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有關民選總統制改革具體建議的辯論,昨天在反對黨工人黨重申拒絕以民選方式選出總統並且倡議設立一個八人“參議院”,幾近要更換我國政治制度後,焦點完全轉移了。
若套用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部長王乙康與工人黨秘書長劉程強在辯論交鋒中的用詞,行動黨這次是建議修補一雙穿了25年的舊鞋,即改進實施已久的民選總統制,但工人黨卻覺得這雙鞋未來很可能因失去“防滑”功效而讓人跌倒,最好是丟掉換雙全新的。
憲法(修正)法案二讀辯論昨天進入第二天,在李顯龍總理發表講話後,馬上就輪到工人黨林瑞蓮闡述該黨立場,而從記者席觀察的話,可明顯看到在林瑞蓮一提到工人黨希望設立一個與現有民選總統有相等否決權力的八人參議院,讓總統恢複委任制,並呼籲透過公投讓人民在兩黨間的建議做出抉擇後,國會席上不少行動黨議員就開始交頭接耳,似乎對系列建議感到詫異。
這並不意外,畢竟公投的概念即使爲人所知,我國自獨立後卻從未曾舉行過。以“參議院”來監督與制衡國會的建議乍聽下也似乎是要設立另一權力中心。然而,如劉程強所說,工人黨已不是第一次建議以公投方式來決定總統制改革的方向;1988年,該黨前秘書長惹耶勒南挑戰行動黨針對民選總統制接受電視直播辯論時,也曾提出舉行公投。
分歧在“鑰匙”該給誰
在總統制度上,兩黨基本上都認同保障儲備金不被濫用的重要性,但根本分歧在于這“第二把鑰匙”要交到誰手中,並且交到幾個人的手中?工人黨根本上質疑行動黨設立民選總統制背後有其保障親行動黨人士勝出的政治動機,不希望總統有限制政府的權力,以免在出現政黨更替情況時新政權受到掣肘,但行動黨則認爲對方這個說法極爲荒謬,它自己擔心的實則是大選中可能出現異常結果,擔憂新政府上台後胡亂揮霍。
其實,若從各政黨的角度出發,兩黨的憂慮都有一些根據,而每一個人對于國家理想的政治運作狀態也可能不同。昨天的國會辯論實則像一堂政治理論課,包括過去曾被提出的“選舉團”(electoral college)、政府監督機構(ombudsman)機制等再次在辯論中浮現。
不過,關注這場辯論者須思考的,還包括他們對于國會殿堂上的辯論有何具體要求?很明顯地,工人黨此次“八人參議院”的建議有其站不住腳的地方,至少在被內政部兼律政部長尚穆根與其他行動黨議員“拷問”有關建議細節時,其議員都顯得有些不確定與遲疑,即使是官委議員謝邕邕也對于工人黨建議會進一步讓制度“政治化”表達擔憂。
政黨在國會提出建議是自然的,但這些想法要到“幾分熟”才能抛出來?劉程強自己也承認工人黨的建議“不完美”,但他表示既然民選總統制可以經曆多次調整和修改,大家一開始對工人黨的建議“也不該拘泥于細節”,只不過對于行動黨來說,這恐怕聽起來,更像是不負責任的行爲。
官委議員馬德弗昨天的提醒因此十分適時。他指出,大家的焦點如果只停留在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上,往往就忽略了向人民傳達更容易消化與理解的立場。
在我來看,公投的“非此即彼”很可能將一個較複雜的抉擇過于簡單化,而更令人疑惑或遺憾的是,工人黨若認爲會影響國家未來方向的決定必須交由人民作出抉擇,那在向憲法委員會提呈建議書前後爲何不先提出公投看法,先建立一定民意基礎?
另外,由于昨天辯論的焦點轉移,針對從下屆選舉開始舉行預留選舉的宣布,反而沒有太多討論。
比較可貴的是,昨天國會所體現的辯論罕見地超越了一般日常政策,它觸及價值觀層面,具有一定政治教育意義。如果只將之視爲“不必要的政治較量”,那會是另一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