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點燈
天主聖三堂幼兒園
在連氏基金的牽線下,
自2015年開始,
與本地首家失智症療養院
“崇仁致善和諧院”合作,
每隔幾周帶幼稚園的K2學生
到療養院與失智居民互動,
成爲失智年長者心靈上
的“治療師”。
雖然眼前的失智伯伯與她非親非故,更無法記得她,但8歲的清睿完全不介意且耐心地幫伯伯餵食,再細心爲他擦嘴,小小年紀就展示出耐心與憐憫之心的美德,是失智症療養院的“小小治療師”。
這一幕,讓站在一旁的母親黃翠萍(42歲,兼職市場傳播和行銷員)感動得眼眶泛淚,她告訴自己,就算女兒平常有多頑皮,這一切都不再要緊,因爲懂得關懷他人比什麽都更重要。
清睿和雙胞胎妹妹清雅有菲律賓和華人血統,上小學之前,就讀于天主聖三堂幼兒園(Holy Trinity Kindergarten)。該幼兒園在連氏基金的牽線下,自2015年開始,與本地首家失智症療養院“崇仁致善和諧院”(Apex Harmony Lodge)合作,每隔幾周帶幼稚園的K2學生到療養院與失智居民互動,成爲失智年長者心靈上的“治療師”。
在一小時的活動中,學生與年長者一起做手工、唱歌和玩樂高等遊戲,這些都是孩童和年長者都感興趣的。至今,已有約60名孩童和20多名年長者從計劃中受益。
《聯合早報》記者到場采訪,近距離觀察這對姐妹花與失智居民的互動,原本活潑好動的兩人突然靜了下來,耐心地與年長居民一起做手工或玩遊戲,臉上挂著一絲微笑。雖然年長居民沒說什麽話,但雙方都感覺舒服自在。
只見清睿細心地抓住其中一名年長者發皺的手,引導她完成一個個任務。問她爲什麽要抓住對方的手時,清睿笑著回答:“我感覺自己在抓外婆的手,而且這樣能幫助另一個人。”
參與活動的譚金美(84歲)受訪時說,孩子們都非常可愛,每次見到他們都感到很開心。不過,在看到孩子頑皮時,譚金美會還是會忍不住訓幾句,猶如愛孫心切的奶奶。盡管如此,孩子們懂得諒解失智病患,並不在意。
從多次的相處中,妹妹清雅還學會設身處地爲失智症患者著想。她說:“患上失智症可能會能迷路,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爲你不能記得你的家人和朋友。”
須照顧失智症患者社會心理需求
連氏基金總裁李寶華指出,失智症病患一般感到孤獨,他們的社會心理(psychosocial)需求應被視爲高素質失智症護理的關鍵。自2015年,連氏基金便投入250萬元讓崇仁致善和諧院加強照顧居民社會心理需求的能力,當中包括這項與幼稚園的跨代合作。他也希望各個療養院在未來能普遍采用這類非醫藥類的治療方式。
他說:“療養院居民與孩童共享的時光,能作爲孤獨、無助和發悶的解藥。這些持續互動讓年長者有新的目標,也幫助幼稚園孩童在社會技能和情緒方面成長、減少對老年人和失智症的負面印象,讓老少都更爲歡愉。”
雙胞胎姐妹如今已小學二年級,她們當時從活動學會的知識已融入生活,了解什麽是失智症,也懂得與失智年長者交流。
不久前,姐妹倆的叔曾祖父慶祝80歲大壽時,她們靈機一動,臨場和叔曾祖父玩了在療養院玩過的遊戲,把四周的氣球即興傳給彼此,叔曾祖父和她們都玩得不亦樂乎。母親黃翠萍還透露,兩人得知外婆逐漸出現失智症狀後,主動“唠叨”外婆多出外走動、運動和進行腦力活動,可見她們已經掌握一些延緩病症惡化的小竅門。
“女兒們還跟我說,我老了後她們會照顧我的一切生活起居,我聽了很高興!”
幼稚園說服家長 讓孩童與長者互動
天主聖三堂幼兒園是首家把失智症相關知識融入課程內的幼稚園,孩童上幼兒班時就開始到老人院唱歌或活動。雖然一開始有家長擔憂衛生問題,但校長堅持繼續辦,要從小培養幼童善良並純真的心。
該幼兒園校長陳麗芬透露,早在他們與崇仁致善和諧院合作之前,幼稚園就已帶孩童到慈懷病院,但有家長表示不高興,擔心那裏不衛生,會傳染細菌。“我們告訴父母,他們不應該這樣想,更不應該把這種觀念傳給孩子……最終我們都會變老,也可能住進慈懷病院,我相信家長們一定不希望老的時候孩子這麽看待他們。”
因此,幼稚園通過講解會向家長解釋活動如何進行,也讓家長了解幼稚園的出發點,過後絕大多數家長都能接受。陳麗芬說:“我覺得孩子天生就有憐憫心,孩子很單純,是大人自己想太多。”
她透露,有些孩子上課時坐不穩,功課也不做,但來到療養院卻似乎變成另一個人,能專心與年長者互動。就連自閉症孩童也能自在地與年長者互動。
然而,失智症患者情緒起伏大,也有對孩子不耐煩的時候。有幼童與居民進行美術活動時,居民突然大喊:“我不應該做這個,該做的應該是你!”孩子起初被驚嚇,但冷靜聽老師解釋後,再結合已經學會的失智症患者常識,就能體諒失智病患的反應,並且明白病患並非針對他,因此也就不放在心上。
陳麗芬希望孩子們有這些體驗後,把關懷他人當做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再需要他人提醒。“孩子們年紀還小,我們現在或許看不到(他們的變化),但兩三年後,我們所灌輸的價值觀就會開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然體現。”