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與我國領導人會晤期間,聊起香港回歸問題時,鄧公說了一句話:“中國人雖然窮了點,但打起仗來,是不怕死的。”
一向強硬的撒切爾夫人,聽完這句話後,也有點失色,最終只能放棄英國所謂“治權和主權”分離的野心,按照我方的意見,完成香港問題談判。
表面看上去,相對于1982年,爲了與阿根廷爭奪馬島控制權,不惜一戰的態度,英國對待香港問題時,似乎異常“軟弱”,沒有想要據島不還的想法。
實際上,這當然是個假象。讓曾經的殖民者,吐出被自己殖民的土地,就好像讓資本家放棄剝削工人一樣,是個不現實的想法。
英國之所以在香港回歸問題上,這麽“好說話”,是因爲他們早就試過了用武力威脅的辦法,妄圖將香港永遠占據,但最終卻都沒能如願罷了。
比如在1961年,英國就曾准備在新加坡部署48顆原子彈,用來敲詐我國,阻止我國收回香港。甚至因爲自己原子彈不夠,還從美國購買了十幾枚。
那麽,既然原子彈已經准備好了,狠話也放出去了,爲何最終英國還是沒敢使用這些原子彈,而是選擇把它們都運回國了呢?
一、“三巨頭”之一的英國
這些年來,隨著我國實力的增強,以及英國實力的衰退,導致在大部分中國人眼中,英國都快要淪落爲一個二流國家了。
因此當提起英國曾准備用48顆原子彈,對我國進行核訛詐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不信。
怎麽可能,英國那麽“菜”,又離我國這麽遠,它也不像美國那樣,有衆多海外軍事基地,就算有這個想法,也實現不了啊,怎麽對我國進行核訛詐呢?
實際上,這是基于眼下中英兩國實力的對比,得出來的一個結論。在60多年前,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
首先說我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是1964年。我國是世界上第5個研究出原子彈的國家。
換句話說,在此之前,英國對我國進行核訛詐,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其次,從英國的角度來看,眼下的英國固然實力衰落,已經逐漸沒有了與中俄美並列的資格,但在1961年,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
事情得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說起。那時的世界,主導者是“三巨頭“,即英國,蘇聯,美國。
二戰剛結束的時候,雖然英國在美蘇面前,實力稍弱,但彼時的英國,有近800萬軍隊,數十艘各型航母,海軍的力量依舊強大。
更重要的是,其遍布全球的海外殖民地,大部分還沒有獨立,比如號稱“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的印度,就是在二戰以後,才取得獨立的。
後來,因爲美蘇兩國默契配合,英國失去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從而也就斷了其對大部分殖民地的控制。
而蘇伊士運河之戰,是1956年發生的。
當時的英國,處在一個微妙的國際地位上。
一方面,從軍事和政治實力來說,它已經不具備“三巨頭”之一的實力了;但另一方面,從國際影響力,以及英國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來看,它還是一個與美蘇並列的國家。
這種特殊的曆史背景,再加上冷戰日趨激烈,社會主義陣營的我國,和資本主義陣營的英國,對立也更加嚴重。
種種問題疊加在一起,就促使英國開始對香港問題感到擔憂。隨著印度獨立,香港背靠著我國大陸這麽大一個市場,對于英國的意義又迅速增加,成爲其維持自己“世界性強國”的重要支點,不容有失。
實際上那時的我國,也沒有短期內收複香港的計劃。但英國人做賊心虛,自己著急了。
只是幹著急沒用,經過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全世界都明白了,如果打常規戰爭,還是在大陸周邊,美國帶著16國聯軍都打不過,英國自然更沒信心了。
于是,一個邪惡的,靠著原子彈來恐嚇威懾我國,試圖阻止我們收複香港的計劃,就誕生了。
恰好彼時新加坡還沒有從英國殖民地中獨立出去,給其提供了靠近我國的軍事基地。英國人費盡心力的,在新加坡擴建機場,部署轟炸機,並准備將48枚核彈,部署在這裏。
