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心理學服務署的研究也發現,那些不熟悉官方機構如何運作、傾向于感情用事的人也更容易受騙。受害者抱有一定程度的樂觀偏誤,以爲不幸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結果疏于防範反落入騙局。
各類網絡騙案在我國居高不下,警察心理學服務署針對本地假公安騙局展開調查,發現多數受害者並非年長者,而是年輕白領或專業人士。
第四屆刑事及行動心理學亞洲會議昨天在濱海賓樂雅酒店舉行開幕禮,新加坡警察部隊心理學家主管卡羅琳·米斯(Carolyn Misir)受訪時分享了上述研究成果。
落入騙局受害者 多數精通網絡科技
卡羅琳指出,調查發現假公安騙案的受害者來自不同性別、年齡和教育背景,但以較爲精通網絡科技的年輕人居多。騙子往往通過一些受害者也熟悉的科技手段,如使用密碼生成器、回答密碼提示問題等,誘使他們“獻出”銀行賬戶資料。
研究也發現,那些不熟悉官方機構如何運作、傾向于感情用事的人也更容易受騙。卡羅琳解釋說,受害者抱有一定程度的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以爲不幸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結果疏于防範反落入騙局。
警方持續通過多管齊下打擊騙案,但去年網絡騙案的數量依然增長至5796起,國人遭騙取的數額也高達1億5800萬元。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卡羅琳說,警隊可宣傳更具針對性的防詐信息,提醒國人就算專業人士也有可能上當,切勿不可掉以輕心,而受害者也無須擔心招徕他人異樣的眼光。
隨著全球威脅形勢日益嚴峻,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在開幕禮上致辭時指出,我國至少面對三大方面的威脅,即濫用毒品、網絡罪案和恐怖主義,此次會議讓各國專家得以一起探討如何通過心理學和行爲科學應對這些危機。
其中,隨著科技普及化,罪案數據反映出更多國人受害于電子商務騙局、網絡愛情騙局、假公案騙局等。心理學能幫助執法人員辨識騙子的幹案手段以及受害人的背景,進一步遏止詐騙行爲。
擴大心理急救小組至全國 讓1200公衆接受培訓
此外,我國竭盡所能阻止恐襲發生,但借鑒國外的經驗提醒我們,在恐襲後幫助國人重新振作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探討如何建立社區韌性。
楊莉明也在開幕禮上宣布成立心理急救小組網絡(HEART network),集合本地12所醫院、綜合診療所等醫療機構的專家,研究如何更好地爲國人提供心理援助。
心理急救小組是在2017年成立,爲全國逾1200名公衆進行心理急救培訓。小組由四五名來自內政部、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和心理衛生學院的心理學家和輔導員組成。
此次與竹腳婦幼醫院、新加坡中央醫院、國立健保集團等12所醫療機構合作形成擴大版的網絡,旨在進一步提升國人應對恐襲的能力。
領導小組的內政部行爲科學中心主任馬吉德博士受訪時說,恐怖分子的目的在于引起大規模恐慌,讓公衆每天生活在恐懼中,因此心理急救非常重要。
“外國案例顯示恐襲容易導致全體國人對生活喪失希望,但一般上我們談及心理學主要是關乎憂郁症、焦慮症等病症,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網絡舉辦更多分享會、工作坊等,促進醫療專家對心理急救的討論。”
一連四天的刑事及行動心理學亞洲會議在濱海賓樂雅酒店舉行,與會者包括來自13個國家的約430名執法與行爲科學專家。大會也邀請了九名國際專家出席分享一系列專題,包括暴力極端主義、網絡罪案、調查與法證心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