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點燈
電力零售商ES Power爲了回饋社會,花了八個月籌建一個新的平台,讓公衆專門捐電費協助非營利機構或慈善組織,平台自去年11月啓動。
一般上人們捐出善款給慈善組織後,就由受益機構決定如何處理這筆款項。現在,有一個新的平台能夠讓公衆專門“捐電費”給非營利機構和慈善組織,協助它們減輕電費負擔。
成立這個網絡捐款平台的是電力零售商ES Power,公司看准電力市場開放後,工商用戶甚至家庭用戶都能夠自由向不同零售商買電這一商機,于前年成爲零售商。
由于一些用戶也是非營利機構或慈善組織,公司爲了回饋社會,就花了八個月時間籌建一個平台,讓公衆捐電費給他們的部分客戶,平台自去年11月啓動。
目前,有12個組織加入這個平台,網頁上列明每個組織的每月平均電費是多少,以及目前獲得多少人的捐款。爲了保持透明度,捐款人可任意選擇要捐給哪一家組織和捐助多少。過賬後,捐款人和受益組織都會收到電郵通知,捐款額會直接從這些組織的電費賬單中扣除。
這些組織來自各種背景,有宗教機構,有社會服務機構,還有愛護動物和環保組織。從網站上可以看出,它們每個月的平均電費從幾十元到上千元都有,公衆捐出的款額則從5元到130元不等。
由于ES Power只負責供電,即使轉換了電力零售商後,用戶的水費和電費還是照舊計算。因此,用戶會收到兩份賬單——電費賬單和新能源發出的其他公用事務賬單。
公司沒有公益機構資格
公衆所捐電費不能扣稅
一般來說,客戶可向電力零售商簽署幾個月到一兩年不等的合約。合約結束後,可繼續或更換零售商,就如向電信公司購買手機配套那樣。
ES Power本身沒有公益機構資格,只提供捐款平台,因此捐款人通過這個平台捐出的電費不能扣稅。基于商業考量,公司不願透露總共爲多少工商業者供電。
公司創辦人之一郭龍川說,他們希望通過這個方法協助那些肩負社會責任的組織減輕一些電費負擔。
“我們接下來會鼓勵更多公衆通過這個方式‘捐電費’,甚至把這些組織最終得支付的電費降到零。”
其中一名捐款者尹顯揚(44歲,律師),在得知有這個平台後就上網察看,並決定爲彼岸社會服務(Beyond Social Services)捐電費。
公衆清楚知道捐款用在何處
他說:“我選擇彼岸,主要是因爲他們幫助很多小孩和弱勢青少年。這是個很‘聰明’的計劃,因爲反正這些組織都要繳電費,公衆可以明確知道他們的捐款用在什麽地方;再加上款額不多,我應該會定期捐。”
其中一家向ES Power買電、並成爲“捐電費”計劃受益組織的是水域監督協會(Waterways Watch Society)。該協會位于獨立橋(Merdeka Bridge)橋下的辦事處有冰箱和冷氣機,每月電費400多元。他們在三四個月前轉向ES Power買電後,每月電費便宜了兩三成,目前有兩人捐了15元電費。
協會主席王振賢說:“作爲環保組織,我們在募款時遇到的難處是很難清楚告訴對方我們做的是什麽。有了這個平台,想要支持我們的人至少知道他們捐給我們的錢用來付電費。我們的電費不但變得更便宜,也吸引到新的捐款者,可謂一舉兩得。”
另一家受益者是樟宜一帶寅吉村水尾聖娘廟。主席林贊善(60歲)說,寺廟是在半年前開始轉換零售商,過後發現每個月可省下兩三成的電費。這座廟宇目前每月電費爲384元,有兩名善心人士捐出30元電費。
林贊善說:“起初我們也是半信半疑,不相信市場開放後能省這麽多電費。再加上有人幫我們付了部分電費,省下的錢就可以爲附近居民組織更多活動。”
裕廊家庭用戶4月起可自由買電
從4月起,家庭用戶的電力市場也會逐步開放,裕廊一帶的10萬8000個家庭用戶可率先向不同零售商買電,或繼續使用新加坡能源的電力供應。
下半年130萬用戶可自由買電
到今年下半年,剩余的130萬個用戶(當中大部分是家庭用戶)將加入,實現電力市場全面自由化。
能源市場管理局從2001年起,逐步開放電力零售市場,讓工商業者有更多選擇,以便更好地管理能源成本。
2014年4月,電力零售市場的自由競爭擴大至每月用電量至少達8000千瓦時的工商用戶;同年10月,用電量介于4000至8000千瓦時的工商用戶,也加入自由購電行列。
2015年7月,當局進一步讓每月用電量介于2000至4000千瓦時的小型工商用戶,也能從電力零售市場買電。這組消費者以中小企業爲主。2000千瓦小時的電費是400多元。
截至去年11月,共有約9萬3500個工商業電力用戶可自由選擇電力零售商,用電量約占本地用電需求的83%。
其中有53%,即4萬9500個用戶已經轉換零售商,它們的用電量占我國約76%的用電需求。
目前,包括ES Power在內的電力零售商共有2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