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雙語雙文化教育已經來到曆史的分界。
教育部長王乙康在5月的一場演說中強調,中國崛起在全球帶動一股學習語言熱潮,新加坡人引以爲傲的雙語雙文化教育,已不再是我們獨有的口號。
我們能把握機會,把雙語雙文化教育推向另一個高峰,也可能一不小心在激烈的競爭中輸掉這場國際競賽。
審視我們一路的發展,新加坡的雙語雙文化教育如今走到哪裏?未來又能如何繼續爲新加坡人創造新優勢?
20年前,中國人排著隊想學新加坡的海外投資經驗。黃慶生只要一通電話,就能與當地企業家安排會面。隨著中國發展起來,黃慶生的手機卻靜了下來;大約10年前,也就是2009年以後,原本不到一小時就能安排的會面,得等上好幾天才能實現。
這使黃慶生(51歲,投資公司創辦人兼董事經理)深刻意識到,中國人已經有能力自己踏出國門,中西之間不再需要新加坡這個橋梁。
他也發現,新加坡人憑自己有雙語雙文化的基礎,打入中國市場的優勢已經淡化。面對競爭激烈的環境,他只好選擇把重心轉回新加坡,另尋商機。
接受《聯合早報》訪問的企業管理人與教育觀察家普遍認爲,新加坡雙語雙文化的光環正迅速褪色。他們觀察到,10年前“巨龍繼續騰飛”,新中兩國企業的合作關系卻因中國實施的各種政策轉化,而區域經商的環境也已改變,新加坡人能以自己精通雙語而扮演“中間人”的黃金期已經結束。
如今中國企業加快全球業務拓展,新加坡作爲亞洲的商業樞紐成了中企擴張海外的首選地,商機處處,另一個擔憂卻浮現:當全球許多國家開始重視雙語,投注大量資源培育自己的一批多語人才時,新加坡人在這場全球語言競賽中是否還能脫穎而出?我們能否具備企業所需的就業條件,也是個未知數。
中國最大共享辦公業者優客工場(UCommune)2017年正式進入新加坡市場,短短兩年半在本地設立四個共用辦公空間,但目前負責打理新加坡業務的七人團隊,主要還是在中國出生的移民。“我面試10個新加坡人,10個都不用微信。”優客工場新加坡總經理劉恩曦直言,在優客工場工作,員工一半的時間必須和在中國的地方夥伴聯系,也要熟悉中國的手機應用與科技。在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當中,能用中文有效溝通的人不多,有中國經驗的更是少之又少,能在步伐快速的獨角獸企業“舒服做下去”的,最後幾乎都是有中國背景的移民。
據劉恩曦觀察,其他從中國拓展到本地的創新企業在招聘方面也出現這樣的現象。她說:“很多中國企業過來,招人第一要素是語言,而這語言承載的就是對文化的認可。優客工場最得力的員工,或說得更直白一點,薪水最高的員工,就是雙語雙文化兼通的。”
根據仲量聯行去年一項報告,基于與中國有密切的文化聯系,再加上地理位置優越,新加坡目前是全世界與中國連接度最高的城市,也有最多的頂尖中企入駐;若統計進駐的中國科技企業數量,它與硅谷並列榜首。
家長:雙語政策仍成功 但未必能有效幫助企業
不過,國際企業帶來的機遇,新加坡人未必能把握得住。
劉恩曦的一對子女在新加坡出世,目前在本地上學。她在工作崗位上觀察到,過去是新加坡向中國輸出經驗,如今中國互聯網金融和科技金融發展神速,中國企業向東南亞輸出經驗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身爲母親,她認爲新加坡人現在猶如“溫水煮青蛙”,沒有意識到眼前危機,她爲新加坡孩子們感到擔憂。
談及雙語政策,她說,這項政策還是成功的,新加坡雙語雙文化人才與區域比起來,仍非常充足,“只是這個政策對企業是否有幫助,外國公司是否真能找到用得上的人才,那是兩碼事。”
教育部長王乙康今年5月在教師研討會上宣布語文特選課程擴大到中學時,發出一個警訊:雙語政策不會一直是新加坡的長期優勢,新加坡必須爲語言學習注入新活力。新加坡開始鼓勵多語學習,很大程度上也顯示,面對各地的語言學習熱潮,我們開始感受到改變思維的迫切。
