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國會財政及貿工委員會主席連榮華(荷蘭—武吉知馬集選區)昨天參與財政預算案辯論時分享了一則小故事——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造訪美國宇航局,看見一名清潔工正在拖地。他問清潔工在忙什麽,清潔工人回答:“我在幫忙把人送上月球!”
並不是重複著拖地的動作就能發動火箭引擎,或是掃地賺取的工資能捐助登月計劃什麽的。清潔工之所以那麽回答,是因爲他把自己視爲宇航局的一分子,他的每一份貢獻都與機構的成敗緊密聯系在一起,哪怕自己只負責拖地。地拖好了,就不須有人時時牽挂保潔工作是否有人接手,而能專注自己的工作,該畫藍圖的畫藍圖,該維修機械的維修機械。人人拿出使命感,各司其職、盡好本份,才有了阿姆斯特朗後來踏出的“人類一大步”。
連榮華用這個例子說明團隊精神和集體責任的重要。個人層面,員工必須有參與和責任感;管理層則須要更仔細關注員工的難處,員工是否有足夠資源完成工作,及如何改善他們的工作情況。尤其在迫于大環境變化而不得不大刀闊斧調整條例的情況下,更沒有相互指責的余地,而是得共同面對。
財政部長王瑞傑在此次預算案中推出一些惠民措施之余,也在一些地方扭緊了水龍頭。除了連榮華,陳舜娘(東海岸集選區)和潘麗萍(惹蘭勿刹集選區)等議員在發言時均談及政府擬下調客工比率頂限(Dependency Ratio Ceiling)和S准證比率頂限的做法。
議員們一方面認同這是必要之痛,但另一方面也指出,一些企業會因此被迫重組和創新以尋求突破,政府應繼續扶持它們。
職工運動代表也發出同樣信號。總理公署部長、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志明強調,要實現工業4.0願景,勞動隊伍就得朝工友4.0(Worker 4.0)轉型;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職總副秘書長許寶琨醫生也不忘指出,持續培訓是企業轉型和提高生産力的要素,管理層和員工應合力落實。
然而,要取得集體意識通常都是說易行難。越是看到對方與自己利益的不對接,就越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只看到問題出在對方身上。
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阿裕尼集選區)反映,部分民衆認爲此次的預算案是“選舉預算案”,提出的惠民政策都是爲人民行動黨制造不公平的優勢,提高該黨的選舉勝算。不過就在昨天漫長的議事結束前,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反駁這個觀點,並反指工人黨把預算案政治化。
站在政府的立場,每屆政府都要經過首幾年的謹慎理財,才有辦法累積盈余,自然到後期才有經濟發展的碩果能與民分享。
惠民政策少了,要被扣上搜刮民脂民膏的帽子;紅包多派些,又有選前收買人心之嫌。這恐怕還真沒有客觀的衡量標准。
如何在建國一代和立國一代配套的基礎上完善對年長國人的醫療援助,如何推動企業采取必要的轉型措施並把負面效應減到最低,如何確保流水線上掙紮的國人不跌入社會縫隙,這些才是預算案辯論中應獲得實質探討的課題。這些問題處理得妥當與否,到了投票站自有分曉。但在那之前,該拖地的還是要拖地,該畫藍圖的畫藍圖,該維修機械的維修機械,否則這個登月計劃真會難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