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得得From 九行微信號:jiuxing_neweekly
罐頭,近日名副其實地成了稀缺貨。
哪怕你再不愛罐頭,都不得不面臨“一罐難求”的狀況。
不過,聰明的Costco超市就早早推出了一款“末日求生罐頭”,一勞永逸,最大那份足夠4個人吃一整年。
△買了“末日罐頭”,避免逛一年超市 / 推特截圖
雖然遠沒到“末日”程度,但主頁君發現,歪果仁是真愛罐頭。
一旦有起什麽事上來,除了廁紙,歪果仁第一時間想到的“保命神器”就是,罐頭。
全世界都在囤罐頭,除了中國
爲了搶罐頭,外國人可以拼命。
截止3月25日1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37萬例。無論之前曾經多風輕雲淡,“囤貨”這件事早早就被提上了各國民衆的日程。
他們目標統一,步伐堅定,都一致盯上了貨架上的——罐頭。
△一名澳大利亞老人面對空空如也的食品架發呆 / 《澳大利亞郵報》
△哪怕世界末日,中國人都不吃罐頭 / 圖蟲
這種強烈的反差感,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據《中國罐頭行業産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美國人均罐頭年消費在 90 公斤左右,西歐約爲 50 公斤,日本 23 公斤,而中國僅爲 1 公斤。
△SPAM肉罐頭是二戰期間無數士兵感念的美味 / 圖蟲
加之在地理位置上,中北歐並不適合農業發展,農産品大多依賴進口,又反過來推動其在“食品工業”技術上的發展。
而中國,一直就對這種“加工食品”不感冒,不僅因爲我們是農業大國,還因爲數千年流傳下來“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飲食文化。
先不說各種“送菜到家”的食材新鮮與否,光是外賣,就加大了人們的流動和接觸。
再來看罐頭。
在我們的印象裏,對罐頭打上的標簽一直是“有防腐劑”“不新鮮”“不營養”“不衛生”等。生産罐身材料的 OGS 公司曾在中國做過一次市場調研,顯示超過50%的人都認爲罐頭食品不健康。
但事實上,我們多年來對“罐頭的刻板印象”統統都是錯的。
再說人人談之色變的防腐劑。抱歉,罐頭真的不需要。
先不說罐頭的出現時間比防腐劑早得多,現時工藝精湛的密封技術——罐裝、排氣、密封、殺菌、冷卻等,早就甩防腐劑幾條街。
比如沙丁魚罐頭的制作,就要經過兩次的高溫消毒,再作排氣處理,保障絕對真空的密封環境。
△金槍魚罐頭的配料表,非常短,不需防腐劑。而常見防腐劑:苯甲酸鈉、山梨酸鈉、丙酸鈉、脫氫乙酸鈉等,下次買罐頭可以自檢下 / 微博
不過,有人也會說,“既然高溫殺菌,肯定沒營養了吧。”
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中國人炒菜的溫度怎麽也達到180℃以上,而罐頭的高溫處理最多只是121℃,在這個溫度下,德國生態營養學院的研究表明,除了不耐熱的維B和C外,大部分的蛋白質、鐵、鈣等物質都不會流失。
△罐頭一定等于末日?/ unsplash
確實,罐頭保質期長的特點,很適合“末日生存”。
沒人能知道罐頭的終極保存年限。在1947年,美國就在密蘇裏河沉沒的伯特蘭號打撈出一個109年前的罐頭,經檢測發現,雖沒有營養但還可食用。
在電影裏,“罐頭”和“末日”也總是被劃上等號。
在《末日危途》中,父子兩人發現了一間滿是罐頭的地下室,在飽食一頓後,兩人終于得到了僅有的片刻甯靜。
△末日准備者們,囤滿了罐頭/ 《Doomsday Preppers》
或許是戰時的發明背景,又或許罐頭是從物資匮乏時期形成的飲食習慣,不知從何時開始,“罐頭”成了末日感的一個象征符號,反而限制了罐頭在我們現實世界中的發展。
當“末日危機”消退後,罐頭的熱潮就慢慢冷卻了下來。
如果不是因爲這次疫情,連最愛吃罐頭的美國人,都不得不面對罐頭行業在走下坡路的事實。
美國最大的罐頭生産商金寶湯(Campbell),從2012年開始銷量就連年下降。
△末日的標簽,極大地限制了罐頭的發展/ pixabay
盡管種種原因導致我們遠離罐頭,但不得不承認,有些食物只能和“罐頭”配合得天衣無縫。
蔡瀾盛贊過的罐頭鮑,就是很好一例。
不少懂吃的老饕就說,“鮑魚的最佳容器,是罐頭。”當烹制鮑魚後,密封放入罐中,在靜置或運輸的過程中,鮑魚在罐頭裏經過等待,吃之更加軟化入味。
△豆豉鲮魚罐頭,廣東人的家鄉味/ 廣東甘竹罐頭有限公司官網
在即將到來的夏日,清涼的水果罐頭又是絕配。
新鮮的黃桃帶酸,吃下酸澀,反而制作成罐頭後口感偏甜。8成熟的黃桃采摘後,加工處理,果肉色澤金黃,口感綿密,一咬難忘。
其實說到底,保質期長、方便運輸,只是罐頭的一種特點,說明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條件限制,要是被自己的優點打入冷宮,罐頭可真的冤。
作爲罐頭出口大國,2017年我國出口的罐頭就有274萬噸,其中蘆荟罐頭和橘子罐頭更是占到全球罐頭出口量的70%和80%,蘑菇、番茄和魚罐頭,更是我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