根據官方去年的數據,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出國留學的中國人達519萬人,學成歸國的人有313萬人,人數超過新加坡一半的人口。這批見識海外文化和語言的“海歸派”直接拉近了中國和世界的距離。
而除了中國經濟效應帶動的漢語學習熱潮,亞洲各國近年也大量投資于人才的英語培訓,但成效參差不齊。
新加坡人在英語掌握能力方面,仍穩坐亞洲首位。根據推廣語言學習機構英孚教育每年在全球展開的統計,新加坡人的英語能力僅排在瑞典與荷蘭之後,屬于“英語能力超高”城市。然而,隨著中國中産階級家庭爲孩子學習英語投注更多金錢與精力,許多一二線城市的英語能力快速往上攀,上海已經是“英語能力超高”的城市。
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洋初級學院前院長馮煥好指出,看到中國人學英語如此饑渴,她意識到新加坡“如果放棄雙語政策就完了”。
她也斬釘截鐵地說,如今雙語已經不是新加坡的優勢,別人已迎頭趕上,而很大程度導致這結果的主要原因不是制度缺陷,而是我們自己不重視華文華語而放棄的。一些外國人過去曾因看中新加坡雙語教育制度的優點,或新加坡的雙語環境,選擇讓孩子在這裏的主流學校上學,但他們近幾年也看到令人擔憂的趨勢。
旅居本地外國人:我國教育不應失多元性
美國社交名媛佩琦·派克(Paige Parker)爲了讓15歲大女兒“快樂”和11歲小女兒“小蜜蜂”在雙語環境下長大,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搬到新加坡。
佩琦·派克指出,對很多想讓孩子學習華語的外籍家長來說,新加坡的主流教育體制仍能提供最嚴謹的教學。近年來社會開始出現取消特選學校計劃或撤銷小六會考的呼聲,整體而言,這都讓她擔心教育失去多元性,雙語學習也會受影響。
“多元是新加坡的長處之一,如果不堅持這點是開倒車。”
在新加坡美國學校任教的華文教師張保利(Pauli Haakenson)與台灣籍妻子張宗美在新加坡生活七年,兩人也逐漸看到可能削弱新加坡人語言優勢的潛在危機:普遍使用英語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單語化,而且大家爲追求“正統”,不論華語和英語都要求“規範化”,使得本土用語逐漸消失。
他們認爲,新加坡下來推廣多語學習,尤其讓更多新加坡人掌握東南亞區域語言,是正確的方向。
根據教育部數據,每年在教育部語言中心修讀第三語文的學生人數持穩,約4500人,但其中僅20%修讀亞細安語文,如印度尼西亞文或馬來文。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母語處司長王梅鳳指出,希望選修馬來文或區域語文的人數下來會增加。
中國觸角伸向東南亞 新加坡可搭建新橋梁
懂得雙語和雙文化只是基本,通曉中國、新加坡和東南亞區域語言、文化和商業環境的“新中通”才是最搶手的人才。
通商中國總裁陳佩玲指出,正當一大批外國人把眼光投向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同時也開始把觸角伸向東南亞。一列從中國開向東南亞的經濟快車,正在爲新加坡人帶來巨大的潛在商機。
“新中通”不只得掌握雙語雙文化,更得深入了解中國的脈搏,包括了解中國人對一些課題的看法,和整體社會和商業環境的走向。此外,新加坡人更得通曉新加坡和東南亞自身的環境,以便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她說:“中國如今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國內條件非常好。新中之間的交流不只得看雙邊,還得看多邊。新加坡人不一定要進入中國投資,很多中國企業想把觸角伸入亞細安,新加坡可以和這些企業合作,幫助他們了解亞細安的環境,並提供法律、金融等第三方的服務。”
