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網25日北京報道】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中國疫情嚴重時從住在國搜集物資幫助祖(籍)國戰疫的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在這場戰”疫”的下半場成了最讓祖(籍)國牽挂的對象。身在海外,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你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如何?新聞上說的都是真的麽?口罩等防護物資能買到嗎?廁紙是真的很金貴嗎?……就讓澳洲網與您一起來聽一聽澳洲、英國、美國、韓國等各國華僑華人的經曆,這是海外抗“疫”期間,我們自己的故事。
“這場疫情,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華人打全場”,這條最早出處已不可考的朋友圈狀態雖是笑談,卻也反映了不少華僑華人和留學生的真實生活狀態。回中國航班的減少和住在國政策的變化,令很多中國留學生放棄了回國,決心留守第二故鄉的華僑華人更是做好了“打全場”的准備。面對疫情,大家雖然會害怕,但更多的是調整心態快樂生活。
對已經與疫情對抗良久的中國民衆來說,已很適應“宅”生活,但在海外的我們才剛剛開始居家生活,經曆了囤貨的手忙腳亂和不能出門的憋悶,許多人也與中國的家人親友們一樣點亮了“中華小當家”的技能樹,開始了中國特色的居家隔離生活。
小林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廚藝。(受訪者供圖)
“留學生都是一個學校畢業的——新東方”
疫情之下的宅家生活推動了各國民衆通往不同領域的熱情:意大利走上了“人均音樂家”之路,西班牙開辦了“樓頂健身房”……但不管左鄰右舍是在“陽台音樂會”還是“隔窗網球賽”,華僑華人大多都埋首廚房陣地,向往著成爲下一個“中華小當家”。不少原本被工作糾纏只能速食、外賣的華僑華人,利用宅在家的時間上演了“中華廚神”海外版。“現在有時間了,當然會在網上找一些菜譜來做”,21歲的小林如是說。在悉尼留學的她正是一個新晉“廚神”。 而據愛爾蘭華人網報道,海外華人最愛做的菜肴排行榜第一名是蛋糕,第二是涼皮,第三是油條,第四是奶茶。這份排行榜很有幾分道理,悉尼的小林的拿手好菜中就有兩個上榜了,“留學生都是一個學校畢業的——新東方”,她說,“國內疫情期間看大家都在網絡上學做面皮、蛋糕什麽的,現在我的餃子、蛋糕、面皮、鐵板豆腐都做的很成功。”小林沉浸在自己廚藝日漸精進的喜悅中。
“成功之作”五花八門,讓人垂涎欲滴,當然也有各種“翻車事故”、黑暗料理,讓人忍俊不禁。在美國俄勒岡州的留學生Brain說,由于自己不經常下廚所以廚藝不精,以往吃飯都是去外面吃或者在家點外賣。現在情況特殊,Brain也勉爲其難地開始下廚。他說,煮泡面是自己最常“烹饪”的美食。“去超市買東西第一個去買了水,第二個就去買了泡面,總體來說泡面是最快被搶光的商品之一了。”至于煮泡面的手藝進步了沒有,Brain說的很含蓄:“泡面的時候會多琢磨幾個菜碼……但最後我還是選擇吃外賣。”
除了將食材變成精致的菜肴(或者黑暗料理),華僑華人也沒有浪費自己骨子裏的農耕天賦,對美食追根溯源,從種菜做起。Sue的那位囤貨遭遇滑鐵盧的同學就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現在菜不好買啊,買頭蒜、買棵蔥不值當去超市跑一趟,自己種呗,又方便又幹淨。”她跟Sue聊天時這樣說。“她現在種了蒜、小蔥、豆芽什麽的,這些容易養,埋土裏或者水培都好養活。” Sue說。
海外留學生交流群。(社交媒體“微信”截圖)
“越來越多的微信群出現在手機裏,華社和學聯變得如此之近”
“要不我也幹點什麽?反正閑著也是閑著。”Sue居家期間也在尋找新樂趣。“閑著也是閑著”的背後並不是退而求其次,是中國人不停歇的新嘗試。雖然很多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在生活中不太表露,但疫情帶來的恐懼感是實實在在的,大多數華人更多提到的是自己的“排解”方法——培養愛好。
由于要盡量不出門,所以人們把興趣愛好都搬到了線上或者家中。留學生小林的愛好是“吃雞”(一種手遊), “打遊戲會讓我覺得放松,這段時間我已經從‘吃雞菜鳥’進階成‘王牌選手’了,在遊戲中和中國的隊友一起玩,很親切。”在格拉斯哥的Sue愛好有點特別,“我這段時間發現了一個好玩的,就是在手機上用輸入法打字,比如輸入‘ps’,輸入法裏出來的就是‘怕啥’,我還會用這個方法來‘占蔔’。”一點點輸入法的偶然性減輕了Sue的壓力,讓她投入寫作中,她說:“我最近給自己立了flag,兩天要寫完1000字的隨筆。”在她的隨筆中,多是一些可愛的幻想,比如“把女王的鴿子抓去吃會被遣返嗎?遣返航班是直飛嗎?”
韓國的李女士則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寶寶身上,就算沒有疫情,她也並沒有上班,從去年9月開始她一直在産假休息中,在家就是陪寶寶,做做家務。李女士說自己真的很害怕,新生的寶寶更加劇了她對疫情的恐懼,她說:“只能多陪陪寶寶,不去想(這個)。”而最近她第一次拿起剪刀給寶寶剪了頭發,讓快要長發及肩的寶寶瞬間變回了清爽的樣子。
格拉斯哥的洋洋則開啓了她的第二個副業——簡曆設計師。她之前的副業是攝影師,經常會幫別人拍照、修圖,但現在疫情影響出不了門,所以在線上開啓了第二副業。“因爲我馬上要到畢業季了,所以我在准備簡曆,一些朋友會問我簡曆怎麽寫的,我發現這方面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我最近在網上學習了簡曆寫作和修改之類的,會研究優秀的簡曆,也收到了一些線上簡曆的修改任務。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洋洋說。
還有人充分抓住了這次創業機會,Brain的朋友就借此機會發展了自己的外賣業務。他說:“現在不能去外面堂食了,美國的外賣行業也在一步一步向中國學習靠攏,Ubereats這些平台都添加了無接觸配送。”這位朋友一直在晚上賣點夜宵,新冠肺炎肆虐期間,朋友的夜宵生意火得一塌糊塗,訂單量暴增,給以往平靜的夜晚增加了許多“煙火氣”。平時一般是晚上9點左右開門,次日淩晨兩三點關門,但現在訂單暴增導致午夜12點左右就會預定一空。
此外,由于做的是中餐,這位朋友表示:“我現在著急的問題是我們准備的一次性筷子不夠用了,昨天晚上客人訂單都沒給筷子。這兩天還得抽空去采購,網上也定了,但有點等不及快遞送過來。”
宅家生活只是我們抗“疫”經曆中的一個小片段,在這場全球戰“疫”中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正在發生。雖然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我們在海外有一個共同的身份——“Chinese”,這是我們的祖(籍)國,是我們的種族,也是我們的同胞。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越來越多的微信群出現在我們手機裏,華社和學聯變得離我們如此之近,你的同學可能會化身你手機裏的帶貨主播……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故事,你准備好聽了嗎?(應采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爲化名)
本網特約記者:王丹、曹雨潛、王羽卿、陽子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