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聲致辭時說:“碧山亭對我國的發展做出貢獻,也是新加坡曆史中寶貴的一部分。這是新加坡土地面積小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廣惠肇碧山亭文物館正式開幕,近百名前甘榜居民回到碧山亭相聚敘舊,重溫舊時歲月。貿工部長陳振聲在開幕儀式上致辭時感謝碧山亭當年讓出土地供發展,才有今天的碧山鎮。
籌備了將近兩年的文物館昨早9時正式開幕。羅華好(73歲)和羅瑞珍(67歲)從報章上得知有此活動以後,和其他兄弟姐妹約10人帶著孩子出席。
羅華好一家以前住在第二亭,她記得父親每天早上都會帶孩子們到茶亭去喝茶,對面有巴刹,她最想念巴刹裏每碟2角錢的炒粿條。
羅瑞珍形容昔日光景:“我們的家被墳山包圍,還養豬、養雞,喝的是井水。現代人應該不敢這樣住了。看到文物館的展覽,我們很懷念以前的日子。”
曾在碧山亭學校就讀的何品桃(61歲)說,她每天必定會經過人們下葬的地方,但不會感到害怕。陳德隆(58歲)也回憶:“以前我們的學校在山坡上,只要有人出殡,我們就不讀書了,站在窗口旁邊看,因爲太吵了,完全無法上課!放學後我們就看到整個山坡都是白色的雞蛋花,地板還有紙錢和真錢。我們就把地上的一分錢一個一個撿起來。”
展示品多由居民捐贈
文物館的展示品很多都是由居民們捐出來的,包括舊地契、舊照片、離校證書等等。把舊照片提供給文物館的何仲良(59歲)說:“聽到碧山亭要建文物館,我很高興。我們對這裏的回憶都非常深刻。”
80歲的蔡乙權和10個兄弟姐妹從小在甘榜山亭長大,他以前的家位于現在的萊佛士書院操場。蔡乙權非常珍惜在甘榜山亭的回憶,花了一年的時間,與七八個前居民討論和請教後,憑記憶畫出一張非常詳細的地圖,除了廟宇、巴刹和禮堂的位置,甚至連街道兩旁有哪些店鋪,賣些什麽,店名是什麽都一一記錄下來,成爲寶貴的曆史資料。
現在坐落于萊佛士書院旁邊的廣惠肇碧山亭曾是新加坡規模最大的華人墳場之一。廣州、惠州和肇慶三屬的廣東人于1870年發起組織時,整個碧山亭占地324英畝,是現在三分之二的碧山鎮。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碧山亭因政府的發展計劃被令清山,居民紛紛搬走,只留下8英畝土地,供人們安放祖先的骨灰。
陳振聲致辭時說:“由此可見,碧山亭對我國的發展做出貢獻,也是新加坡曆史中寶貴的一部分。這是新加坡土地面積小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他以英語致辭時表示:“新加坡進步的當兒,我們都想構建自己的回憶,但我們每個人的回憶都是基于先輩們的犧牲。沒有他們所犧牲的過往,我們就無法建立我們的夢想。同樣的,希望未來幾代人也會爲了讓後代擁有更好的將來而分享我們的土地與資源。”
年輕碧山居民吳炜豪(39歲,信息技術人員)和郭群(35歲,教育工作者)昨早帶著6歲的女兒和4歲的兒子參觀文物館後表示,舊照片有助他們想象以前碧山亭的樣子。
碧山亭董事兼文物館導覽員關汝經(70歲)說,希望通過建立文物館提升碧山亭的形象,那裏除了是供人們安放先人骨灰的地方,也是文化與曆史的傳承地。
他說:“我們力求成爲一個文物和文史研究中心,也希望文物館日後也能成爲一個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