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當一個孩子在家中無法獲適當照料,甚至遭受虐待,更須由家庭、政府及社區齊心協力,讓孩童能在原生家庭安全、茁壯地成長。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前年底試行“安全與穩固家庭”計劃,至今讓360名孩童受惠。計劃秉持著原生家庭是孩童最理想成長環境的信念,從“上遊”著手,減少孩童轉送收容所或寄養家庭的必要,並且讓已接受離家托護(out-of-home care)的孩子同家人團聚,,目標是三年內幫助400戶家庭。
《聯合早報》記者采訪了這項計劃的受益者和社工,了解弱勢家庭如何獲得幫助,維系親子聯系和修補關系裂痕。
從事自由業工作的梅雅(化名)同孩子的感情親昵,5歲女兒會和她聊幼兒園發生的事,兩2歲兒子喜歡賴在她懷裏。這番情景和去年底她對孩子動粗,甚至一度因疏忽差點導致幼子溺水的情況,簡直是天淵之別。
梅雅一家在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安全與穩固家庭”(Safe and Strong Families,簡稱SSF)計劃下獲援助後,原本受磨損的親子關系,逐漸開始修複。
去年底,丈夫再次沾染毒品入獄,梅雅開始獨自養家。由于壓力大,當孩子不聽話或哭鬧,她容易暴怒失控,破口大罵,甚至抓起衣架或腰帶抽打他們。
孤立無援讓她一度産生輕生念頭。她在家辦公但無法專注工作,也難集中精神看顧子女。有一回,孩子們在沖涼房玩水,幼子險些在浴桶溺斃。長女的叫喊聲驚動了她,所幸兒子及時送院搶救,撿回一命。
隸屬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兒童保護服務處介入調查後,建議梅雅一家接受SSF計劃其中一項服務的援助,即爲期半年的“家庭維系服務”(Family Preservation Service)。
社工每周進行至少一次家訪,必要時增至三四次,提供針對性支援。這樣一來,原本或得安置在收容機構或寄養家庭的孩子,就可在商議好的安全措施下,繼續在家中成長。
仿佛變了一個人 對孩子更有耐心
社工的家訪在6月結束。記者前陣子上門采訪,梅雅說,計劃讓她“仿佛變了一個人”,學會對孩子更有耐心。對自己的疏忽幾乎釀成悲劇,她仍感到懊悔和愧疚。
她坦言,起初不習慣外人幹預家事,但那場意外讓她敲醒警鍾,決心要重建母子之間的信任。社工最先做的是爲這一家制定可確保孩子安全的方案。梅雅的父母提供的支援,是其中最爲關鍵的保障措施。
梅雅之前因怕遭人批評,不願向任何人求助。她父母獲知情況後,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讓母子三人與他們同住三個月,也幫忙照顧孩子,直到女兒的生活重新上軌道。
暴力管教往往適得其反
除了確保梅雅到醫院接受心理輔導,學習抗壓和情緒管理技巧,社工也引導她改變育兒和管教方式。她意識到,暴力管教往往適得其反。例如,她過去發脾氣罵孩子“笨”,長女有樣學樣頂撞她,有時還動手打弟弟,變得更叛逆。此外,梅雅改掉沉迷玩手機的習慣,花更多時間聆聽孩子的心聲和陪伴他們玩耍。“女兒以前有話跟我說,我總是煩自己的問題,根本不想聽。現在我告訴她,有心事可以告訴我,或她信任的其他親人。”
這起個案已轉交家庭服務中心繼續跟進。梅雅坦言,今後肯定還有不同壓力,尤其丈夫出獄後,她擔心他重蹈覆轍。不同的是,她知道可向哪些管道求助,因此更有信心應付未來挑戰,也打算讓丈夫出獄後接受輔導。
改善家庭環境 男童回家重聚
父親常酒後暴力,病弱母親無法給予適當的照料和保護,男童六年來居住陳樹南衛理公會兒童之家。SSF社工連同其他機構,改善男童的家庭環境,讓一家人離散後重聚。
