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地圖上劃分太平洋與印度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馬來半島,兩大洋之間往來最便捷的通道,便是馬六甲海峽。這條海峽是我國重要的海上運輸通道,事關國家的能源安全,堪稱“海上生命線”。然而,海峽長期處在美軍的陰影之下,新加坡的態度也相當惡劣,讓我國頗爲頭疼。那麽,我國爲啥不出錢鑿通“克拉地峽”,取代馬六甲海峽的地位呢?
早在17世紀,西方殖民者就有開鑿“克拉地峽”的想法,並且多次派人進行勘測。1858年,英國再次向泰王拉瑪一世提出請求,並獲得了泰國政府的批准,可在最後關頭,這個計劃還是擱淺了。“克拉地峽”所處的地區多爲山地,東西兩側海岸爲基岩構造,以當時的條件很難搞定,即使強行鑿通,付出的代價要比收益大得多,顯然沒有“性價比”。(下圖:克拉地峽開鑿方案)
雖然泰國曾經有這個想法,但時代變了,考慮的問題也就多了。首先,就是經濟問題。開鑿“克拉地峽”絕對是一項超大型工程,對周邊的環境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影響,一旦工程上馬,就意味著近海的珊瑚礁被破壞殆盡,加上海運的汙染,當地的海洋生態一定會被破壞。
問題的關鍵在于“克拉地峽”這一帶,有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普吉島。長期以來,旅遊業就是泰國的支柱産業,一旦這裏的環境遭到破壞,運河帶來的收益能否補償旅遊業的損失,誰都不敢打包票,這也是泰國政府顧忌的原因。
所以,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盡管開鑿“克拉地峽”對泰國是利大于弊,但短期內動工的可能性不大,馬六甲海峽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會是我國主要的海上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