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
輝立證券交易員葉俊榮受訪時指出,截至11月底,今年一共有24家公司除牌。如果12月沒有公司除牌,意味著在本地除牌的公司連續兩年減少。統計顯示,2017年有28家公司除牌,2016年有30家。
呂愛麗 報道
本地挂牌公司除牌連續兩年減少,市場人士認爲,明年的市場景氣有望回升,除牌的公司可能進一步減少。
FSMOne.com 股票和挂牌基金研究部分析員曾德均受訪時說,過去兩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的公司持續減少。2017年減少九家,今年減少11家。
直至今年11月,一共有739家公司在新交所挂牌。
從各個行業來看,曾德均指出,大約28%除牌的公司來自工業領域,包括Vard控股、傅長春儲運(Poh Tiong Choon Logistics)、成功控股(Jaya Holdings)和達豐控股(Tat Hong)等。
曾德均說,這個領域的公司可能在營運上面對困難,一些甚至出現虧損。公司選擇除牌,或許是爲了讓管理層專注于公司的長遠發展,不是追求短期的投資者利益。
除了工業領域,其他領域公司除牌的比率相當平均,房地産占20%,非必需消費品占16%。
根據曾德均觀察,一般上,當股市表現不佳,估值下滑,除牌的公司就會增加。“這些公司可能認爲低估值,加上投資者不感興趣,不值得花費成本維持挂牌。”
他指出,明年的市場應該會回升,市場估值也會上升。基于此,曾德均認爲,除牌的公司也將減少。“新交所也預期接下來首次公開售股(IPO)的公司有所增加,這是另一個顯示市場複蘇的指標。”
另外,新交所最近展開公衆咨詢,有意修訂企業自願除牌條例,加強對少數股東利益的保護。曾德均認爲,未來這也有助減少公司除牌。
小標:聯儲局利率也有影響
不過,對于明年的市場展望,也有市場人士不甚樂觀。
輝立證券交易員葉俊榮受訪時也說:“公司除牌的數量增加或減少,取決于市場狀況。”
他指出,目前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的本益比大約是11倍,低于過去10年平均。2008年,海指的本益比更跌至六倍左右,創下曆史新低。他說:“本地市場的估值還有下滑的空間。”
葉俊榮也指出,市場的並購活動活絡與否,和美國聯邦儲備局的聯邦基金利率(FED Fund Rate)脫離不了關系。“若想要收購一家公司,收購成本是主要考量,因爲伴隨而來的包括該公司原有的債務以及融資成本。利率下降,融資成本就會隨之減少。”
聯儲局的鷹派立場若于2019年趨軟,利率上升速度就會減緩。市場估值持續下滑,借貸成本上升速度放緩,葉俊榮認爲,這兩項因素都會導致除牌公司增加。
不過,有另外一項變數可能影響除牌的數量,那就是中美貿易戰。
葉俊榮說,今年有一些本地物流公司被中國企業收購而陸續除牌,“這當然離不開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然而,在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糾紛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他預測,中國企業的收購計劃或許會被延後,導致並購活動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