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解釋說,本地塑料再循環率逐年減少,多是因爲海外市場近年來對塑料廢物的需求下降導致。環境局將在近期展開一項大型研究,以找出可提高塑料廢物再循環率的突破口。
本地去年制造了約80萬公噸的塑料垃圾,其中僅有6%進行再循環處理。這也是本地塑料垃圾再循環率過去10年來的最低水平。
國家環境局將在近期展開一項涵蓋全球和本地範圍的大型研究,以找出可提高塑料廢物再循環率的突破口。
環境局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解釋說,本地塑料再循環率逐年減少,多是因爲海外市場近年來對塑料廢物的需求下降導致。
不過,發言人指出,塑料垃圾是“有巨大再循環潛力的廢物資源”,當局希望借此研究深入探討全球和本地的再循環行業如何廢物再利用。
發言人說:“所收集到的信息將更好地協助我們了解,市場對可再循環材料及産品的現有和潛在需求,以及國外業者正在使用的再循環解決方案和技術。這將有助我們評估把這些方法引進本地商業的可行性。”
環境局去年底就該研究進行招標,項目已在上個月由可持續發展策略咨詢公司Paia標得。環境局發言人說,這項研究會在今年上半年啓動,分三個階段進行,預計一年後完成。
除了塑料垃圾,同樣具有再循環潛力的電子垃圾也是另一大研究範圍。
環境衛生管理和再循環協會(Waste Management and Recycling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簡稱WMRAS)主席陳恬芬受訪時指出,國外業者對進口塑料廢物的需求近年開始減少,這對本地業者的確造成了一定影響。
中國今年起停止進口塑料廢物
她說:“中國向來是廢塑料的主要進口國,但它從今年起停止了這類材料的進口。這樣一來,本地再循環業者能出口的塑料垃圾量就少了,那些無法出口的塑料廢物被送去焚毀,導致再循環率下降。”
陳恬芬因此對環境局開展的這項研究項目表示贊許,並認爲它將能産生深遠影響,“這是一項重要工作,國外業者采用的一些新款技術很不錯,可以讓本地業者參考,甚至促進合作,提高再循環率。”
目前,本地再循環業者處理的主要是工業塑料垃圾。
陳恬芬說:“工業塑料垃圾比家用塑料垃圾更幹淨,比較容易處理。不過,本地業者的再循環技術仍然有不少進步空間,因爲現在能把廢塑料回收後,直接再做出塑料成品的業者沒幾個。”
其中一家可做到廢物利用的本地再循環公司Wesjet,每個月平均收集兩三百噸的塑料垃圾,多來自工業和商業活動。
員工將塑料垃圾分類後,直接將其分解爲顆粒,再進一步制成塑料包裝等用品,轉賣給本地商家,如大型電器零售商。
公司總經理單寶成受訪時指出,塑料包裝對本地工業、商業和家庭來說,依然是重要用品。
他說:“現階段還是無法避免使用塑料,因爲人們對它的需求仍然很大。但其實塑料垃圾不難處理,幾乎任何一種塑料産品都能再循環,只是這麽做之前必須嚴格分類。”
至于人們日常丟棄的塑料垃圾,單寶成認爲這類廢物再循環的成本已超過了它的價值,這筆賬不劃算。
“日常塑料垃圾多會有食物飲料等殘渣,我們不能直接回收,必須先清洗幹淨再處理,當中能得到的經濟價值太小。”
陳恬芬因此也提醒,要提升本地的再循環率,不能單靠業者不斷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公衆在這方面的配合更加重要。
環境局2021年之前強制企業呈報包裝種類和數量
除了加強減少制造塑料垃圾的公共教育和借鑒外國業者的作業方式,環境局也將致力于發展更具可持續性的塑料垃圾管理解決方案,加強本地業者的再循環能力。
環境局將在2021年之前實施新的報告框架,強制要求使用産品包裝的企業,呈報它們使用的包裝種類和數量,以及如何減少包裝的計劃。
爲應對不斷增加的垃圾量,環境局去年推出固體廢物資源化(Closing The Waste Loop)的科研項目,推進高等學府、研究機構和私人企業的合作關系。
該科研計劃的重點在于研究出解決方案,提高塑料垃圾的資源效率,從中創造更多價值,更好地做到廢物利用,減少塑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另外,環境局也在今年3月,針對可持續塑料設計和塑料垃圾的回收價值(value recovery)的研發工作,征求發展方案計劃書(Request for Proposal),招標活動將于下個月11日結束。
環境局:“禁塑令”非解決塑料垃圾理想方案
在本地推出“禁塑令”,並非是解決塑料垃圾問題的理想方案。國家環境局解釋,商家最直接的應對方法是改用其他材質制成的用品,但這些替代品同樣可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不一定能在改善環境問題上發揮正面效果。
台灣今年初宣布,將從明年起逐步禁用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直到2030年全面禁塑;英國政府上個月也宣布,計劃禁止出售塑料吸管、攪拌棒和棉簽。
我國環境局就此答複本報詢問時,並沒有正面回應是否有計劃“跟風”,但發言人強調,本地在減少使用即用即丟物品,特別是塑料制品方面仍有改善空間。
環理會:改變消費者態度
發言人說:“商家可主動鼓勵消費者減少使用這類物品,如餐飲業者在提供即用即丟型容器時,向消費者收取額外費用。”
新加坡環境理事會受詢時表示,該會與環境局及相關業者合作密切,支持任何可減少過度使用塑料制品的做法,包括塑料吸管、塑料杯和飲料攪拌棒等。
理事會一般通過公共教育,向公衆和零售商解釋大量塑料垃圾對環境可能産生的影響,以及使用非即用即丟型物品的好處。
理事會執行理事長張佩興認爲,要有效改變人們使用塑料産品的習慣,需要消費者改變態度。張佩興說:“我們如果最遲要在2030年成爲一個零浪費國家,關鍵要理解哪些物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少用或完全不用的。同時,提醒消費者注意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塑料包裝,鼓勵他們養成自備非即用即丟型物品的習慣。”
環境理事會目前正進行研究,通過分析住家塑料制品用量,以及消費者使用塑料制品後的再循環習慣,從中了解本地塑料垃圾的生態環境。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口福食閣今年3月,率先成爲本地首個不提供塑料吸管的食閣,計劃推出至今食客反應不一。
口福集團商業發展總監楊進偉受訪時透露,多數食客對計劃反應踴躍,但不乏有公衆對不用吸管喝水的做法感到“不自在”。
他說:“我們也不是要消費者完全棄用吸管,只是不用塑料吸管,市面上還有紙制和竹制吸管作爲替代品。這類公共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去執行。”
楊進偉認爲,推行這類環保活動需要一定的勇氣,因爲這將對産業鏈中的塑料制品供應商造成打擊,“但總要有人帶頭去做,要有一個起點,我們的立場也要保持堅定。”
環境衛生管理和再循環協會主席陳恬芬則認爲,全面實施禁塑令有難度。
她說:“人們對塑料産品的需求很高,我想政府也不好完全禁止人們使用這些産品,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給消費者選擇,真有需要時才花錢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