一旦我國想要收複香港,他們就要用這48顆核彈,轟炸我國。
二、擔心引發世界大戰
英國在新加坡部署原子彈,准備用來對付我國,這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付諸于行動了。
有兩點可以證明這一點。
第一,是當時英國的航母艦隊,就曾載著配備有原子彈的艦載機,在我國南海附近遊弋,並且將這一消息通過報紙散布出來,威脅的意味不言而喻。
第二,英國還擔心僅僅自己准備的原子彈還不夠,于是派出參謀長蒙巴頓將軍,與美國方面談判,得到美國的支持。
時任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的費爾特,曾公開表態:“如果中國強行收複香港,美國將與英國一起,對中國進行核打擊。”
與此同時,時任英國外交部長的道格拉斯,在給首相寫信的時候,直接說:
“如果中國打算武力收複香港,我們可以采用常規武器或實施核打擊來解決,但顯然動用核武器才能真正解決。”
總而言之一句話,當時的英國政府,是真打算用原子彈來威懾我國,阻止我們收回香港的。
那麽問題就來了,既然英國人這麽囂張,爲何最終還是不敢動用原子彈呢?
這首先是由于當時的國際格局。
1961年,正是冷戰最激烈的時候。當年12月,美蘇雙方因爲柏林牆的問題,在德國柏林引發了坦克對峙,幾十輛蘇聯和美國的坦克,幾乎把炮口怼到彼此軍人的臉上了,戰爭一觸即發。
其後到1962年,又爆發古巴導彈危機,因爲美國給土耳其等北約成員國內,部署了導彈和原子彈,蘇聯也准備在美國的“後院”古巴,部署幾十枚原子彈。
這事被美國飛機偵察發現,由此引發了冷戰以來,全球最緊張的一次核彈對峙,美蘇雙方的領導人,幾乎都把手指頭放在核按鈕上方了。
這兩次事件,雖然最後都沒有演變成真正的核大戰,但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緊張對立的氣氛,可見一般。
毫不客氣地說,當時的世界,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就差一個火星子。
這種背景之下,如果英國爲了謀奪香港,對我國使用核彈,那麽就等于是點燃了這個火星,大概率要引發世界核大戰的。
別看當時中蘇關系不好,但我國畢竟是社會主義陣營一分子,就算蘇聯爲了安其它小弟的心,也不可能在我國遭遇核打擊後選擇無視。
而蘇聯一旦插手,美國勢必要參與。如此一來核大戰就很難避免,當時蘇聯的核彈投射能力,不如美國,但核彈之下,兩敗俱傷是必然的。
而且,在蘇聯邊上的歐洲各國,包括英國,指定早就被夷爲平地了。要知道當時東德還在蘇聯控制之下,距離英國實在太近了。
正是出于這個原因,英國人雖然嘴上喊得很凶,但從1961年到1964年,這三年我國正在困難時期的“窗口期”,英國人也沒敢真的試圖用原子彈,來威脅我們放棄香港。
而到1964年以後,情況就又發生變化了。
三、我國實力增強,英國實力進一步衰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我國成爲即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而且還是自主研發的。
這一消息的發布,讓英國人大吃一驚,當時的英國媒體,在報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的消息時,評論說:“英國是時候改變對待中國的態度了。”
從表面上看,我國剛剛研發試爆了第一枚原子彈,而且還沒有有效的運載工具,打不到英國。因此在新加坡部署著遠程轟炸機和原子彈的英國,對我們還是具備核優勢的,能夠進行核威懾。
但從本質上來說,中國步入有核國家俱樂部,哪怕只是試射了第一枚,實際上已經斷絕了英國對我們進行核訛詐的可能。
因爲五個大國之間的“恐怖核平衡”,其實是個套娃遊戲,你威懾我,我威懾他,他又威懾你。用網上流行的一句話說,就是當一顆核導彈升起,發射向其它國家之後,最大的可能,是全球所有的核導彈都發射出去。
再舉個直白一點的例子,就好像69年珍寶島沖突,中蘇關系交惡,蘇聯威脅要對我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當時我們的核武器數量和核運載工具,都不如蘇聯,真打核大戰肯定是贏不了的。
可當時我們卻故意放出消息,說別管蘇聯人怎麽打我們,反正只要他們一動手,我們就先把周邊附近的美國軍事基地,用武器給打了。不然等我們和蘇聯大戰的時候,美國人坐收漁利怎麽辦?