個案中的父親脾氣火爆,當年酒醉後常對妻子拳打腳踢,有一回,還亂抛東西打傷男童。長期在暴力環境下成長,導致男童暴躁易怒,開始不聽管教。由于母親患慢性關節炎,姐姐還在求學,兒童保護服務處認爲男童留在家中會繼續面對家暴風險,不得已將他安置在兒童之家。
父親後來抛棄這一家,盡管不存在家暴風險,男童過去幾年只能周末回家短住,無法與家人長期生活。這是因爲母親病況加劇,不良于行,姐姐照顧母親,也分身乏術。
去年,情況有了轉機。陳樹南衛理公會兒童之家受委任爲SSF計劃的夥伴機構之一,負責推行計劃另一項爲其一年的“家庭重聚服務”(Family Reunification Service),協助安置收容所的孩童回歸原生家庭。
陳樹南衛理公會兒童之家主導社工吳啓榮(31歲)說,男童在兒童之家獲照顧,功課有人輔導,也結交不少朋友,但他始終牽挂自己的家人。
這一家人強烈期盼團聚,加上男童的姐姐已成年,較有能力兼顧家長角色,個案被評估適合參與SSF計劃。社工于是著手提高這家人照顧和監督男童的能力。
除了安排男生母親更快接受複診,社工也聯系志願福利機構上門爲她提供居家護理,讓男生的姐姐減輕負擔,同時能去找工作。半年後,男童正式搬回家,社工繼續通過每周頻密的家訪,教導解壓和情緒控管等技巧,幫一家人重新適應一起生活。
這個個案如今已轉交家庭服務中心的社工繼續跟進。
親友鄰居支援 建立安穩的家
爲陷入危機的家庭提供支援,單靠社工的力量不足夠,家人親友,學府及社區須形成一個支持網絡,才能讓孩童有一個安穩的家。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兒童保護服務處首席社工娃蒂(Firdawati Masri,35歲)從一開始就參與SSF試驗計劃的設計和推展,她也爲負責個案的社工提供支持與監督,包括梅雅的案例。
娃蒂說,梅雅的家庭情況獲得改善,除了她願意做出改變,她父母和朋友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本地社會,人們總認爲,一旦政府介入,家裏情況肯定很糟,甯願家醜不外揚。實際上,如果有親友可依靠,面對危機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不願求助的心態
她說:“親友心態要正確。如果帶著責備,當事人往往會排斥。社工會引導這些親友傳達正面信息,讓有關的家長明白,有勇氣做出改變,已是踏出第一步。”
親友的支持可讓弱勢家庭建立一套支援系統,爲孩童有安全的家庭環境,日後若再發生狀況,孩童也知道可向誰求助。至于無親人支持的家庭,社工會設法安排鄰居、宗教或自助團體義工提供支援。
娃蒂指出,SSF計劃同兒童保護服務處現有的介入服務最大不同是,前者社工會根據家庭的需要進行高度密集的家訪,在初步階段,可多達每周三至四次。
除了定期的家訪,社工偶爾會“突擊檢查”,登門進行觀察。如此頻密的接觸,讓社工能更仔細地進行教育和開導,包括灌輸防止家暴等信息。
娃蒂說:“社工會讓家長、親友鄰居等了解,家暴對孩童所造成的創痛,會如何影響孩子腦部的發育和學習進度。”
然而,家長的配合意願時高時低,有些家長起初積極合作,但時間一長,往往顯露抗拒和疲累。
娃蒂說:“家長這種抗拒心理頗常見,但社工不能就此放棄,而是得耐心地溝通,或建議另一種支援方法。”
輔導“舊傷未愈”家長
要避免受虐孩童再受傷,SSF計劃的社工和心理學家往往也得輔導“舊傷未愈”的父母。
陳樹南衛理公會兒童之家主導社工吳啓榮說,對孩子暴力管教的父母,很多時候自己受過家暴,留下童年創傷。他們成爲家長後,誤以爲對孩子動粗或辱罵,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常看到這種童年創痛‘代代相傳’的情況……這也是爲什麽我們須改變家長的心態。我們須表明,我們不是在責備,而是要幫助家長提升育兒技巧,以非暴力方式管教孩子……遭受過虐待的孩童,也須接受輔導,我們有時讓家長向孩子解釋自己的行爲,甚至向孩子道歉。家長明白自己行爲如何影響到孩子,才會營造安全的家庭環境。”
