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指出,一般上當股市表現不好,公司的估值低,除牌的趨勢就會上揚。這是因爲市場缺乏流動性,公司無法合理化維持上市的成本和努力,最終選擇除牌 。
我國股市持續表現不佳,市場除牌風不停,首五個月已經有10家上市公司除牌,接下來已知另有12家公司也將這麽做。
根據最後交易價計算,這10家從新加坡交易所除牌的公司總市值約41億6880萬元,市值最大的是第一通(M1)(18億9910萬元),規模最小的是宏威科技(Anwell)(2800萬元)。 投資平台FSMOne.com 股票和挂牌基金研究部股票分析員陳怡瑾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今年已經除牌的公司數量,與去年同期不相上下。
她說,若加上正在除牌名單中的公司,今年的情況估計與去年持平。去年,共有24家公司從新交所除牌。
“一般上當股市表現不好,公司的估值低,除牌的趨勢就會上揚。”
陳怡瑾解釋,這是因爲市場缺乏流動性,公司無法合理化維持上市的成本和努力,最終選擇除牌 。
與去年相比,今年本地股票市場幾乎沒有太大變化。陳怡瑾認爲,如果市場出現反轉,或許除牌的公司會減少。
今年至今,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上揚2.4%。海指于去年同期的漲幅是1.9%。
輝立證劵首席投資官麥敏媚受訪時指出,今年已經除牌的10家公司,有七家是被收購,除了宏威科技、鋼鐵貿易商東方集團(Oriental Group)和堅固金屬工業(Compact Metal)。
于2017年被司法管理人接管的東方集團是被新交所勒令除牌、宏威科技是因爲破産,而堅固金屬工業在完成債務重組,將股份和上市地位轉移給國際水泥集團(International Cement Group)之後除牌。
接下來已知在除牌名單上的還有12家公司。七家獲得全面收購(general offer)獻議,包括萬德國際(Memtech)、八百控股(800 Super)、印多富農業資源(Indo-Agri)和挑戰者科技(Challenger Technologies)。
另外五家是被新交所勒令除牌或接到除牌通知,它們是斯恩威(CNA Group)、中國高纖控股(China Gaoxian Fibre)、煜新控股(Yorkshine Holdings)、奂鑫控股(Huan Hsin)和隆輝集團(Lafe Corp)。
麥敏媚指出,與其他市場相比,本地挂牌公司因爲估值較低或收益率更吸引人,經常成爲被收購的對象。她說,這樣的趨勢若不改變,“除牌的公司只會增加。”
分析師:今年IPO料比去年少
與此同時,截至5月底,只有六家公司在我國首次公開售股(IPO)。根據周二的閉市價計算,這六家公司的總市值大約是17億3152萬元。
麥敏媚說:“去年一共有15家,我們認爲,今年的IPO會比去年少。”
她指出,目前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投資者對待風險會比較謹慎,對首次發行的股票會要求較低的估值,或較高的回報。公司若爭取不到好的估值,不能達到集資目標,就可能放棄上市的計劃。
陳怡瑾指出,去年15家IPO的公司,有11家挂牌之後股價一路下滑,跌破發售價。“我們相信這是因爲市場于去年下半年遭到抛售所致,這些公司的股價都還未恢複。”
今年挂牌的六家公司也有三家跌破發售價。陳怡瑾指出,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市場出現大幅修正,拖累了這些公司。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今年1月宣布推出7500萬元的新加坡資本市場津貼(Grant for Equity Market Singapore)計劃,包括爲來新上市的公司提供津貼,抵消部分上市費用。新興科技領域的公司可獲津貼頂限爲100萬元。
陳怡瑾認爲,這可能會吸引一些企業到我國挂牌,“今年接下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