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與印尼蘇門答臘島之間,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三國共管轄。 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水深25米至113米,最窄處只有37千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馬六甲海峽由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不僅中國,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均將馬六甲海峽作爲戰略通道加以重視。
中國是馬六甲海峽第一大使用國,是中國最重要的外貿和能源運輸通道。每天經該海峽的船只中,有60%來往中國,其中中國進口石油量的80%以及進出口物資的50%要經過海峽,不難看出,馬六甲海峽是“中國海上生命線”最重要的一環。
對美國而言,馬六甲海峽是其控制亞洲的關鍵。馬六甲海峽被專家稱之爲“美國隨時准備扼住的亞洲的喉嚨”。早在1986年,美國就把馬六甲列爲必須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對此,美軍在1992年將第七艦隊後勤供應司令部遷至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部署在新加坡的戰艦在24小時內即可控制整個海峽。
除了美國以外,印度通過政治、經濟、外交等方式增強對馬六甲地區影響,把建立一支遠洋海軍作爲實現“印度控制戰略”的重要途徑。此外,在打擊海盜的名義下,日本不斷發展遠程偵察和遠程打擊能力,還與與新加坡達成了空軍基地使用協議。
除了美日印在這一地區展開爭奪,由于獨特的地理性質,馬六甲海峽是海盜出沒最頻繁的海域之一。由此可見,馬六甲海峽是中國能源供應的瓶頸,更是我國遠洋運輸安全的“軟肋”。 中國石油進口近1/2來自中東、近1/4來自非洲,必經馬六甲海峽,一旦出現意外,將給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極大隱患,我們將面臨著被人遏制而斷油、斷航的危險,造成無法想象的後果。
爲了降低中國對于海上運輸通道的過分依賴,緩解“馬六甲困境”帶來的影響,中國努力尋求能源供應多樣化。努力尋找和開辟替代馬六甲海峽運輸的各種通道。在中國東北,目前已建成了中俄原油管道。中俄東線原油管道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一條中國支線,起自俄遠東原油管道斯科沃羅基諾分輸站,途徑黑龍江和內蒙,止于大慶。設計年輸油量1500萬噸,最大年輸油量3000萬噸。西線管道長達4000公裏,通過該管道,俄羅斯將每年向中國輸送380億立方米天然氣。
在中國的西北,先後建成了中哈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以及中亞天然氣管道。輸送能力達到設計輸量的2000萬噸/年。在中國的西南,還有正在建設的中緬油氣管道。這條管道每年能向國內輸送120億立方米天然氣,而原油管道的設計能力則爲每年2200萬噸。
目前,我國形成了中俄、中亞、海上及中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上述油氣管道全部建成投産後,使經馬六甲海峽的油氣進口量將從目前的80%降至60%。解決馬六甲困局的根本辦法是最大限度發展海上力量,包括海上石油開采和海洋高技術力量,同時建立一支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保證我們能源運輸船只的安全,擺脫能源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