時又沒有什麽監管和法律來制約和懲罰這種行爲,那主力爲什麽不操控呢?換成是你是主力,你能忍住唾手可得的肥肉不去下嘴?
說它不對,是因爲如果你把K線拉成以年爲單位,你會發現趨勢一直在向上,無論你在任意一個點買入,哪怕是當時的最高點,3、4年之後總會解套。從這一點來講,圈子裏那句“守幣比守寡難”不無道理。13、14年有那麽多人知道並買入了比特幣,拿到17年或是現在,實現了財富自由的又有幾個呢?
而比特幣其實很想說,我也很無奈啊,我也不想啊。
這真的不是比特幣的錯,換成任何一種其他風險資産,在全球有這麽大的名氣,一定人群範圍內的超高共識,24*7小時不間斷交易的便利,區區1千億美金的體量,遊走在法律與監管的灰色地帶……就像一塊散發著血腥味的肉排,一定會吸引來諸多嗜血的鲨魚或是大鳄。
還有兩個因素助漲了這種操控。
一是比特幣的分配方式,當前80%的比特幣被2%的錢包控制,這些大戶和巨鯨對于市場的影響,實在是太大。
二是由于各種丟失,以及從未移動過的幾百萬比特幣,有專業交易團隊曾經做過全網數據統計,參與過交易的比特幣,算上現貨與期貨,最多只有5、6百萬的體量。也就是說,雖然有著1千億美金的市值,但操控市場,你需要撬動的,只是2、3百億美金的一個比特幣市場而已……
這個問題怎麽解決?也許只有真的哪天比特幣十萬甚至幾十萬美金一個的時候,才會變好吧……
比特幣並沒有實際在錢包,交易平台保管風險更大?
這個問題,其實和剛才的問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進入行業這麽多年,你有多少時間幣是在自己的錢包,又有多少時間是在交易平台呢?
雖說加密貨幣的核心精神是私鑰即一切,甚至一直以來,大家都說“比特幣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用技術手段實現了私有財産不可侵犯”。
然而!交易平台提供了比錢包給你自己掌握的私鑰多的多的福利。
1.無需記複雜的助記詞;
2.幣可以隨時交易,低買高賣(當然,大多數人是高買低賣……);
3.幣可以隨時變現(主流都提供了OTC與法幣服務;
4.幣還能放貸,抵押,或是生息;
5.更加重要的一點 – 目前爲止,把幣放在主流交易平台的安全性,從統計意義上,是遠高于使用個人錢包的,包括冷錢包。
畢竟,雖然盜幣事件時有發生,但像是幣安,火幣,OK這種級別的三大所,熱錢包被盜了,平台都賠付的起,而你放自己錢包,丟了就真的丟了,找誰也沒用。比特幣這麽多年,因爲硬盤壞了,助記詞忘了,私鑰被盜,冷錢包被黑等等一系列原因永久丟失或是被盜的比特幣數量,是遠遠超過交易平台被盜的比特幣,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那麽,交易平台掌握了數量這麽多的比特幣,托管了你的資産,在監管缺失的現狀下,你能期待所有交易平台都能保持道德底線?顯然實際情況並沒那麽樂觀……近期Fcoin暴雷就是前車之鑒。
也許,只有當比特幣的價值屬性逐漸追趕上投機屬性,且法律監管逐步完善,這個論調,我們才能有力的反駁回去。
比特幣減半不會影響供需,因爲沒有什麽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