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認爲,當局與各界夥伴合作,國人意識提高,再加上本地非政府組織和坊間的興趣小組加大力度倡導減少廚余,是去年廚余減少的原因。
你最近購買食物或食材時,是否會“精打細算”,避免選購過量造成浪費?國家環境局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新加坡人制造的廚余比前年少了近4萬7000公噸,國人對減少廚余的意識提高和多方配合加強宣導工作是重要推手。
根據國家環境局資料,去年新加坡人制造的廚余共76萬3100公噸,比前年的80萬9800公噸減少約5.8%。
由于同一性質廚余的回收數量減少,去年回收的廚余重量較前年的13萬3000公噸減少了6800公噸,至12萬6200公噸。環境局指出,這可能是隨著意識提升,食品制造商已采取行動減少廚余。整體廚余回收率還是略有提升,從16%提高到17%。
食肆、超級市場和食品制造商是減少食物垃圾的重要一環,因此環境局和農糧獸醫局(現爲新加坡食品局)也攜手爲這些業者編寫指導手冊,鼓勵整個供應鏈減少丟棄食物垃圾。
環境局認爲該局與各界合作夥伴,攜手努力有助減少了去年的廚余數量。
此外,該局也發現本地非政府組織和坊間的興趣小組,加大力度倡導減少廚余。由非政府組織發起的活動包括,鼓勵吃多少拿多少“空盤零剩食”活動,和以原本將被丟棄的食材烹煮成5000人大餐的“Feeding The 5000”。
“空盤零剩食”是慈善組織善糧社發起的活動,善糧社總裁沈美霞(52歲)透露,組織去年擴大活動規模,首次納入小販中心,參與小學的數量也增加15所至總共65所,“空盤”數量約爲4萬3000個。
食物銀行試行將新鮮食材處理爲營養便當供食用
她補充,與前年相比,組織收集到的“賣剩”面包和從超市接收的瑕疵罐頭數量也減少了,她認爲這顯示業者有意識地控制商品數量,避免浪費。
盡管善糧社去年收到的賣剩面包重量少了13公噸(4%),但總重量仍達驚人的323公噸,總值約359萬元。
新加坡食物銀行創辦人之一黃玮婷(41歲)透露,組織去年收到505公噸食物,較2017年的390公噸顯著增加,但不完全代表廚余數量減少。她說:“我們在2014年時收到一大批罐裝綠茶,那年的總重量達720公噸,因此很難憑重量判定食物浪費是否減少。”
意識到一般從酒店或餐廳“拯救”回來的熟食保存期短、營養價值不均衡,黃玮婷透露今年7月組織將試驗自行將新鮮食材處理爲營養便當,利用速凍技術存放在自動販賣機,受益人無需付錢就能以QR碼獲取食物。
黃玮婷透露,目前已找到願意協助的自動販賣機公司,接下來希望找到靠近居民的場地放置販賣機。她說:“我們希望明年3月到6月之間,全島都有這些販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