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國會議事廳裏上演的唇槍舌劍,無疑是本屆國會兩年前拉開帷幕以來最激烈的。
面對連日來多名執政黨部長的批評與聲討,工人黨主席林瑞蓮昨天向國會發表聲明回應時,只承認她對政府調高消費稅時機的懷疑“可能有誤”,但不同意懷疑毫無根據,也不認爲她的言論有背議員職責,因此堅決不道歉、不撤回言論。
她也以“政府沒有否定經濟師預測政府會馬上調高消費稅的報道,是造成這份懷疑的原因之一”來進一步指出,問題的根源在政府自身,並強調身爲議員有責任反映人民心聲。即使國會領袖傅海燕和財政部長王瑞傑不斷追問她是否收回其失實論述,林瑞蓮仍堅持立場。
往細裏究,林瑞蓮的說法其實有些站不住腳。財政預算案出爐前,雖然確實有不少經濟分析師在媒體上討論現階段調高消費稅的可能性,但這些只是沒有決策權的人士觀點,充其量只能視爲揣測與談資,就如街坊鄰居在咖啡店議論與討論天下大事。政府沒反駁,並不等于默認今年會調高消費稅。
不過盡管政府的信息不明確,只要把副總理尚達曼在2015年所言(即政府在2020年之前仍有足夠收入)、李顯龍總理去年底在人民行動黨大會的言論(提高稅收是遲早的事),以及財政部去年11月強調李總理和尚達曼兩人說法不相悖的聲明這三個論述放在一起綜合理解,其實不難猜到政府不會在今年調高消費稅。
政府領導人與經濟分析師言論的分量終究不同。在消費稅這個敏感問題上,林瑞蓮恐怕是高估了外界揣測的權威性。
昨天20分鍾長的激烈交鋒中,其實有一環節頗爲尴尬。林瑞蓮發表聲明後,傅海燕誤以爲她願意撤回所言,兩人一來一回數輪後,傅海燕提出澄清,才搞明白林瑞蓮並不打算這麽做。不過,比較傅海燕前後的批評,其實可以看出一個重要信息。
最初以爲林瑞蓮會撤回不實論述時,傅海燕先是表示“失望”,再批評林瑞蓮的行爲“沒有達到”國會議員所該有的誠信標准,並警告林瑞蓮和所有議員發言要准確和有所根據,若再出現濫用國會特權的情況,就會交由國會特權委員會處理。
在了解林瑞蓮並無意撤回她的言論後,傅海燕表示“深感失望”,批評林瑞蓮行爲“應受譴責”,也“遠遠沒達到”標准。語氣更重,但沒有進一步要交特權委員會處理。
一般相信,傅海燕應該是事先准備了幾種可能情況的回應,而從昨天的交鋒來看,無論是所設想的最佳情況(林瑞蓮道歉和撤回言論)還是最糟糕的情況(林瑞蓮不承認有錯),執政黨政府的“底牌”其實只是一聲警告。過去一周多名部長針對林瑞蓮的消費稅言論接力施壓,最終只是警告收場,這背後應該有一定政治考量。
執政黨一方面要堅持國會議事高標准,另一方面要避免被外界看作是以大欺小、咄咄逼人,拿捏的力道與分寸並不容易。
執政黨維護以事實爲依據的辯論原則是好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原則並非只指向反對黨。過去就曾有執政黨議員在沒有核實信息的情況下發表含沙射影的言論,必須在國會上道歉;義順集選區議員黃國光日前指一些公務員擔心闖禍不敢發言,也被教育部長(高等教育及技能)王乙康批評不能一竹竿打翻全船人。
或許因人民行動黨曆來有多名律師出身的議員和部長,國會議事總是頗有法庭控辯雙方鬥智鬥勇的色彩。律師講究精准用詞,更強調法律與實證。議員肩負民意支持步入國會殿堂,自然有爲選民發聲的職責。這份民意也意味著議員的話語更有責任和分量,就算無法在遣詞用句上完全精准,也有義務做到基本的據實力爭。
或許因人民行動黨曆來有多名律師出身的議員和部長,國會議事總是頗有法庭控辯雙方鬥智鬥勇的色彩。律師講究精准用詞,更強調法律與實證。議員肩負民意支持步入國會殿堂,自然有爲選民發聲的職責。這份民意也意味著議員的話語更有責任和分量,就算無法在遣詞用句上完全精准,也有義務做到基本的據實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