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點燈
姚偉湧在新加坡聾人協會工作近三年,用一台筆記本電腦和一個無線鍵盤記錄聽到的一切,包括講師的教學內容、以及小組討論等,助失聰者了解課上內容。
當其他學員在廚房內灑面粉、揉面團學習做面包時,姚偉湧卻獨坐一旁,疾速在鍵盤上把課堂上聽到的指示與重點記錄下來。
他不是學員,卻異常認真,因爲他是一名幫助失聰者“聽到”這個世界的記錄員。
姚偉湧(33歲)說:“我們是銜接學生與講師的橋梁,以文字的方式,把聽到的一字一句記錄下來,讓他們了解上課內容。”
姚偉湧在新加坡聾人協會(SADeaf)工作近三年來,首次到廚房做筆記。跟一般課室環境不同,烹饪課堂的講師會到不同桌子查看學員的進度,有時還會叫所有學員圍過來,這個時候,姚偉湧就得自己找位子,站著打字。
記錄員的工作是記錄聽到的一切,包括講師的教學內容、學生與講師的對話,以及小組討論等。一台筆記本電腦和一個無線鍵盤就是他的工具。它們看起來普通,卻十分重要。若碰到兩三名失聰學生上同一堂課時,他們可圍在同一台電腦前看姚偉湧使用藍牙鍵盤打出來的筆記。
姚偉湧也使用谷歌線上軟件分享筆記,讓學生在電腦上閱讀。每堂課結束後,他會再整理,補充課堂上出現的圖表和照片等資料。雖然工作看似簡單,但他在接下每一份工作後,都會提前准備和閱覽課程資料,工作時才能更從容做筆記。他也會加入演講者使用的“新式英語”,讓筆記看起來更鮮活。
“語助詞如‘lah’、‘leh’、‘lor’能讓學生體會老師說話時的語氣,不只是閱讀沉悶的筆記。”
姚偉湧做過不同工作,由于對手語有興趣,他因此向往到志願福利團體工作。當他看到征聘記錄員一職時,就決定試一試。盡管當時他只懂基本手語,他依然決定在2015年3月成爲全職記錄員。他說:“我想用我的技能,爲社會盡一分力。”
南洋理工學院二年級學生翁俊豪(17歲)是姚偉湧幫助的一名學生。他從小失聰,去年報讀南洋工院後,在特殊教育需求輔導員的建議下,向新加坡聾人協會申請以獲得記錄員的幫助。
在那之前,只要講師聲量小或有雜音,翁俊豪就聽不清楚上課的內容。同時,他又擔心和講師溝通有障礙,所以沒有提問。有了記錄員幫助他整理資料,他與同學和老師的交談變得容易多了。“我很感謝他(姚偉湧)的幫助,他改善了我學習生活,學習起來壓力沒那麽大。”
由于一堂課可能長達兩三小時,姚偉湧會確保自己有充足的睡眠和吃早餐,以便聚精會神專注聆聽。他也隨身攜帶腰果等零食,緩解大腦的疲勞。
當然,不是每次的記錄工作都進行得順利。文科出身的他,有一次必須記錄生物有機化學課,但講師的口音難懂,加上內容艱澀,他記錄得非常艱難。“下課後,我覺得很愧疚,還向那名我幫助的學生道歉。”
聾人協會招聘非全職記錄員
新加坡聾人協會從2014年5月推出這項付費的筆記記錄服務,根據學生的課程或需求與記錄員配對。學生大部分來自工藝教育學院、理工學院和大學。
包括姚偉湧在內,協會有兩名全職記錄員,以及約12人從事非固定性質(ad-hoc)的記錄工作。
近年來,協會也擴大服務範圍。執行總監鄧美玲指出,他們也爲舞台劇演出、小組討論和會議等做記錄,讓失聰的觀衆或工作者能同步理解。
她說,團隊正在探討爲學府提供更多記錄服務。“我們希望利用科技填補這個缺口,解決學生每天面對的問題。”
趙敏惠(25歲)是名非全職記錄員。她在工作之余也當記錄員,是想多同失聰者溝通,以及加強手語對話能力。
“我也有所領悟,不再把聽覺當成理所當然,這算是我回報社會的方式吧。”
2016年加入協會的她已累積了一些經驗,但難忘第一次工作時犯下的錯誤。“當時是在淡馬錫理工學院,我迷路了,恰好碰到需要筆錄服務的學生。因爲想問他上課地點在哪裏,我就大聲叫他。但後來我才發現他的助聽器沒開,根本就聽不見。”
當記錄員讓趙敏惠增廣見聞,有機會和社會上不同的人打交道。她希望自己幫忙“抄筆記”,能讓失聰者感覺與普通人並無兩樣,加強他們的自信心。
新加坡聾人協會目前正在招募非全職記錄員。有興趣的公衆可上網https://sadeaf.org.sg/community-notetakers/了解詳情。公衆也可電郵[email protected]進一步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