這下子美國著急了,連忙對蘇聯施壓,說你們彼此打成什麽樣不管,但不能動用核武器,不然大家都得玩完。
而這,正是五大國“恐怖核平衡”的真相,即鑒于核武器巨大的威力,一旦其中兩個國家使用核武器開戰了,那麽其它國家也將被動卷入其中,最終只會是世界大戰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說,隨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實際上對應對英國的核威懾,就開始初步起效了。
我們原子彈打不到英國,但是能打到美國在周邊的基地,能打到英國的其它殖民地。
這種背景之下,英國當然不敢再狂言對我們使用核武器。
另一方面,除了我國日漸強大以外,英國自身的衰落,也是其最終不敢使用原子彈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文說過了,英國准備用來威懾我國的原子彈,是部署在新加坡的。而1961年以後,正是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獨立運動此起彼伏的階段。
在這一時期內,英國因爲失去了蘇伊士運河的主導權,軍事力量也不夠強大了,根本沒辦法威懾鎮壓這些殖民地的獨立解放運動,只能步步妥協,盡可能地延後殖民地脫離英國的時間。
這種背景之下,英國在新加坡部署原子彈,用來威懾我國,對新加坡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隨著我國原子彈研發出來,一旦真的爆發戰爭,我們打不到英國,但打新加坡還是沒問題的。
這樣一來英國再把原子彈部署在新加坡,新加坡人就要擔心自己被卷入核戰爭,自然會起來抗議,這等于是進一步推動了新加坡的獨立運動,對英國殖民統治,是非常不利的。
鑒于此,英國爲了維持自己對新加坡,以及周邊地區的影響力,只能把原子彈和轟炸機撤回國內,以此換取英國能夠參與到“馬六甲海峽”的主導中,分割更多利益。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英國當年灰溜溜地把用來威脅我國的原子彈和轟炸機,撤回國內,也是因爲其實力進一步衰落,沒辦法鎮壓新加坡獨立運動,又想維持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不得已之下做出的被動抉擇。
綜上所述,當年英國人沒敢真的動用原子彈,阻止我國收回香港,也是出于我國實力增強,而英實力逐漸衰落這一現實,而做出的“從心”之舉。
四、結語
相比于當下還處于“強盛”時期的美國,已經逐漸衰落下去的英國——這個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的,上一任世界霸主,其實更能體現它們的文化傳統。
在1964年,我國還沒研究出原子彈之前,英國外長給自己的首相寫信說,最好用核打擊的方式,來“解決”香港問題。
結果僅僅3年之後,我國原子彈一爆炸,英國媒體就開始說:“是時候考慮改變對中國的態度了。”
這其中弱肉強食,“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的邏輯,展現得淋漓盡致。
客觀地說,想要改變一個民族的價值認知,是很難的。尤其是當這個民族曾經還是世界第一強國的時候。
這一點從我們自己身上,就能得到例證。美國人在全球推動顔色革命,幾乎無往不利,偏偏到了我國就失效了,根源就在于我們的文化價值基因,與它們那一套不兼容。
反過來說,對待英國,美國這樣的國家,你跟它講“世界大同”,講“和而不同”是沒用的,因爲它骨子裏信的就是誰拳頭大誰有理那一套。
從這個角度說,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跟他們講話”,這不是一個表示不滿的外交辭令,而是一個應該遵守的客觀規律。
這個規律就是:口頭抗議一萬次,比不上轟炸機的翅膀煽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