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民在網上抛出這樣的問題:享有“新加坡美食”美譽的白斬雞,若賣不完,攤販會怎麽處理?有人說,攤販會下油鍋,把白斬雞炸了變炸雞隔天賣。也有人插話說,水果攤的切片水果,隔天也會被榨成果汁,賣給顧客。
針對這些說法,《聯合晚報》對本地多個商販進行調查並整理成一篇報道,受訪的攤販所給出的答案都模淩兩可。那些真有這麽做過的攤販應該也不會在采訪時直接承認,而“我有聽同行朋友這麽做過”等措詞的使用,則很容易被理解爲攤販們給自己立牌坊的伎倆。是真是假,我們無從定論。
受訪的業內人士則站出來替攤販們喊話:再循環,不違法。最重要的是要確保食品的安全性。他們還說,環境局在稽查店面的時候,主要是檢查環境的衛生,還有攤主處理食材的方法。
“新加坡目前的相關法令下,並沒有明確規定攤主是否能夠對熟食“再循環”加工,但是環境局對于食品安全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因此大多數的攤販都會確保食物不會變質,能安全食用。”(潛台詞就是:加不加工是你的事,但一旦有人因吃了你的食物引起不良反應,那你就看著辦吧!)
看完該報道後,感覺這似乎是飲食界內的潛規則,算不上是“新聞”。媒體卻要把它公布于衆,進行采訪,多多少少會讓一些攤販難以啓齒。
網民也在網上展開激烈討論,大家各抒己見,衆說紛纭。
有網民表示:“無風不起浪 ? 相信會拿隔夜賣不完的白斬雞來炸成燒雞的 ,應該是那些平時生意不怎麽好的攤販吧 !??”
也有網友表示懷疑:“流傳嘛並不是正確的,據我所知,若是白斬雞留隔天肉質己經變硬了,皮也容易爛再加工拿去炸,那只雞豈不是比老母雞的肉還硬皮變成爛皮了嗎!”
還有的網友看得很開:“世道不好錢難賺,無所謂啦。吃了最多生病,好過浪費禽畜的生命”。
誠然,管它“再循環”與否,食品的安全問題才是重中之重。
新加坡自2006年就已經開始實行ISO22000食品安全鑒定標准,由農糧獸醫局負責食品檢驗和鑒定。這是一種相對嚴格的標准,新加坡是當時東南亞地區第一個采用此標准的國家。
農糧獸醫局在食品安全檢測中采用了高解析質譜技術,它不僅能發現已知的常見汙染物,非常規汙染物在它面前也難以漏網。該技術主要用于檢測較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的食品,如肉類、速食制品、海産品及奶粉和其他嬰兒食品。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信息部近期出爐的“全球食品安全榜”也顯示,新加坡位列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第三是愛爾蘭。《經濟學人》的全球食物安全指數,主要是基于三大標准:價格承受力、可獲得性、以及品質安全來進行評定。
有了這一層層的嚴格審查,管他是白斬雞還是燒雞,只要食物的安全有所保障,隔一天炸了再吃又何妨?
小時候老師在吃飯前總會特別提醒我們:不要浪費食物,非洲難民都沒東西吃啊!且不管這是不是老師想欺騙我們吃完食物的手段,但浪費食物,真的是可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