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棟認爲,語言是人們獲取知識所需的技能,盡管掌握雙語未必就能在人生中取勝,但卻能讓人享有巨大優勢。
掌握雙語,可助人們理解事物的兩面,而不只是局限于一種視角。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說,他最遺憾的是未能在小學時期就讀華校。
他昨天下午出席由醉花林俱樂部、國家圖書館和新加坡現代企業管理協會聯辦的《高難任務》導讀與對話會,被問及希望改變人生哪一部分時,透露他人生的遺憾。
六歲時原本就讀華校
吳作棟說,他六歲時原本就讀華校,但因同學年齡都比他大得多,父母發覺他跟不上進度,因此在他八歲時將他轉到另一所英校。
他認爲,倘若自己當年就讀華校,他會成爲非常不同的人。“沒能在小學時期接受華文教育,是我最遺憾的地方。或許,我也能在中學時期掌握華文,但當時還沒有雙語政策,我們大多不在乎華文。”
待他爲人父後,雙語政策已推行,吳作棟因此確保一對雙胞胎兒女的華文都及格,華文甚至是他唯一爲他們安排補習的科目。
吳作棟認爲,語言是人們獲取知識所需的技能,盡管掌握雙語未必就能在人生中取勝,但卻能讓人享有巨大優勢。
“這不僅僅是就中國經商而言,當你懂得兩種語言,就宛如擁有兩只手……如果你懂得華文,你對中國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你將能夠閱讀華文文學、報紙、社交媒體。你也可以閱讀英文,從中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只是跟隨一個媒體。”
此外,也有出席者就上世紀80年代關閉南洋大學一事詢問吳作棟,倘若當年是由他擔任總理,會否做出不同的選擇。
對此,他認爲,建國總理李光耀當年的擔憂,並非出于南大是華校,而是因爲其大學教育水平每況愈下。
李光耀若能預見中國崛起
或讓南大成爲國立大學
吳作棟說,倘若能預見到中國將崛起,即便是李光耀,當年或許也會采取不同方式,如投入更多錢聘請好教授,或是經由國家資助讓南大成爲國立大學。
他也強調,政府並非不理解華校生對南大的情感,因此在成立南洋理工大學時,也一直很重視要保留“南洋大學”這個名字。
中美近日關系緊張
我國要根據自身原則行事
針對中美近日的緊張關系,吳作棟則重申,我國不能選邊站,要根據自身原則行事。
由于約200名出席者當中許多是中小企業老板,他也強調,面對不確定的局勢,我國須維持一貫的經商風格,即贏得他人的信任,並在信任之外有所貢獻,無論是服務、技能、知識或專業領域。
展望未來,吳作棟認爲,被稱爲“草莓族”的年輕一代國人其實並不軟弱。但他擔憂的是,如今外部機會多,一旦國家面臨危機,年輕一代會選擇留下保衛國家,或是遠走他鄉尋找其他機會。
“當你腹背受敵時,你就必須戰鬥,但倘若有一條生路,你或許會選擇自救,隔日再戰。我不是說下一代必然會如此,但他們享有其他機會,因此有得選。”
吳作棟傳記的中文譯本《高難任務》上個月問世,由前新聞工作者林琬绯翻譯,八方文化創作室與焦點出版社聯合出版。原英文傳記由前新聞工作者白勝晖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