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雲,“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1月6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也是一年中最寒冷時段的開始。中醫認爲,小寒是陰邪最盛的時期。不過,“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劉涓提醒,小寒時節防寒、防燥並選擇適宜的進補方式,可平安度過這段寒冷天氣。
“寒性凝滯,寒性收引”。中醫認爲,天氣寒冷,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在劉涓看來,小寒時節,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劉涓指出,頭部是人體神經中樞所在,並且頭爲諸陽之會,所有的陽經都上達于頭部。“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頂很單薄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除頭部外,腹部保暖可以減少因寒冷造成的腹痛腹瀉等疾病。此外,膝關節保暖也很重要,不宜爲了追求美觀而過多暴露膝關節。“腳部保暖除了穿厚實的鞋襪,還可以采用熱水泡腳的方法。”
小寒節氣還要防燥保濕,保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即內服和外部保濕。劉涓介紹,除了多飲溫水之外,還應適量補充蛋白質及脂肪,如滋補湯品、牛奶、酸奶、各類粥品,將水分“鎖住”。外部保濕可以使用加濕器,或在暖氣旁邊放置清水,將幹淨的濕布放在暖氣上等。
天氣寒冷,哪些食物更能增強抵抗力?劉涓表示,小寒應注重“養心防寒”,日常應多食用溫熱食物,防禦寒邪對人體的侵襲。常見的熱性食物包括辣椒、肉桂、花椒等;溫性食物有糯米、高粱米、韭菜、茴香、香菜、荠菜、蘆筍等。
“所謂進補並非千篇一律,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性,人與人的體質亦不相同,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進補方式,切勿跟風。例如,體質較弱的人,不偏寒或熱的人,可以在冬季適當進補溫陽、熱性的食物;如果是陽熱體質,則不宜多吃辛辣、熱性、油膩的食物。”劉涓補充道。
劉涓同時提醒,盡管天氣寒冷,還是要進行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這樣能夠增強身體禦寒能力。“運動適量即可,不要練到大汗淋漓,鍛煉後要及時穿衣,避免寒邪侵襲。”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