陳佩玲認爲,新加坡的雙語雙文化教育制度已爲新加坡人打穩根基,通商中國的任務,是協助新加坡人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培養更多“新中通”。
新加坡雙語雙文化優勢逐漸轉向東南亞
通商中國多年來積極舉辦論壇、沙龍系列和實習計劃等活動,目的是加深新中兩地觀點上的交流。針對專業人士而設的高級領袖研修班今年也特別走入東南亞,讓20多名參與者進一步了解區域的文化和商業環境。
在中國闖蕩的新加坡人也深刻地感受到,新加坡的雙語雙文化優勢已經逐漸從中國轉向東南亞。2000年代初,胡錦珠和黃慶生帶著雙語雙文化的光環闖入中國市場。盡管行業不同,兩人在各自領域中都發現,從十年前開始市場競爭就越來越大。
伊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及創辦人胡錦珠說:“近五年來,許多當地業者已經有能力提供不錯的雙語教育,新加坡品牌的‘明星效應’不比從前。但東南亞就像開放初期的中國市場,新加坡在這個巨大的新興市場裏,有很高的聲譽。”
伊頓目前在東南亞共有10所國際學校和幼兒園,未來有意進一步擴展業務。胡錦珠指出,東南亞國家迅速發展,更多父母有意讓孩子學中英雙語。大多中國家長希望英語教師是金發碧眼的洋人,教華語的是字正腔圓的中國人。但在東南亞,不少人仍崇尚新加坡的雙語水平,本地教育品牌因此很吃香。
黃慶生是新瑞投資公司創辦人兼董事經理,他起初主要業務是幫助中國企業到海外上市。雖然黃慶生覺得自己在中國的黃金發展期已經過去,他對新加坡的雙語優勢仍舊保持樂觀。他認爲,斷了一條中西之間的橋梁,新加坡還是有機會開辟一條連接中國和東南亞的康莊大道。
他說:“東南亞由不同國家組成,各地的文化和經商環境不同,中國人要了解這裏的市場並不容易。新加坡的中心位置使我們更容易掌握區域的環境和國情,新加坡人可以協助中國企業走入東南亞。中國企業信任新加坡這個品牌的聲譽和管理能力,我們有機會成爲中國和東南亞的連接點。”
回顧雙語政策之路
1979年
■在九所曆史悠久的華校推行特別輔助計劃,提供雙語並重的教育,支持有能力掌握雙語的學生。之後加入特選學校行列的有15所小學和11所中學。
1990年
■推出華文語文特選課程(語特),旨在鼓勵對華文與文學感興趣的學生加入,培養雙語人才,提高學生的華文與文學素養。
1999年
■修訂教學政策,幫助學習華語有困難的學生。教育部在小學推行漢語拼音教學,小一學生首10周先學漢語拼音,才學識字。2001年,推出程度較低的華文B課程,著重于培養聽讀能力,鼓勵有學習困難的學生繼續學華語。
2004年
■推出雙文化課程,培育學貫中西的雙語雙文化精英,注重的不只是語文能力,也包括對中國實地工作環境的認識。2007年也推出以華文或英文爲教學媒介的中國通識課程。
2011年
■鼓勵活學活用母語,讓母語成爲日常生活用語。
■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宣布成立李光耀雙語基金,開發教學資源幫助年輕一代掌握好雙語。
2019年起
擴大雙語雙文化生源,同時打造更靈活的語言學習環境。
■從明年起,原本開放給五所初級學院和直通車計劃高中部學生的語特擴大到九所中學。
■同時探討如何使學習語言更靈活,支持有興趣和能力的學生學第三語文,不局限在某個教育階段。
點擊閱讀互動新聞:新加坡還有雙語優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