社工有時會使用輔導工具或自制遊戲,引導家長孩子在輕松狀態下,增進彼此了解。
陳樹南衛理公會兒童之家社工參考大富翁(Monopoly)的遊戲規則,設計一套紙板遊戲,讓玩遊戲者根據抽到的遊戲卡,討論話題。
他曾讓一名母親和一對孩子玩遊戲。“母子們關系疏離。其中一個孩子抽到的卡片寫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得完成句子,說出想問的問題。
他于是問母親:我想知道你是否還愛我?不擅長表達關愛的母親,這時有機會回答,她其實很愛他們。孩子和母親後來哭成一團。”
吳啓榮強調,遊戲不能發揮“奇迹”,頓時撫平所有傷痕,但有助家長孩子放下心理戒備,討論敏感課題和對彼此的看法,開始緩解矛盾。
另一方面,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受詢時說,接受“家庭重聚服務”的家庭中,約三分之一屬于面對較複雜問題,或家中有犯罪青少年的個案。他們都獲得心理學家進行“健全家庭療法” (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的額外支援。部分孩童及青少年也有自殘、創傷症狀或逃學等行爲。心理學家的任務是修複、重建親子關系,協助這些家庭團聚。
新加坡兒童會是SSF計劃下另一夥伴機構。該機構心理醫生邢诒岱(30歲)也會運用適當技巧,幫助面對複雜問題的父母子女疏導情緒。
有時,一張白紙也有助親子關系“解凍”。有一回,邢诒岱給一對父母和一對孩子各分發一張白紙,要他們想假設白紙爲他們一家最初模樣,並以紙張表達如今的家庭狀況。
其中一個孩子將紙張撕碎;另一個孩子把紙揉成一團丟掉,但又撿起來。父親對紙張發呆數分鍾後說,他的家庭和白紙一樣完美。母親則默默將報紙折成一個紙鶴,仿佛對家庭重歸和好抱著希望。
不同人的反應似乎反映出各自心理狀態。邢诒岱借此鼓勵他們換個角度思考,例如,如果認爲家庭猶如白紙,就代表他們可繼續書寫想要擁有的未來,而即使家庭如撕碎的紙張不再完美,不妨嘗試放下過去,面向未來,重新開始。
無法獲安全保障 40孩童退出計劃
有部分家庭即使有介入支援,仍被評估爲難以保障孩子安全。截至上個月,共有40名孩童因而退出計劃,轉由收容機構或親屬照顧。這類家庭會被轉介兒童保護服務處或社區援助機構的其他服務,繼續接受援助,爲將來家庭團聚做准備。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受詢時說,SSF計劃始終以孩童的安全爲首要考量。
每個家庭參與計劃前,都得經過評估,以了解目前和今後所可能對孩童安全構成威脅的因素。大多數家庭都順利接受SSF計劃援助。
兒童保護服務處首席社工娃蒂指出,SSF計劃援助的個案,都屬于“中度至高度風險”,包括兒童受虐或被疏于照顧。
參與計劃的家庭須遵守一套爲他們量身定制的安全方案,同時得接受監督。
這些安全方案,是同全家上下商議後制定,有時也涉及親友鄰居、學府,及家庭服務中心等機構的支援。娃蒂舉例,社工有時會請另一名親人搬來與家長孩子同住,有時則安排其中一個家長接受輔導,或暫時搬出去或特定時段才回家,直到他掌握適當的情緒管理技巧爲止。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正在對SSF計劃進行評估。發言人說,計劃初步成效令人鼓舞,不少家長表示掌握到實用的育兒技巧,親子關系獲得改善。
評估計劃成效的指標包括家長管教方式是否有進步,家庭是否能建立支持網絡等。當局也會同完成計劃的家庭進行面談,了解他們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